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路尽头添风景
2008-11-16

 2008-11-16 04:27

  每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平淡还是坎坷地度过这一生,都会面临一个终极问题———死亡。当死神悄悄临近,难免有无名的恐惧和孤独。这时候,如果有一双温暖的手伸过来,在耳边轻声地说:“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的……”直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停止游走,安详、舒适、有尊严而无憾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那该多好。这就是临终关怀,宁养医疗服务主要是通过适当的医疗护理照顾,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宁养不以治疗肿瘤为主要目的,重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贫困癌症晚期病人疼痛及给予心灵慰藉,使其获得宁养医疗服务不等于放弃治疗,而是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尊严,感受到人间真情与关爱,直至安详地走完人生旅程。在国外有相当一部分癌症晚期患者因此延长了生存期。有人把临终关怀的人称做“点灯的人”,也有人说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在“拥抱死亡”。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哈市几位正在做着临终关怀工作的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能让你在追思中,珍爱并尊重所有的生命。

  爱心、耐心、细心加责任心

  某赵姓患者在许多人眼里与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10个月前他还是个面色苍白、手足冰凉、卧床不起的癌症晚期患者。累积注射300多支“杜冷丁”以减轻癌痛。长期注射“杜冷丁”不仅会造成肾中毒、神经中毒、口吐白沫甚至抽搐,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是什么让她有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宁养院医生与护士的悉心照顾和耐心劝导减轻了我的痛苦,给予我信心和力量。”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宁养院成立于2001年9月20日。目前是全国25家宁养院之一。主要对象是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医护人员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帮助晚期癌症病人减少痛苦获得尊严,提高生命质量,感受人间的真情与关爱,使其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旅程。赵姓患者只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宁养院众多宁养医疗服务对象中的一位。成立七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宁养院以每年500位患者的数量,共为近3600名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宁养医疗服务。然而,这近3600名患者只是众多需要宁养医疗服务的贫困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幸运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之静美,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对于许多晚癌患者来说,是临终关怀,让他们舒适、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五年义工实践,学会感谢生活

  在哈医大肿瘤医院宁养院的义工成员中,29岁的检验科的张明岩说起走上临终关怀这条路的初衷是“一个意外的收获”。2003年,24岁的张明岩刚刚参加工作后,就听说院里的所有党支部成员都要组织去宁养院当义工,24岁的他是所在党支部年龄最小的成员,他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第一人选。当时,宁养院的义工在张明岩眼里无非就是帮助患者取药、送药的一个简单过程,而当张明岩真正成为了宁养院的义工后,他才知道很多的癌症晚期病人不但需要药物上的治疗,更多的是需要心理上的慰藉。当张明岩送走了一个个他所帮助过的癌症患者的时候,他才知道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崇高。

  做临终关怀工作这么多年,让张明岩心态变得平和,也感觉生活所赋予他的是更多的幸福。他的老同学经常问他,为什么你人看起来还那么年轻,那么的轻松,好像不被尘世间的一切杂念所左右,他就会说:“因为我做义工啊!”经历了这么多死亡,张明岩对死亡并不恐惧,更学会了感谢生活所给予他的一切,也感谢社会为他提供了这么一个锤炼身心的机会。

  让每位患者感到心灵震撼

  20岁的哈医大影像学系的学生付成志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也是宁养院里的一名学生义工。在他所接触的病人中,一名患者给他的印象极为深刻,他是一名晚期癌症患者,他的儿子与付成志年龄相仿,每次付成志去他家看望他时,他都像跟儿子一样在唠家常,就在他临终的前一天,家里的敲门声响了起来,他还强撑着已经不能起床的身体为付成志开门,可门打开后却发现不是义工,不久带着想见付成志最后一面的遗愿离开了人世,这也成了付成志心中久久不能平复的伤痛。付成志说,“肿瘤晚期患者心理和身体上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我们能做的只是让病人离开的时候少一点身心的折磨。在义工服务期间,认真地按处方发放药品,详细告诉患者药品的使用方法、用量,不能让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半点疏漏。因为强效镇痛类药物如果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不但没有药效,反而会增加患者的毒副作用。”

  每一个患者或是家属来领取药品,义工们的心情都很沉重,或许是看出了他们的不安,不论是病人还是家属他们的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些家属为了向病人隐瞒病情更是说了一个又一个善意的谎话,他们的精神几近崩溃。在这时,义工们就更不能在无意中让他们感觉出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将不久于人世,心痛的感觉谁都会有,但最好不要轻易在病人面前表露出来。每一个患者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震撼。付成志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当中的一位小组成员是这样描述其中一位患者的。一对40多岁的夫妇来宁养院领取药品。丈夫患胃癌已经到了晚期,尽管消瘦,但是他并没有萎靡不振,对生命绝望。看起来还是那么乐观、坚强,而且不时的还有笑容。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生命在走到边缘的时候还能如此的从容。也许正像诗人所说:不要问我的生命意义在哪里,既然生命给了我,就让生活来问你,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因为你开心所以我快乐

  哈医大肿瘤医院宁养院内的义工们关爱着生命垂危的患者,也在关爱中被患者关爱。义工们用他们的心照亮着临终病人最后的旅程,也和患者一同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义工们给了被关爱的患者快乐,也从关爱对象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快乐。

  周海婷和洪金铃现为哈医科大学影像学系大四学生,她们都是宁养院的义工。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之外,她们把义工这项工作融入了生活中。周海婷说,她曾经服务过一位这样的晚期癌症患者,一个三口之家,一个上高中的儿子,只有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挣钱。为了为妻子去医院取药,丈夫只有放弃了打工的机会,守在妻子身边,可贫困的生活却像大石头一样压在夫妻俩的身上。周海婷知道后,主动承担了为这名癌症患者每周取药的工作,还时常开导她,丈夫看着妻子很喜欢义工小姑娘,继续出外打工,维持了三口之家的温饱问题。周海婷说,每当看到所帮助的患者开心的笑,自己也会很开心,因为他们的笑容是最真实的。

  在哈医大肿瘤医院义工群体中,就像是一个爱心的接力棒永远有接棒者,在长期坚持倾听曾经健壮、鲜活,曾经美丽、年轻的临终者最后的绝唱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在形形色色的临终者面前,是关怀者,也是被关怀者,因为与死亡的亲密接触,他们更加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来源:哈尔滨日报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