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游”主导四川线路
2008-08-04

 

颜 铭 何 妮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旅游  2008-08-04 10:17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快三个月的时间了,而我们也惊诧地发现,四川旅游正逐渐从灾后形势中崛起,并迅速恢复生机。七月末,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在以“汶川地震百年不遇,四川旅游依然美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上向游客汇报四川旅游的最新恢复情况时表示:“四川很安全,前期开放的景区客流量已经恢复至震前70%至80%的水平,欢迎游客来川旅游。旅游就是对四川的最大支持,最大关心。”


慈善、爱心线路孕育而生


  地震之后,外界对于灾后四川旅游的猜测,普遍觉得今年之内甚至明年复苏无望,但结果出人意料。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四川境内各地景区在尽快完善景区修缮的同时,各大旅行社也为四川旅游的恢复做出努力,调整原有的线路产品,开辟新线路,推出一批具有感恩和关爱性质的人文慈善线路。


  7月12日,中国康辉集团组织了“四川游爱心首发团”。与以往的四川线路不同,首发线路加入很多到灾区献爱心环节,全程不购物,行程中安排峨眉山金顶万人祈福仪式。抵达成都当晚举办“爱心墙”签名活动,旅行社员工捐赠的爱心款物现场捐赠给四川省残疾人基金会,帮助震灾中的“三孤”人员。


  由成都市旅游局、成都旅游协会、成都文旅集团主办的“首都留学生爱心之旅”中,有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几十位留学生。为期4天的参观访问过程中,留学生们前往都江堰中兴小学,向学生们赠送了爱心礼物。大家对这种奉献爱心的特色旅游表示欢迎:“既是旅游,又是奉献爱心,我觉得很有意义。”


恢复市场从打消疑虑开始


  港中旅集团产品研发营销部经理张志光表示,为支持四川旅游灾后重建,港中旅已从7月12日起在全国66家分社推广“家园行动”,加大对四川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和广告投入,“组织更多的游客入川旅游就是对四川最大的支持。”中旅总社公民旅游总部的郭卫华则向记者表示:“7月份‘家园行动’启动之初,我们就以西昌火把节点燃序幕,寓意点燃希望之火。虽然活动效果不如预期的好,不过,对比起6月初无人问津的情况已经是个非常好的开端了。毕竟,游客对于四川旅游还是有一定疑虑的。”


  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吴勉也向记者表示:“我们现在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恢复游客对于四川旅游的信心。”吴勉介绍,目前,四川省旅游局把所有景区划分为“红色区域”和“绿色区域”,“红色区域”是没有恢复启动的区域,包括汶川、茂县、北川等地震重灾区,占四川全省面积不到20%。“绿色区域”是未受地震影响、游客可进入的安全地带。


  为了向广大游客传递四川旅游安全的重要信息,四川旅游局局向各地旅行社社提出了6条安全旅游线路的建议,分别包括成都、乐山、峨眉山线、川南生态旅游线、川东北线(遂宁、南充、广安达州、巴中)、攀枝花、西昌阳光风情线、雅安熊猫家乡线、成都、海螺沟、冰川线等。


四川依然美丽


  据记者了解,峨眉山、乐山等景区已经恢复至震前水平。以峨眉山为例,七月推出以感恩、爱心等为主题的“百城情系峨眉山万人祈福上金顶”系列活动,而七八月内的暑期档内,峨眉山再次为游人奉献上系列精彩避暑大餐;中国死海则紧紧围绕暑期玩水和音乐的主题,推出大型音乐玩水节以及颇有创意的“iMU-SIC夏日音乐市集”等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另外,郭卫华介绍说:“中旅总社将会在港中旅集团产品研发部牵头下,继续以家园祈福为主题,结合四川各地民俗及节庆活动,每个月推出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比如邛崃天台山玩水节、峨眉山祈福会、康定海螺沟冰川温泉旅游节等,为四川旅游积累人气。”


  “汶川地震不等于四川地震,四川绝大部分地区受地震影响并不大。近两个月以来,四川陆续恢复启动了‘四川人游四川’、‘平安四川游’等活动,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吴勉说。


  而旅行社人士也表示,在爱心、慈善大旗覆盖下的四川旅游,再加上以往没有过的优惠幅度,越来越多的人对到四川旅游表示出了热情。据悉,从7月份起,随着暑假来临,北京各旅行社的四川游将陆续恢复,价格较往年下降近30%,相信这也能有助于带动四川旅游人气。

慈善游2.0 时代:慈善、旅游两不误


  汶川地震之后,“慈善游”成为了时下的热门话题。“慈善游”,就是旅行者前往经济欠发达地区度假,在观光游览的同时,进行一些义举。很多人选择慈善游,是希望在假期亲手干活,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干些实事,不拘泥于“慈善就是捐款捐物”的概念。


  “慈善游”最初是由环保组织发动起来的。环保组织“绿色力量”就曾捐资2150美金发起了拯救企鹅的旅游活动。志愿者前往南非,负责喂养企鹅、清理馆舍等工作之外,每周还可以休息2天,免费参加“绿色力量”组织的山地骑车、品酒会等活动。志愿者在为拯救企鹅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与南非民众朝夕相处,颇有“深度游”的意味。


  正当“慈善游”处于发展阶段时,各方面的反对声音也接踵而来。伦敦旅游监管部门就质疑志愿者的动手能力,负责人特里西亚·巴尼特认为,大批志愿者空有高涨的热情,却缺乏专业技巧。初到陌生之地,志愿者只能是被动地适应当地环境,只能是学非所用,用非所能。至于让志愿者打扫清理, 巴尼特就更不赞成了:“这好像当地居民完全不会煮饭做菜,不会整理打扫,不会做基本家务似的。”


  于是,不少慈善团体开始放弃花哨的观念,认为旅行者还是做单纯的旅行者比较合适。很多游客也欣然放弃单纯、枯燥的志愿活动,将慈善和度假合二为一,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也不忘了给慈善事业加油出力,而人们也将此称为“慈善游2.0时代”。


  世界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启动了名为“多呆一天”的项目,呼吁游客在自己的度假行程中多留出一天时间来,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等。该项目认为参加慈善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积极鼓励人们各抒己见,为寻找最有效的资助形式献计献策。如果人们反对某种方法的呼声过大,机构还会取消相应的旅行安排。此外,组织者还聘请专家集体编写了旅行指南,每本只需1到3美元。卖书所得将全部捐献给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机构。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退休教师唐娜·夏普利斯在参加慈善游时就购买了一本旅行指南。她回忆道:“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本普通的导游书。后来才发现奥妙无穷啊。”原来,按照书上的介绍,夏普利斯和同伴每人支付69美元,骑着大象去郊外玩了一趟。事后她才得知,大象是环保主义者从当地伐木厂赎回的,乘坐大象的费用也全部存入动物保护基金。夏普利斯感叹地说:“没想到一本导游书也能间接为慈善做贡献。我一想到自己的普通消费就能为动物们做贡献时,就呵呵直笑。”

“慈善游2.0”TIPS:


  1.明确旅行目的。旅行前或接受志愿者工作时,大家要想清楚此行动力究竟是什么,是英语教育、基础建设还是消除贫困呢?明确目的后,再把时间金钱用在刀刃上。


  2.合理分配时间。一趟慈善游包含多种目的。因此,旅行者一定要合理分配好志愿工作、观光游览的时间。非营利组织“跨文化解决方案”组织爱心人士参加危地马拉之旅。行程包括玛雅文化系列讲座、博物馆参观、医疗健康服务等。在眼花缭乱的活动面前,旅行者一定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会留有遗憾。


  3.追踪善款去向。某些慈善组织可能会把人们捐款的很大一部分用在行政开支或办公室费用上。慈善旅行社“孤独星球”的市场部经理认为,善款的去向必须透明化,欢迎人们随时监督。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