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只留阳光在心头
2008-12-13
2008年12月13日07:56    来源:津报网-天津日报

本报记者 周莲娣 摄影 张 越

  第一次被戴升伟感动,是在今年1月25日本报专刊部举办的“扶助坚强母亲”的慈善活动上,那天这位天津长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除了个人捐赠了善款之外,还当场与河北区陈世宏等3位特困单亲母亲结成帮扶“对子”。

  如今,戴升伟再次感动我们,是因为那次活动后她一直信守承诺,默默地保持着与那3个家庭的联系,多次上门慰问并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特别是当她得知两个家庭的孩子毕业实习找不到单位时,又四处联系合适的单位让他们实习,然后又自掏腰包给两个孩子各发了1000元的“实习费”。她鼓励那两个孩子说,你们要尽快学会自立,只要坚强脚下总会有一条路可走。

  我们还了解到,来津工作5年多的戴升伟,在加速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先把企业的30万元支票及员工11270元的捐款交给北仓镇政府,请他们转交灾区,然后她又以企业家个人的身份向市妇联捐款2万元,以支援灾区的妇女儿童。前不久北辰区民政局组织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的活动,本来没有通知公司,戴升伟得知后积极组织员工捐出200条新棉被……就这样,戴升伟领导的企业与她个人的公益捐款累计已达百万元以上,前不久,她被聘为和平区“阳光义工爱心社的”副社长。现在,她又准备个人向本市贫困地区的几所小学捐建图书馆,她说:“我了解过了,5000元就可以帮助一所小学建起图书馆,我虽然不是富翁,但有一定能力圆孩子们的读书梦。我觉得自己能做的事不在大小,在于是否努力去做。”

  乐观、真诚、热情、善良是戴升伟的人生态度,无论走到哪儿,无论干什么,无论面对谁,她都一如既往。戴升伟给人的感觉既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朋友,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她用行动告诉我们,能给别人以关爱是最大的幸福,能给他人以支持是最大的欣慰,把温暖带给别人的,自己的内心一定充满阳光……“快乐”的起点

  听惯了多数成功人士“苦大仇深”的最初创业经历,猜想戴升伟八九不离十也得“往事不堪回首”。错了,她笑着说:“挺有意思的,比期望的好多了,要不我怎么能在从商的路上一直走下来呢?!”

  戴升伟始终认为自己从商的起点是快乐的,她说。1988年从滁州的一所中专毕业后做了专职会计,干了两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打不起精神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工资少,主要是太没意思,千篇一律的那点工作干不好也干不坏,这对于她这个“假小子”实在是一种折磨。从上小学到中专一直做学生干部的她,已经习惯活跃变化的生活,早就立志要闯出一片天下,所以越干越不能忍受,于是就想自己干点什么。然后,跟真事似的跑到滁州和南京市场“调研”,掂量着手里不足万元的存款,看看自己适合干点什么……不“调研”不知道,一“调研”还真发现了“商机”:把南京市场上出售的礼品买回滁州,然后略加一点儿价格出售,肯定会有利润。

  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要去跑“单帮”,了解戴升伟家庭的人都以为戴老爷子会第一个反对。戴老爷子1938年参军跟着共产党打天下,辽沈、平津、淮海战役都参加过,要不是抗美援朝时负伤不得不转业,肯定还得在部队干下去。转业到滁州后他又一直做领导工作,这样的老革命能支持女儿去做买卖吗?就算老爷子不反对,她的母亲也会阻止,戴升伟是家里10个孩子中的老末儿,父母40多岁时才有了她,虽说生活条件有限没太宠过,但毕竟也是“老疙瘩”,谁都知道做多大生意就有多大风险,这么个漂亮女儿老太太舍得她风里雨里的跑吗?偏偏老两口知道了小女儿的打算后,非但没有任何异议而且还表示支持。因为他们太了解小女儿的性格了,别看她是老末儿,哪哪都比哥哥姐姐们强,学校老师个个夸她有上进心,周围邻居都说她是热心肠。父母心里更清楚的是,哥哥姐姐们一个个结婚走了,照顾父母支撑家庭都是她做得最多,而且甭管多忙多累她的脸上总带着笑容,不计较不抱怨。再说他们也从心里理解小女儿的想法,认为年轻人就该有开创的劲头儿,因为他们年轻时也有这种冲动,满足现状贪图安逸的人注定没大出息。所以,戴升伟说她是带着父母和家人的支持、理解起步“从商”的,那感觉就像出远门赶上了艳阳天,心情别提多好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心里甜丝丝的。

  甜丝丝的感觉不假,但经商的辛苦与疲惫也是真的。那时她的全部投资,是自己存折上的1000块钱,而且还不知道有几类批发市场,洋娃娃、布绒玩具、头饰、胸花、工艺画框等等这些礼品,全是从南京普通市场按零售价买的。自己给自己投资,自己给自己进货,戴升伟说那时也不在乎什么是风险,因为早把底线想好了“卖出去就赚了,卖不出去就送人,只当过回经商瘾”。说来也怪,并不心切挣钱的戴升伟,跑了一年的“单帮”几乎没赔过,她从南京批发市场进的小礼品,过不了三天准全卖出,等别人跟她追风时,她又换货进新的品种了。每次进货戴升伟都带五个大编织袋,肩膀前后各一个,另外三个分两只手拎,本来个子不高的她,远远望去不见人走只见货移。有一天,她从南京进货坐长途汽车回滁州,正碰上姐姐的婆婆也坐车,老太太吃惊地望着她,想不出她怎么能把这么多包带上车。回家后,老太太对她姐姐说:“升伟这姑娘真是能干,全车人就数她东西带得多。我以为她很吃力想帮她拿个包,可她笑笑说不累。你家也不缺钱,她为什么要那么跑来跑去地挣钱呀?”“她不是缺钱,是想看看自己有没有挣钱的本事。”

  姐姐说的没错,想证实自己有没有挣钱的本事,是戴升伟最根本的目的。那年,她用1000元的本钱,除了支付店面的租金和三位雇工的工资,净挣了1万元。虽说1万元不算多,但它让戴升伟对自己有了信心:“不是自夸,我发现自己行,行在有商业眼光能捕捉商机,而且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有这两点做基础,我可以做更大的买卖。”于是,戴升伟下决心辞职,自“断”后路,死心塌地经商。再做什么呢?“搞餐饮办酒楼?”“行,听你的。我刚从部队复员回来,对滁州的情况不了解。”附和戴升伟的人,是中学时的同学也是她的追求者,两人心照不宣说干就干。他们从只有十张桌子的小店铺开始做起,几年后不仅拥有了一座三层楼的酒楼,而且还兼做商业,戴升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实业家……

  浪漫的“远行”

  1998年,因与莫桑比克缔结了友好关系的安徽省,政府组团到莫桑比克访问。当时戴升伟的丈夫作为企业家的代表,也应邀参加代表团到莫桑比克实地考察商机,于是这次考察成了她人生之旅重大变化的开端。

  当时戴升伟对莫桑比克这个非洲国家的了解,仅仅是一个名词的概念,除此之外,或多或少地知道这个国家比较贫困。但丈夫回来说,正因为贫困才有商机,从经商的角度看那里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诱惑实在很多。虽然没实地看到莫桑比克的情况,但戴升伟深信这种判断和分析,而且直觉告诉她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久违的冲动让她义无反顾地下定决心。“你疯了,孩子不到4岁,你带她到那么远那么穷的地方,出了问题怎么办?”“你做生意我们不反对,但生意哪不能做,非得到莫桑比克去做?”“你可别一时冲动,万一出了意想不到的危险,到时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家人知道戴升伟的脾气和胆量,一般情况下都不阻止她要做的事,但这次不一样,她要去的地方离家不是千山万水,而是从地球这边到那边。“没事的,适应了就长住,不行就回来。”戴升伟轻松一笑,神情就像是做一次浪漫的旅行。实际上她是打定了主意,到非洲开辟新的人生,否则也不会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送给别人。

  1998年年底,戴升伟办好了去莫桑比克的相关手续,带着女儿踏上了行程。在南京机场办托运时被工作人员拦下,人家说她的行李超重,处理的办法是可扔掉也可交巨额罚款。戴升伟急了,她把所有箱子一一打开说:“这里的东西都是孩子必需的,没有一样是带到莫桑比克去卖的。你们说的那两种方法我都不同意,把东西扔了,孩子需要怎么办?交那么多罚款,这些东西本身值多少钱……”看到箱子里的儿童常用药品、注射器、方便面、小食品,机场工作人员犯难了,眼睁这些东西都是孩子需要的,他们心里明白这娘儿俩要去的那个国家非常落后,可以说哪样都缺一不可。最后,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对戴升伟破例放行。

  飞机落地香港转飞南非,再从南非升起降落莫桑比克马普托国际机场。戴升伟说那天走出机舱时,她以为飞机降错地方了,这哪像国际机场,比小县城的长途汽车站还破还脏。从机场里面向外看,满街都是头顶大包大盆的赤脚黑皮肤女人,还有一个个头发卷卷的黑孩子。女儿睁着大眼睛惊奇地问:“妈妈,这是哪里?一点儿不好玩。”此情此景,撂别人也许会感到失望,但戴升伟却没那种感觉,性格决定了她无论干什么事到什么地方,都喜欢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就像现在她笑着告诉女儿:“你还没发现这里的好玩,这里的动物可多了,连妈妈都没见过。”“真的?那咱们先别走,等玩完了再回去。”

  在莫桑比克一呆就是近三年,感觉如何?“挺有意思的,在那里生活的种种感觉语言无法形容。那里社会治安不好刑事案件多不假,但受伤被害的事很少。”所以,戴升伟每次对别人讲起自己在莫桑比克的几次被劫,都像讲笑话那样好玩——

  2001年圣诞节的深夜,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我们餐馆正准备关门,突然闯进四个头戴布袋拿着枪的男人,一进门就高喊“谁也不许动,把钱拿出来!”当时看他们的架势有些害怕,心想今天的买卖算白做了,他们肯定得把银台抽屉里的钱全掏走。没承想,他们三个人用枪顶着我们几个中国人,另一个飞快地抄走了银台上的那个精美的小包,然后冲那三个人一摇头,意思离开,一溜烟地从我们眼前消失了。他们一走我心里虽然还“突突”地跳个没完,但还是忍不住笑了,为嘛?觉得不可思议,不知这些人是怎么想的,认准了钱肯定装在精美小包里,而不是银台的抽屉里?其实银台的抽屉里至少有四五千美元呢。后来,我又在大街上遭了几次劫,但一次比一次应对从容,有经验了只要把钱包里的钱给他们就行,放在别处的钱不知他们是认为没有还是觉得够了,反正不贪婪抢点是点。

  挑战与机遇同在,戴升伟的判断一点儿不错。在莫桑比克首都,她首开的中餐馆受欢迎的程度,比想象的还要火得多,中国大使馆常在这里招待客人不说,就连日本商人、莫桑比克政府谈公务、做买卖,也把这里当成了“基地”,更不用说到这里来办公务的中国人了。当然,除了餐馆的美食外,更吸引客人的是戴升伟的热情和真诚。她免费为到这里考察的团队做翻译,帮助到这旅游的客人推荐有价值有意义的商品,帮助到这里寻求商机的企业联系有关部门,总之她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那时戴升伟绝没想到要什么回报,更没想到这种有点像阿庆嫂式的周到,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怎样的变化,一心想的就是做好能做的。因此,她是“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但客人却觉得“这个女人不寻常”。

  两年多的异国创业,戴升伟的人生经历丰富了许多,经营收益也扩大了许多。这时又相继有几家中餐馆开业,她决定转业。丈夫到离莫桑比克首都2000公里远的“偏马”去了一趟,回来告诉她那里的地价很便宜,如果买一块地的开发权,收益肯定不错。然后,戴升伟又亲自到“偏马”去了一次,发现这里还保留着热带原始森林风貌,密集的参天大树一棵挨一棵,当地政府鼓励商人到这里开发,开出了不少优惠条件,戴升伟心动了。此时,如果没有女儿入学问题,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戴升伟都会毫不犹豫地留在“偏马”。在莫桑比克的这两年,女儿几次发高烧,因为这里医疗条件不好,她就自己在家给女儿“治病”,吃国内带去的药,用冷毛巾给孩子物理降温,有一次她曾两天两夜未合眼,盯着温度表的刻度缓缓下降。她说“挑战对我的诱惑太大了,即使不挣钱,也想感受开创的快乐”。但女儿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不能因为自己耽误女儿的教育,戴升伟决定先回国,与此同时自己也去进修一下,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坚强的“冲刺”

  在许多人看来,命运似乎特别关照戴升伟,她做生意一路绿灯前进,说“玄”点想不成功都难。可是,幸福的人生不仅仅是生意上的成功,还需要很多很多……戴升伟是常人,不可能没有痛苦和消沉,但她又有别于常人——“每一次即使受伤也不闪泪光”。

  2002年,已经回国一年的戴升伟突然接到浙江打来的电话,问她愿不愿意加盟浙江长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戴升伟一时想不起打电话的人是谁?对方回答说“你在莫桑比克帮助过我们,那时我们就发现你有很强的开拓能力,也钦佩你的闯劲儿。听说你回国发展了,所以打电话来。想起来了吗?”“……想起来了,这么小的帮助你们还记得,让我很感动。”这个电话让双方都很有感觉,公司觉得戴升伟在遥远的非洲都能发展,代表公司到天津做项目应该能行。戴升伟感动的是,把别人的点滴帮助都牢记在心上的公司,肯定很注重感情的真诚。虽然没做过房地产,但她再接第二个电话时,依然爽快地答应了公司的聘请,并表示一定努力工作。她知道无论做什么生意,都有触类旁通的地方,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无论多难都会有路可走。

  从滁州到杭州,再从杭州到天津,虽说这次“跳跃”比跳到莫桑比克近多了,可是“跳跃”时背负的却远远重于那次。和她一起到天津来的只有三个人,承担的是开发北辰区北仓村改造项目,工程将开发近3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房地产开发不同于其他项目,听戴升伟说需要加盖在各种审批表上的公章,就多达100多个,少1个也不行。为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使北辰百姓了解他们开发的能力与实力,她一边组织项目开工,一边全力以赴争取早办完一切相关的手续,她知道天津本地的公司到哪个部门办事,都是先打电话预约以免跑空,但这种方法对自己行不通,一是自己人生地不熟,二是公司来自浙江,人家怎么照顾也照顾不到自己这里,所以就一个字:跑。天天人家没上班,她早已等在办公室外;负责盖章的人外出办事,她二话不说追寻而去,几次她竟跑到医院去找经办人……“能不急吗?已经投了1个多亿人民币,如果不办完相关的手续,房子即使盖好了,老百姓也不敢买,更甭提公司投资的回报率。作为职业经理人,我既要对百姓负责,也要对公司负责,这是起码的责任。”戴升伟始终这样认为,所以再苦再难不抱怨不退缩。

  戴升伟是一个很看重责任的人,认为有责任心是衡量企业家起码的标准。她不止一次地对员工们说:责任可以激发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让我们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的手,可以战胜自我勇往直前,可以相互诚信、友爱、团结……在这方面,戴升伟更是身体力行。来津5年来,无论是做工程还是发展公司,无论是服务小区百姓还是回馈社会,她都本着这个原则。如今,戴升伟领导的公司不仅得到了市、区两级政府的赞同,也赢得了北辰百姓的认可,她自己也已落户天津。戴升伟说她爱上了宽阔的海河,也爱上了美丽的津城,立志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多做贡献。

  手与手握在一起,心与心贴在一起。12月11日下午,迎着今冬第一场寒流,戴升伟再次来到了特困单亲母亲陈姐的家,为她送去了米和油,更送去了一份亲人般的关爱。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