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残奥会项目介绍—盲人门球
盲人门球项目的历史沿革
盲人门球(英文是“Goalball”),1946年起源于德国和奥地利。早期的盲人门球运动以康复娱乐为目的,为失明的患者发明的一种集体游戏活动,因其活动的内容适合于盲人的特点而逐渐得到发展,多流行于欧美国家。
197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的第5届残奥会上,盲人门球运动第一次被列入表演比赛项目,当时只有男队参加了比赛,奥地利队取得冠军、前西德队和丹麦队分别获得第2名和第3名。1980年第6届残奥会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4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7届残奥会上,女子盲人门球作为正式项目列入比赛。这届残奥会的女子盲人门球比赛,美国队获得金牌,加拿大队取得银牌,丹麦队取得第3名。
1978年,开始举办世界盲人门球锦标赛,首届锦标赛在奥地利举行。此后,每4年举办一届。1980年,国际盲人运动协会(IBSA)成立,其宗旨是组织和发展盲人的体育活动。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国际盲人运动协会的成立,积极地推动了盲人门球运动的发展,在这些国家每年都举办全国盲人门球锦标赛及各种邀请赛。2004年,雅典残奥会盲人门球比赛已有120名运动员参加,其中包括12支男队和8支女队。
盲人门球运动的项目特征
盲人门球运动是根据盲人视力障碍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一项集体球类项目,它需要运动员根据触觉来确定自己在场上的位置、方向;根据听觉来判断球的方向、速度,从而迅速做出反应。这项运动的形式适合于盲人视觉功能障碍的局限,集安全性、竞技性、观赏性于一体,既突出运动员个人技术又强调团队配合。有人作了这样的比喻:“盲人门球运动是一项球似篮球,球门似足球,而掷球动作像保龄球的运动。”
第13届残奥会盲人门球项目设置
第13届残奥会盲人门球比赛分为男子项目和女子项目。
(来源:《北京残奥会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