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09年01月19日
本报记者 谈燕 白彦平
这一天,千余名鼓手敲响威风锣鼓,千余条红绸空中翻飞,巨大的“爱心”图样,开启一座城市爱心的一天;
这一天,万余辆出租车上飘扬着“蓝天下的至爱”的蓝色小旗,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串起流动的爱心风景;
这一天,全市百万手机用户,陆续收到了一条公益短信,爱的信息,通过指尖流淌;
这一天,难以计数的市民身上,都贴上了红心白底的“爱心捐赠”标志贴。无数涌动的爱心,如冬日暖阳,让这座城市,温馨无限。
当“蓝天下的至爱——爱心全天大放送”迈入第九个年头,让我们定格这一天的“爱心节点”,感受那些平凡与不平凡的人,感动那些点滴但又深长的事……
共同的心跳 共同的期许
爱心节点:10:10
爱心现场:东方明珠广场
红色的方绸,系着鼓槌;肚白的腰鼓,挂在腰间。
上午9时45分,东方明珠广场前,来自19个区县锣鼓队的鼓手,一身白色运动装,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摆开鼓阵等待一展风采;1400名鼓手中,38名来自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锣鼓队的鼓手,格外显眼。他们一身黄色运动装,鲜艳的红领巾飘在胸前,“咚咚哐”敲打着欢快的前奏曲。
54岁的李平患肠癌五年多了。他乐呵呵地说:“播散爱的种子是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开心快乐就能活得更加健康。”说话间,他把旁边的杨捷拉过来介绍说,这位“战友”患肝癌十年,靠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如今依然特别健康。“人间有大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李平拍拍自己的胸脯说,“市癌症康复俱乐部集体抗癌成效显著,也离不开各界的爱心,所以今天我们来了,来尽一份心意。”
家住浦东崂山路的蒋阿姨带着8岁的小孙子,在广场入口处觅得一个好位置,将现场的表演尽收眼底。“让小孙子感受一下慈善事业传递的爱心。”眼看表演要开始了,小孙子嚷着要站得高一点,蒋阿姨索性将小孙子抱了起来。
10时10分,和着一曲《好日子》的欢快音乐声,激动的锣鼓响声震天。千余条红绸在空中翻飞,不一会儿,一个巨大的“爱心”图案跃然眼前。一颗心变成两颗心,直至数颗小红心,红绸时而铺开,时而舞动,红心时而紧紧相依,时而澎湃跃动。200名小朋友手捧金黄色的向日葵,将颗颗爱心再次演绎成《真爱永存》。
经过手手相传,一面面印有“蓝天下的至爱”字样的大旗,传递到了19个区县上街募捐的志愿者代表手中,他们随即奔赴全市各区县主要路段,开展“万人上街慈善募捐”活动,唤醒更多人的热情与关爱。
这是共同的心跳,共同的期许。来自普陀区50多岁的施胜利、朱淑琴、王红娣三位阿姨围在一起,谈起自己的表演感受,心情难以平复。“希望用我们的微笑与激情去感动别人,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关心,希望更多的人参与慈善。”蓝天下,申城爱流涌动。
我们有爱 我们奉献爱
爱心节点:13:20
爱心现场:淮海公园
一曲《我们有爱》的开场歌舞中,“蓝天下的至爱——慈善大乐园”在淮海公园正式开园。
各种慈善活动汇聚于此:医疗咨询、无偿献血、聚爱大礼包义卖等错落于公园的广场上,吸引不少路过的市民驻足。
各界爱心人士相聚于此,带着爱,揣着热。上海慈善奖获得者程英带来了去年公司一年的利润,“拿出100万元捐给市慈善基金会,50万元用于运送慈善物资的车辆费用,剩下的50万元用于为上海困难家庭的子女培训驾驶及修车技术,让他们早日自力更生,走上就业的阳光大道。”
第四聋哑学校的学生们带来了他们的声音,现场诗朗诵《爱在蓝天下绽放》。虽然孩子们的发音不是那么清晰,声音不是那么洪亮,但发自内心的声音,怎能不令人震撼、感动!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还带来了亲手制作的“吉祥小金牛”,他们一字一顿地说,要把这些可爱的小牛送给好心人,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快乐!
来自卢湾各所中学的同学们充当上街募捐的志愿者。“这次我们学校来了100名同学,大家都想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记者注意到,还没有上街募捐,不少同学手中的募捐袋已经鼓了起来,“大家都是自己先捐钱,然后再找别人捐钱。”比乐中学的高一学生王涛指了指身上的“爱心贴”,环顾一周,果然不少同学的身上都已有了相同的标志,就在不远处,两名手持募捐袋的女生正拿着从钱包中取出的一百元纸币,往袋里塞。
当记者乘车经淮海中路赶往下一个爱心现场时,看到募捐志愿者们已经行动起来,一些市民不用志愿者们招呼,便主动走上前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一个个“爱心贴”从志愿者手中传递到奉献者身上,成为当天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无数颗爱心 汇聚成海
爱心节点:19:30
爱心现场:东视剧场
百位“小天使”,百盏“红心”灯,一曲《蓝天下的至爱》拉开“爱的四季”慈善晚会序幕。
2008年,上海的慈善事业硕果累累,无数颗爱心汇聚成流淌的爱河,温暖了人间,感动了世界。
舞台上,北川中学高一学生雷晓凤,一身学生服,面带微笑。她在上海生活学习了236天。当再次见到那些帮助过她的上海叔叔阿姨时,还是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感谢叔叔阿姨的同时,晓凤不忘告诉远在天堂的妈妈:“有好心人的帮助,我在上海生活得很好,请妈妈放心。”
沪川两地一线牵。当晓凤表示最想念爸爸的时候,一个长途电话联通了久别的父女俩。当问到雷爸爸为何不留在上海时,雷爸爸这样回答:“我是共产党员,当地震来临时,我失去了很多,但是我也学到了很多。我们不能全靠上海人民的无私援助,我们要自力更生。作为一名修路工程车司机,四川重建需要我,我没有什么可以回报大家的,只有努力工作,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北京奥运会时,亲手绣制了五个奥运福娃和一面奥运五环旗的75岁老人施桂娟,昨天再次为上海慈善晚会送出一个亲手绣制的“爱”字,她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来回报社会,让爱心永远流淌。四年前,她突感眼睛模糊、视力锐减,由于患上了白内障,年幼就喜欢的刺绣和编织变得遥远而无奈。当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启动了“点亮心愿——白内障贫困患者慈善手术项目”,她免费接受了手术,两眼视力分别恢复到0.7和0.8,生活又恢复了光明。重拾绣花针的施阿婆将自己的刺绣作品进行慈善拍卖,把所得款项捐助给其它需要白内障复明手术的贫困患者。她用最柔软的丝线,证明了一种最硬朗的精神。
100岁的汤理胜老人,在孙子汤晓英搀扶下来到台上。“我要感谢爷爷,他教会我自食其力,奉献爱心。”汤晓英上大学的时候,汤老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了1万元并附上一张字条,要孙子毕业后自食其力归还这1万元。而这归还的1万元钱,则归入了他以妻子125万元抚恤金成立的“沈显珩育才基金”,帮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我这些钱分给儿女只能分5个人,但是捐出来可以帮助好多人。”百岁老人汤老依然固守着自己这颗大写的仁心。
在捐赠一套价值450万元的房产支援灾区后,沈翠英又将自己的另外一套价值500万元的房子抵押,建立“上海奶奶聚爱实业有限公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海和都江堰的企业间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公司赢利的绝大部分都将捐献给上海慈善基金会,归入“沈翠英教育基金”,专门资助灾区求学的孩子。
“这是岷江源头冰块融成的水,寓意饮水思源。”来自都江堰的8家企业代表将一瓶蕴含深情的岷江水送给沈翠英这位可敬可爱的“上海奶奶”。此情此意,令人动容。
千里之外,歌声两地传扬;近在咫尺,真情一线相牵。当都江堰的小朋友手捧“爱心”,在板房学校前面与远在上海的小朋友共同唱响《萤火虫》时,感动与温暖,就在这样的夜里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