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基会15亿社会捐赠如何用?
2009-01-19

红基会15亿社会捐赠如何用?

来源:阳光文化基金会 日期:2009-01-15

  敬一丹:现在回到我们论坛的演讲现场。接下来有请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我们都知道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现在实行的项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助学,一个是助医,在接下来的时段里面,各位嘉宾演讲将比较多的集中在公益组织在灾难救援中的创新的话题上,首先有请王汝鹏。

  王汝鹏: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感谢杨澜的邀请,有机会就公益创新的话题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是兑现一个承诺,承诺了杨澜,但是对我的另一方又失信了,所以我今天上午本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从9点推到11点,结果11点还是赶不回去,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是我今天可能也是很值得,听了上面的一组高端人士的演讲,收获良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它是一个公募基金会,这个基金会这四年的时间里面,应该说它是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我们在回顾中国红基会四年发展的历程当中,我们就感觉创新跟它密切相关,所以公益组织需要创新,公益活动,公益项目需要创新,创新才有活力,才有资源。所以我就在灾难救援当中的创新,把我们的一些做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当然我不认为我们做的就一定是经验,但是我们是尝试,是探索。

  中国红基会它今年在这一次汶川地震当中,应该说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个,它接受的社会捐赠是15亿3900万元,这在中国的公募基金会里面可能是接受捐款最多的一家。现在我们在四川灾区,陕西甘肃、重庆这些受灾地区,我们援建的公益项目有1630多个,再加上今年我们刚才敬一丹讲的我们在助医、助学这么多加在一起2100多个公益项目在实施,这一年我们的公益项目相当于过去三年总合的三倍,所以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大的一个压力,这么多的资金、项目要实施,所谓创新,创新是针对于传统,所以要打破于传统,我们过去做项目的时候,它就是传统的,因为公募基金会它都有一个组织系统,依靠政府的背景,依靠我们主管单位强有力的组织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组织实施,因为我们省、市、县都有红十字组织,所以传统的做法我们是把这个资金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体系把它拨付下去,然后通过一种协议契约的关系,来把项目落实下去。

  今年这么多的资金,这么多的项目依靠组织系统,我们也是觉得有点儿压力太大,用徐永光的话说,像善款“堰塞湖”,四川省的红十字会,全国各地的资金都拨付到那个地方去,他就30、40个工作人员,他怎么承担得了呢?所以 这个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后来徐永光就向我建议,因为南都公益基金会本身拿了一千万出来做公开招标,但是它是非公募的基金会,主要是依赖于企业的捐赠,它的资金量是有限的,所以它说你公募基金会接受这么多钱,能不能拿点钱出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寻求和其他民间公益组织,专业的公益服务机构的合作,他这一说,当时我立马同意了,因为正在为这个善款的使用效率在费脑筋,所以他这个提议一下子就把我打动了,所以我当时,本来想拿5千万出来试试,后来我们主管上级说,以前没干过的事情,一下子别拿那么多钱,先少拿一点尝试一下,最后尝试我们拿2千万元的善款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所以这2千万我们认为它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要超过我们现在花掉的这6个多亿,2千万,实际上我们现在才资助了1700万,我们一共资助的是17个公益项目,涉及到15家公益机构,实际上每个项目的最高资助额度也就是200万元,但是这些钱对于这样一些没有资源,处于弱势地位的草根组织,民间公益组织来讲,就是一笔大钱,所以他们就非常的重视,非常的认真,今天来的有我们资助的一家,北京地球村的廖晓义老师,我们资助了她200多万,在彭州的大坪村建设红十字乐和家园,他拿到这200多万元钱,他在那个地方摸爬滚打,和村民一起,你想想我们通过传统的红十字组织给她2千万,她都不会在那个村子里夜以继日地在那个地方跟村民战斗在一起,这200多万,所以它的效应放大了。刚才在底下我还跟她交流,现在当地的老百姓都舍不得她走。

  所以我们这一次“5.12”灾后重建项目的公开招标,积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一次民政部搞十大公益事件的评选,我们金九平老师入选十大公益事件,看到这件事情所产生的积极的意义。这是从善款的使用方面这算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当然操作上,就是我们现在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拿钱出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资助公益组织实施公益项目,但是后面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有很多民间的草根组织它在执行力方面、专业能力方面是非常优异的,但是也不能失去监督,所以我们下一个压力就是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监督,确保我资助的这些资金能够有效地用在灾区的老百姓身上。

  刚刚一碰到徐永光,他就问我2千万资助完了,还准不准备干?我说干是要干的,但是不是盲干,我现在要成立一个“5.12”灾后重建项目的社会监督委员会,我要邀请社会各方面的人士组成这个委员会,比如说审计的、法律的、政府机关的、纪检检查的、媒体的等等,组成一个方方面面的监察委员会,聘请一些离退休的,有政治觉悟,有工作能力,有业务素质,反正现在有身体健康的,热心公益的这样的一帮人来担任监察巡视员,我们资助他的差旅费用,当然他还是义务的,提供基本的食宿的补贴,不发工资,不发报酬,你就到灾区去监察这些灾后重建的项目,钱管得怎么样?项目执行得怎么样?工程的进度现在怎么样?包括我们这一次招标的这些投标的这些机构,然后这些巡视员回来向监察委员会报告,是表扬、批评、督促、通报、曝光,就来做这样一个事情,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这也是一个创新,这是社会监督的一种创新。我们现在的监督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审计、自律还有一些媒体的监督,但是这种监督它有的时候有随机性,所以我在想把社会的监督,一让它真正的体现在一种常态的模式上。第二,体现这种社会监督的社会性,方方面面的人都有,如果对第一期的公开招标项目通过这样一种内部的监督、社会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督、评估非常不错的话,那么我们还愿意继续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和其他公益组织,其他的专业的公益的服务机构来进行继续的合作。

  这一次我们招标资助的项目里面,有一些项目已经竣工了,已经交付使用了,有的反应非常不错,比如廖晓义老师建设的红十字乐和家园建设得非常顺利,部分的村民已经入驻了,效率是很高的,上次中央电视台专门为她做了专题节目,我看了以后感动不已。因为廖晓义老师我认识她比较早,我记得第一次见她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做一个晚会,那时候看她还挺漂亮的,挺年轻的,现在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她已经老了一些,所以我很感慨,所以非常了不起。

  比如说我们灾区还有一些其他的资助项目,现在进展都非常顺利,当然我们不会放松对他们的监管,这个也算是一种创新。第二个,我们在灾区其他的项目的实施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一点创新,比如说传统的做法就是把钱拨给地方红十字会,通过他们和政府的合作把这个项目做起来,我们为了提高这样一种效率,所以我们采取了一种“交钥匙”工程的办法,我们最近和青岛的一家公司建立了公益合作,我向他直接购买这种东西,他到灾区的村子里直接建设村一级的卫生站,因为村一级的医疗卫生措施全部都破坏了,那么村一级的卫生站,每一个卫生站就是80平米到100平米,面积不是很大,而且它的设施也不是特别多,所以我们现在和这个公司合作,向他购买服务,通过地方的红十字会和村里面协调,只要你在这个村子里找一块地出来就行,然后我这个公司派工作人员到那个地方把这个房屋盖起来,红瓦白墙,里面配了病床、药柜以及一些家具,我们再赠送一些药品,全部配齐以后,然后打上红十字会博爱基金会的名字,非常快,在6月13号,我们第一个援建的博爱卫生站就在安县完成,现在我们在四川援建交付了57个村级卫生站,现在还有100多个卫生站正在建设的进程当中,所以这个效率非常高。我们回顾一下,拨付下去的灾后重建的项目有很多到现在实际上还没有落实到终端,上次我们到一些地方检查督办的时候,包括我们向村民每户补贴的15000块钱的建房款,有些地方现在还没有发放到老百姓的手上去,所以我们这样的一种援建项目的操作方式实际上效率非常高,而且也非常透明。所以这是在项目执行方面我们一个创新的举措。

  再有一个就是在志愿者的灾区服务方面,我们也算是有一点点创新,这一次“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大家都有一个感慨,我们的志愿者潮涌般的奔向灾区,大家怀着一股热情,一颗爱心,但是灾区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灾区说我这个地方不要志愿者,成都市红十字会说你的志愿者我现在管不了你,你不要到我这儿来找工作,所以对于很多志愿者是情感上的伤害,我去了以后就非常感慨,也很痛心,我们无数的志愿者在灾区叫做无头的苍蝇到处奔波,本来想做好事情,结果有点儿给地方添乱了,他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志愿者的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有效的应急反应的组织体系,都是自发的。所以中国红十字会派我们的志愿者,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就是三个志愿者团队,在这之前实际上我们做了一个工作,在原来的时候我就强调一个东西,志愿者要进行领袖的培训,要培训志愿者的领袖,公益组织本身你无法去面对千千万万的个体,你必须要培训志愿者的领袖,以领袖来凝聚它周边的一些志愿者的个体,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在需要的时候,你只要把这个领袖召集起来,向他布置任务,其他的事你不要管,所以在香港,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我们去访问交流的时候,他们做得比较好,公益组织经常在做志愿者领袖的培训。所以我们这一次志愿者没有领袖,公益机构无法去面对无数的个人,所以他无法去统领,所以我们这一次派了三个志愿者团队,实际上跟我打交道的就一个领袖,比如说越野一族的志愿者团队是一个车队,我们到灾区去15辆越野汽车为灾区分发物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天使妈妈的志愿者团队,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带领了30多名天使妈妈到灾区分发药品,分发食物。还有一个中国红行动的团队,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募款平台,动员企业生产红色的元素的产品,企业承诺,它卖出了一件东西,就捐赠一定数额的资金,这一款产品在市场上面销售就是一个慈善的行为,倡导购物及慈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