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承载而美丽—记者眼中的四川灾区师生们
2008-09-29

 

    资料图片:9月8日,四名来自四川省地震灾区的中学生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前和吉祥物福牛“乐乐”合影留念,他们乐观的精神和灿烂的笑容感动着周围的人。李丹(右一)说:“北京人民对我们特别热情,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向我们招手,为我们加油,真的特别感动,谢谢他们。” 新华网 王洋 摄

    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 廖翊)空阔地,平板房,蓝覆顶……这是震后四川灾区新建学校的相同景致。飘扬的国旗,朗朗的读书声、欢笑声、追逐声,是所有灾区学校的共同氛围。

    记者近日随中国作协等发起的“金叶育才图书室工程”工作组来到四川,在新学年开始的金秋走进灾后重建的一所所学校。在匆匆行程中,记者感受着师生们劫后坚强而勇敢的面影,感动于这一条条乐观而可爱的生命。

    “你干吗留长发?”——孩子们给作家“下马威”

    “四川孩子的精神面貌是这样的好,那样的有个性。”女作家赵玫很感慨。此行除了捐建灾区中小学图书室、电脑室外,随行作家与孩子们的见面为重要内容之一。在德阳市东汽小学板房内,一位留着长发的中年作家与小学生交流,刚一坐定,就被孩子们来了个“下马威”——“你干吗留这么长头发?是不是得先跟我们校长交流一下?”

    笑声顷刻荡漾四散,场面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初中部的学生问作家:老师把“爱情”说得挺神秘的,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什么是爱情?以写爱情小说见长的作家们一时愣了,没想到灾区孩子如此真实而坦率。

    面临毕业高考的高三学生提问不那么轻松,他们问作家张品成:如何看待写作文?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作文并不难,作文训练不只在课堂和考场上。任何时候,你都要面对一个个问题,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作文的过程;解决得好,有色彩,有创意,等于完成了一篇好作文。”

    张品成的回答显然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他们报以热烈掌声。

    孩子们除了向作家索要签名外,还想跟作家保持联系——“老师,您有QQ吗?我们以后在QQ上聊。”孩子们这样向自己崇拜的作家告别,让作家们大感意外。诗人邰筐说:“真正受教育的是我们自己。”

    “瞧瞧,我们发明的流水线!”——孩子们的即兴发明

    24日上午,捐助活动在德阳市第三中学举行。由于下雨,书籍、书架、电脑等捐赠物资只有挪至学校食堂。所有受赠学校的物资集中在此发放,如何让车上满载的物资快速卸完而不至雨淋,让组织者颇为犯难。

    负责卸载的高一实验班的同学立即想出了办法:将食堂的饭桌连成一气,贯穿卸书点和存放处,成为一条长长的“流水线”,同学们在“流水线”旁分段作业,只需将卸下的一捆捆书籍顺着光滑的桌面稍加气力,便可让它们迅速滑向终端“集结”,又省力又快捷,近十万册书籍不一会就卸载完毕,无一受损。

    “瞧瞧,我们自己发明的流水线,怎么样?”一位精瘦的男生调皮地向记者眨眨眼睛。

    “这些孩子十分主动,非常团结,特别聪明。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热爱劳动、团结友爱的精神。”中华文学基金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很受感染。

    记者后来知道,这是德阳三中的重点班,一半以上的孩子从灾区择优而来。

    “叔叔,我会好好读书的”——三位坚强的灾区女孩

    23日,在都江堰市蒲阳中小学捐赠仪式上,失去双亲的7岁小女孩在为作家张品成系红领巾时,轻轻地说了句:“叔叔,我会好好读书的。”

    这一句话,让张品成这位汉子泪流。他反复说:为了这些孩子,我会好好写书的!

    在绵阳九洲板房学校,一位失去家园、从北川来到这里就学的初一女孩朱灵对记者说出了长大后的心愿:“我最想做一名教师。”她表示,很多老师在地震中的无私表现让她感动,并建议记者去采访他们的心理学老师:“他每天都带着笑容面对我们,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自己的亲人在地震中去世了。”

    黄婷农村长大,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园。震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德阳三中高一实验班,并担任班长。她多年前没有了母亲,父亲由于车祸瘫痪,爷爷已80多岁高龄,家境极为困难,学校对她给予学费、生活费全免。

    记者在交谈中希望她将来到北京读书,黄婷回答:“我已经够幸运了。在哪里读书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自己懂得刻苦努力,知恩图报。”

  “职业让我必须这样做”——一位老师的职业隐忍

    他叫曹定军,52岁,教龄30年。曹老师家在北川县擂鼓镇,大地震中,妻子罹难,学校损毁,他和幸存的当地师生转移到了绵阳市郊的九洲板房学校。他正是朱灵所崇敬的那位教师。

    “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在学生面前表现悲痛,不利于学生走出心灵阴影。我相信其他老师也是这样做的。”曹老师表情十分平静。他一直是语文教师,地震后,兼心理教育课,辅导学生们克服地震中造成的心理问题。

    “我教育学生们笑着面对生活,让他们知道,只要活着,有一双手,一切都会好起来。”曹定军说,“其实,我一个人独处时内心很难受。但我必须这样做,这是我的职业。”

    交谈中得知,曹老师的儿子在四川大学油画系读研究生,他很惦念儿子。板房条件差,父子不便会面,他打算利用国庆假期去成都,“看看娃娃,给他做做饭”。

    正说着,上课铃响了,曹老师匆匆与记者道别,身影消失在板房间。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