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残奥会项目介绍—五人制(盲人)足球
五人制(盲人)足球的历史沿革
残奥会中的五人制(盲人)足球比赛(英文Football 5-a-side),是专门为视力残疾的运动员设立的项目。国际盲人体育协会中的足球委员会对五人制(盲人)足球负责,并致力于这个运动项目的发展与提高。
五人制足球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最早是德国职业球员在赛季前准备期为维持体能而设计的技战术练习,后来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室内球类比赛。由于其攻防节奏快,个人触球机会多,技术细腻,技巧性更强,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风靡欧洲、南美。
五人制足球的发展,为热爱足球运动的盲人们提供了参与此项运动的便利与可能。1986年,西班牙第一个举办国内五人制(盲人)足球比赛。从那以后,这项运动在许多国家广泛开展起来,而且发展迅速。目前,盲人足球运动在西班牙发展得相当普及,已经有八个地方联赛。老牌足球强国英国也有四支盲人足球队。不少国家(地区)还拥有了国家队(或地区代表队)。
欧洲在1993年就设立了五人制盲人足球锦标赛。从1998年开始举办盲人世界杯,每两年一届,前两届都是巴西获得冠军。2002年盲人世界杯在巴西举行,前三名是阿根廷、西班牙、巴西。2004年盲人世界杯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来自阿根廷、巴西、英格兰、西班牙和希腊的五支代表队角逐盲人足球世界里的最高荣誉。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2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此项运动。在亚洲,日本和韩国是较早开展这项运动的国家。
2004年,雅典残奥会首次设立五人制盲人足球赛项目,对于五人制(盲人)足球比赛是一个里程碑。2004年雅典残奥会有6支代表队参加,分别是巴西、阿根廷、西班牙、希腊、法国、韩国。比赛在奥林匹克曲棍球中心场地进行,为期11天。比赛先采取单循环方式隔日进行,初赛成绩最好的两队进行金牌争夺战,3、4名争夺铜牌,最后两队也进行比赛决出5、6名。最终巴西获得金牌,阿根廷获得银牌,西班牙击败希腊获得铜牌,最后一名是韩国队。中国未组队参加此项比赛。
五人制(盲人)足球的项目特征
五人制(盲人)足球比赛是以攻破对方球门得分为目的而进行的同场攻守对抗项目。每队由5名场上队员和5名替补队员组成,其中包括守门员和替补守门员各1名。除守门员外,其他队员都为盲人。只有守门员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内用手触球。比赛中,进攻方目标是把球踢进对方球门得分,而防守方则是尽力阻止对方得分。
比赛分上、下半场,共5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最终得分多的队伍为胜者,得分相同则为平局。在半决赛或决赛中,如果50分钟比赛决不出胜负,需进行10分钟的加时赛;如果还未决出胜负,则进行点球决胜。
每支球队都有一名引导员在对方球门后,以语言协助本队前场进攻,同时教练员与守门员分别是中场与后场的语言引导员。比赛配备一名主裁判员和一名助理裁判员,另外还有一名计时员与一名第四官员。
由于队员视力问题,比赛中队员只能依靠球发出的声响来判断球的位置,所以经常会出现队员找不到球的情况。在进攻方向上还经常要依靠引导员的帮助,队员间的呼应较多,所以攻防速度没有普通的五人制足球快,传接球次数相对也较少,乌龙球出现会多一些。
第13届残奥会五人制(盲人)足球项目设置
残奥会中,五人制盲人足球单独为一大项。2004年,雅典残奥会第一次设立男子B1级五人制(盲人)足球这一大项比赛,设有金、银、铜牌,而且参赛队伍最终都决出名次。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3届残奥会也将按此来设项。
(来源:《北京残奥会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