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光在2008中国全球公益慈善论坛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合作伙伴》主题会议上的发言
nandufoundation.org 2008年11月1日
中国企业在慈善捐赠上的表现还比较幼稚
徐永光:我非常同意马蔚华行长(关于伟大的企业)的观点。但是中国现在伟大的企业还很少。中国改革开放才有30年。30年以前的中国只有一个政府,没有真正的企业,更没有社会组织。我们现在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时候要求有点超前,经常把是不是捐赠,是不是积极地参与公益事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实际上我认为企业,它的第一要务,它最大的善事是给社会、给消费者提供优秀的产品。
2005年我在中华慈善总会工作的时候,有一位煤老板找我,说要捐款,让我给他讲企业社会责任。我说首先你要给消费者提供好的产品,不要坑蒙拐骗,当然你挖的是煤,估计不会是假的。第二你要维护你的员工的权益,不要谋财害命。第三,你要承担环境的责任。第四要依法纳税。当然最重要的是前面三条。第五你来做慈善。如果你前面几条,尤其前面三条没有做好来捐款,你不是做慈善,我认为你是伪善。我说你回去再想一想,想清楚了再来捐款。现在中国的企业支持公益事业捐款,我非常赞成今天上午刘长乐先生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企业还不成熟,还很幼稚。首先,中国的富人出生很晚,充其量只有20年,不能用英国、美国富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毕竟人家有几百年的财富和文化的传承。所以中国的企业捐赠当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不是自愿捐款,而是被迫捐款。捐赠一定要完全出于自愿,由你的自由意志支配,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盲目捐款,往往是注重捐款时轰轰烈烈的宣传,而对于这个钱捐完了以后怎么实施,落实得怎么样,并不是很关注,或者捐完了以后再问已经晚了,再落实这些钱就有很多的问题。当然啦,还有一些企业在捐赠的时候过分地把它的市场行为和捐款联系在一起,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我这里特别要讲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只有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企业才可以给政府捐款。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平常的时候也是向政府捐款,这也许是另类的钱权交易。这个问题在中国是非常严重的。
如何实现企业慈善捐款的效率最大化
徐永光:刚才项兵院长给我们一个信息,他准备要开课,教企业家怎么捐款。我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回应。我觉得现在中国企业在捐款时,确实要学会怎么让这些捐款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因为你捐的一块钱,最后花出去的效益可能会小于1块钱,可能会等于1块钱,也可能会大于1块钱。你的捐款如果很盲目或者是在某种压力下很随便地就拿出去了,也不问捐款最后使用的结果,这样的捐款很可能使用的效果会小于1块钱。
今天上午做了很好发言的王振耀司长,他在"512"地震之后发表了一个电视演说,有这么一句话,他说现在几百亿的捐款是悬在中国政府头上的堰塞湖。有的机构平均一个工作人员拿到了好几个亿的捐款,怎么花好它?我建议我们的企业在进行公益捐赠的时候,第一要选择非常优秀的公益项目,这些项目一定是和你的捐款实施的结果挂钩的,是接受监督的。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当中,四川省有将近500所希望小学,其中重灾区146所,有将近10万师生,没有死一个人。甚至在北川的希望小学,边上的中学粉碎掉了,但是希望小学巍然不动。说明这样的捐款值得信任,效益也是好的。我不是自卖自夸,这是经受了地震考验的。
还有,我特别建议,我们的企业在捐款时要选择一些在基层的,从事各种专业型的公益服务的机构。他们非常缺钱,没有钱。一边是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一边是那些工作非常优秀的机构,得不到一分钱的捐款。当然,捐款可能也有一些障碍。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通过障碍的方法:首先你发现某一些公益服务机构有好的项目,你可以把捐款捐给公募基金会,甚至也可以捐给非公募的基金会,这叫委托管理。在财务制度上有"受托代理资产"的科目。哪怕捐给非公募基金会,帐务上不是一笔收入,只是一笔代理的钱,要把这个钱按照你的指向用在那些民间公益组织,这是可以操作的。
我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建议,我们的企业或者富人,可以自己拿钱来做机构,做基金会。中国2004年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已经允许企业、私人可以办基金会。当然,这样的基金会应进行专业化的运作,千万不要随便找一个人管。基金会产生的资金效率是最高的,能高到多少很难说,有的可以高到100倍。我本来要介绍南都公益基金会,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非公墓基金会的"散财之道"
提问:我们是为NGO提供服务的,为企业做咨询服务的社会企业,在工作当中我们发现一个趋势,在中国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潮流已经不可阻挡。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做公益事业,但是我们发现,企业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捐钱,还包括自己做项目,他们都去做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投资,非公募的基金会,草根的NGO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很难获得企业的资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去向大企业募款?
徐永光:现在已经出现了400多家非公墓基金会,发展的势头很猛,非公募基金会重要的功能是,有可能改变中国公益产业链中资源配置的结构,可以给民间专业性的公益机构提供资金的支持,或者说可以突破过去由官方背景的公募机构对资源的垄断。但是现在碰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民间公益服务机构、草根组织由于政策法律环境的一些限制,发育不是很良好,能力不足。我感觉在"512"大地震以后主要已经不是缺钱钱,而是缺项目。所以这个对民间草根组织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然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
现在公募基金会有一个困惑,就是把资金给民间机构来用怕用不好。我的观点是,因为他们缺少资源,可能也缺乏能力,更需要资源的支持。所以,南都基金会是坚持所有的钱都不是自己用,全部来支持民间公益机构,是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
现在正在筹划召开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可能会在明年4月份开。我们在论坛上就要研究非公募基金会的散财之道和治理之道。
灾后重建中民间组织的服务应坚持专业化、长期化、本土化
提问:四川地震之后,我们也知道很多企业家进行捐助,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看舆论的时候,也知道很多公众对捐助的企业家有非议,比如说像"逼捐"一类,这个现象您如何看待?还有现在涉及到四川重建,您觉得四川灾区重建项目来说,您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学校吗?我觉得在座的很多企业家他们一看到地震当中很多孩子去世以后他们心里非常痛,他们觉得首先要建一个震不垮的学校,如果都建学校的话那学校太多了。谢谢。
徐永光:在512地震发生后,出现逼捐或者"铁公鸡排行榜",我是非常不赞成的。反映了我们公众在这个问题上也带有某种不理性。当然企业家说话也需要谨慎一点,王石说话以后我对他非常同情,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上,我是帮王石说话的。
灾后重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家庭的重建,社区的重建,心理的重建,心灵的重建,乃至于更深层的文化的重建和环境的重建等等,在灾区有一个过程。灾后重建中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介入,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我刚刚从灾区回来。第一次去的时候,政府官员见不到面,他们很忙。这一次和政府官员有一些接触,他们现在觉得离不开民间组织,非常需要民间组织来:我们的问题太多了,群众心理可能还有10年才能重建起来。民间组织没有很多资源,但是民间组织它能够满足灾区群众的某些差异性的需求。有一个志愿者说,民间组织就像水一样,它可以流到每一个细小的角落来满足灾区人民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的需求。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企业或者基金会应该更多地支持民间组织在灾后重建当中坚守。我这次在四川和十几个民间组织一起讨论。我提出我们在灾区的服务一定要做到专业化、长期化、本土化。希望得到企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