希望,在废墟上悄然生长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沈佳音 发布时间:2009-01-22
北川,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刻在人们心里。
无法告别,但还是要向前。
羌寨、北川中学、县城,一切从头开始。希望在废墟上悄然生长。
新羌寨
如山峦般的灰墙间,挂满红色的灯笼。洁白的檐角如浮云般落在房顶,门楣下垂着一排金黄的老玉米。69座羌族碉楼在北川南大门依山而建,泉水从寨子中间穿过。它有个动听的名字叫吉娜羌寨。吉娜,是羌族最美丽的女神。吉娜羌寨也是北川第一个永久性居住房。
去年12月26日起,旁边猫儿石村的600多名村民陆续搬进了羌寨。唐琼秀的家是寨子入口处的第一座碉楼。去年12月搬进来之后,她就在家里开起了小卖部。她期待春节时的游客能带来更多的生意。朱倩参观碉楼后羡慕不已,“这么好的羌寨,我还是第一次见。”她是土生土长的北川羌族人,去年刚从北川中学考入成都理工大学。
由此驱车向北十三四公里,就是北川老县城,朱倩的爸爸永远留在了那里。放假了,她想回去看看。
但北川封城已有半年,没有特殊证件不得入内。铁门内,三辆用胶布蒙起来的汽车上写着“北博封”。这里将成为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
老城外,一片喧闹。县城门口,附近任家坪板房区的村民开了一排长长的店铺。游客来了,总要购物、吃饭、停车、如厕。村民们有了自己的生意经。危房加固一下,便是饭店,还可以用作公共厕所,一次5毛。房子没了,就直接推平,抹上水泥,改成停车场,一次5元。
“地震了,地震了……”梁正斌的摊位上,一个小型DVD再现着5·12那天的场景。关于地震的光碟和照片卖得最好。游客稍有迟疑,梁正斌立刻降价。
旅游将成为北川的支柱产业。梁正斌对此深信不疑。饰品、帽子、仿古董……这里兜售着全国统一的纪念品。梁正斌的店里还挂了几件羌绣。无论买不买,他都向游人细致地介绍:“这是我们羌族所独有的,也是我们今后主推的方向。现在已经有加工厂在批量生产了。其他的旅游产品,各景点都有,是附带的。”
地震把梁正斌带回了家,也把他长久地留在了家中。他看好北川的发展。
生意的确不错。每晚,任家坪板房区都会跳起欢快的锅庄舞。
新北川中学
一旁的北川中学牌子已摘。只是在柱子上糊了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北川中学”四个黑字。
铁丝网围着一片废墟。村民们自己搭了几个祭祀台。游客点香祭拜,拍照留念。朱倩在一旁看着,站了一会儿,就走了。
几十公里外的新北川中学里,朱倩的同班同学尹华风正在埋头苦读,为新一年的高考而冲刺。去年的那次高考,他的成绩不太理想。暑假去成都当了一个月的服务员之后,他又回到了北川中学。“还是想读书。希望这次能考所好大学。”像他这样的学生不少,他们被独立编成了一个班。
这里是在绵阳长虹培训中学搭建的一批板房区。在2010年,新北川中学正式落成之前,这里都是北川的希望所在。
大部分学生都已放假回家了,只留下一些初三和高三的学生。每个教室的宣传栏上,都写着“多难兴邦”四个字,还贴着新版的北川中学班规。“‘学会自救技能。’‘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两条都是地震后新增的。”尹华风说。
课余,他喜欢去心理辅导室“心灵花园”坐坐,看看书,聊聊天。这里总是挤满了学生。那天中午,学生们围在一起看《长江7号》。笑声传出很远。
又发了一批衣服,是一个国际著名运动品牌的。尹华风翻了翻标签,想看看多少钱。新衣服已经很多了,过年也不用再自己添了。可以给家里省点钱。今年家里的猪、鸭子都没了,都得花钱买。他自己则要一直留在学校复习。
新县城
春节后,北川新县城将在安昌镇以东2公里破土动工。朱倩也随妈妈迁到了安昌住。2004年,安县县城迁至花荄后,安昌这个小镇就日渐萧条。
地震改变了一切。自从5月22日,北川县政府驻安昌镇办事处挂牌后,这里便繁忙起来。原本冷清的人民公园现在一天到晚都坐满了人。打牌、喝茶、晒太阳。北川人慢慢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
随政府迁来的还有人流和商机。“北川”的招牌在街上随处可见。“北川羌家豆花庄”——9月底,杨慎红在安昌开起了这家老字号,生意红火。
这家开在老城十字口的店在北川很出名。甚至连来旅游的外国人都知道。有个澳大利亚人还留下了照片,挂在店里的醒目处。因此,北川人去杨慎红的店吃饭,都会开玩笑说是去澳大利亚吃饭。
中午,朱倩来到安昌的新店吃饭。“你是咋跑出来的?我的娃就没跑出来。他在北川中学念初中,才14岁。”杨慎红语气平静。转过身,招呼起客人。
闲下来,她也会想以后的日子。也许明年再生个孩子,毕竟她才36岁。周围已经有很多妇女地震后又取下节育环,重新怀孕了。
旁边的理发店同样顾客盈门,很多人都在排队。
这家叫“醉美”的理发店在北川拥有众多忠实的粉丝。
王茹地震后,就没剪过头了。头发很长,很乱。10月,她在街上无意中看到“醉美”又重新开了,就立马奔过去剪头。
“醉美”的门口还贴着一张通知:请北川老会员速来换新卡。“来换的人不多。很多人,地震后再也没见过了。”老板杨代军说。
北川的店一家一家开满了安昌的街头。房租也水涨船高。“一家门面的转让费都要好几万。”杨代军抱怨道。
不过,他还是在斜对面又租了一间,赶在春节前再开一家分店。
新的一年,从头开始。 本报记者 沈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