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薄熙来那样“拉家常”
2009-01-21

像薄熙来那样“拉家常”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1日 09:31  来源:大河网  林 伟

    大河网讯  “快过年了,听说你家里很困难,今天特意赶来看看!”“每个月开支有多大?”“能吃上几顿肉?”“能不能保证孩子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孩子一年学费要多少钱?有没有享受到减免?”这是18日上午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到居民社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基层贫困党员和部分老同志时说的话。( 2009年1月20日《重庆日报》)

  我感动,薄熙来书记的声声问候,亲切瞩咐,真情祝福,如同一股冬日里的暖流,令人动容动情,特别是他与群众亲切“拉家常”的场景,让人感到的是那么贴心、那么温暖、那么自信、那么有力量。

  由此,让我想起了电影《焦裕禄》、《郑培民》里的情景:白天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晚上到老百姓家里,围坐在坑头上,一张桌子,一笸萝旱烟,条件好的沏上一壶茶水,抽着烟,喝着茶,与群众“拉家常”。通过“拉家常”,真实地了解到群众的所想所愿,真正地打动了群众的内心,找到消除隔阂的切入口,及时妥善地解决了群众遇到的困难。而薄熙来书记与群众亲切“拉家常”的场景,不正是电影《焦裕禄》、《郑培民》里的情景再现吗?

  然而,掩案深思,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时下,有一些领导干部,总是与群众谈不到一块儿,于是他们感叹:现在的老百姓不好接近,现在的领导干部更不好当。

  仔细思量,这些领导干部为什么和群众谈不到一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愿意,或者说不会与群众“拉家常”,做群众工作投不了情,耐不住性,往往简单、急躁,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所谓“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由于不能很好地与群众沟通,造成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把一些本不难解决的问题给耽误了,一些难解决的问题也越搞越糟。

  可见,这样的领导干部向薄熙来书记学学和群众“拉家常”,是非常必要的。

  要做到和群众“拉家常”,首先是要心诚情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话不在美,动心则鸣;言不在多,动情则灵。与群众“拉家常”,意味着敞开心扉,情真意切,实话实说。事情常常是这样的:只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诚心诚意给群众以温暖和关爱,群众就会被我们所打动。否则就会让群众感到别扭。其次是要平等谦和。“拉家常”的目的,就在于让群众说说心里话,我们对群众说说知心话,在彼此的心灵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果老是“我说你听”、“我问你答”,官气十足,居高临下,群众自然敬而远之,结果我们也听不到真心话、大实话。那样拉家常就不可能深入细致,只会流于形式,图有虚名。再次是要耐心,循序渐进。“拉家常”需要舍得在群众面前多花些时间,坐得住,耐得住。既然是家常,就不需要高深堂奥的大道理,不妨从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细微之处切入话题,逐步把话题引向深入。这样,才能让群众入耳入脑,得到他们的信任,乐于接近你,也愿意与你拉家常。否则,群众就会不买你的账。(林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