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人间真情
2008-07-05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这场地震强度之大,波及之广,为百十年来所罕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福建省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辛、奋力拼搏的主旋律,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采取的抗震救灾措施,宣传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忘我工作的热情和行动,充分挖掘各地各单位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采写出有质量、有深度的报道,快速、全面、准确、公开、透明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决策部署、地震灾区受灾情况,以及福建省社会各界情系灾区、奉献爱心的方方面面,还主动组织赈灾,服务灾区群众,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抗击汶川大地震,福建省各新闻媒体通过一篇篇充满爱心的报道,一幅幅揪人心怀的画面,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细节,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心系灾区人民的关爱之情,表现了包括台、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展示出灾区人民群众自强自立、互救互助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风尚,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唱响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汇聚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爱心、真情。

  快速反应 全面报道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消息传来,举国震惊。灾情就是命令,福建省新闻媒体立刻行动起来,把宣传报道的重点转移到抗震救灾中来,打破常规,周密安排,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第一时间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确定了全力以赴抓好抗震救灾报道,同时搞好"5o18"海交会等海西重大经贸活动宣传的报道思路。《福建日报》编委会成立抗震救灾宣传协调小组,负责每天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的具体组织、策划和落实。主要领导对每天版面亲自主持指挥,对重大报道强化策划组织,坚守在值班岗位,编辑部全体采编人员坚守岗位,确保全面、及时、有序地展开抗震救灾宣传报道。

    5月13日,《福建日报》一版以通栏标题刊发地震消息和胡锦涛、温家宝、中央政治局关于抗震救灾的指示等新闻,同时推出"关注汶川地震"的整版报道,及时报道灾情和救援工作。之后,每天开辟二到三个"聚焦抗震救灾"专版,迅速、全面、准确地报道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报道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大进展;转发新华社、《人民日报》的通讯和署名文章,刊发"抗震救灾英雄谱"。在要闻版、海峡新闻版、武夷山下副刊等版面上,突出宣传海西人民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心系灾区 共渡难关"的爱心大集结,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救援大行动,突出宣传福建救援队员奋战在灾区,展示福建形象、海西风采的感人事迹。

    据初步统计,最近,《福建日报》刊发抗震救灾报道近1500篇(幅),其中自采稿件1/3。这样的报道规模,在《福建日报》的抗灾报道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也超过了许多兄弟省(市、区)党报。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福建日报》努力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编辑部对大量新华社电讯稿精心挑选、编辑,进行再创作,务求更大的信息量,更强的感染力。还大量增加自采抗灾稿件。报业集团派出的13名记者,跟随福建省救援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冒着危险深入震中灾区采访。《福建日报》开辟"福建救援队奋战在前方"栏目,下设"前方报道"、"连线灾区"、"亲人在救援"等子栏目,大量刊登记者发自灾区的现场报道。

    为了凸显党报对抗灾救援工作的指导,《福建日报》重视发挥言论的功能,每一个关节点上都配发有力言论,强化引导。5月16日,《福建日报》一版报道福建省举行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募捐仪式,同时配发言论《每一份爱心都弥足珍贵》;5月17日一版报道胡锦涛同志赴四川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同时配发言论《全力支援》;5月20日,一版在通栏加黑标题下报道全国哀悼地震遇难同胞的情况,同时配发言论《哀悼日,壮行日》;5月27日,报道了省委常委会议研究部署继续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刊发了《抓好海西发展 持续支援灾区》的评论员文章;5月30日,一版报道福建省向地震灾区捐款的数字,同时配发《让爱心持续传递》。通过言论与消息的组合运用,深化了消息的内涵,阐发了抗灾的意义,切实增强了舆论引导力。

    《福建日报》科学安排统筹兼顾,把救灾宣传与海西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在要闻版开设"毫不松懈抓抗灾 坚定不移抓发展"、"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 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专栏,大力宣传以建设海西、做好本职工作等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的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大力宣传各地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举措与行动。抗震救灾期间,正值福建举办第十届海交会和第五届商交会,《福建日报》在宣传报道中精心把握抗灾宣传与"5·18"宣传的关系,既突出抗灾宣传,又做好"5·18"报道,受到广泛的关注。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还积极向新华社福建分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福建记者站等提供稿件和素材,争取在《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上刊登福建省抗震救灾的相关报道,展示海西良好形象。

    《海峡都市报》的"心系灾区,共渡难关"特刊,对抗震救灾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特刊分为"重点"、"前线"、"驰援"、"牵挂"、"声音"几个部分,始终按照中宣部、福建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共渡难关"的主题,做到导向把握平稳,信息内容丰富。

    5月13日,海峡都市报和福建省红十字会联手,从读者中挑选志愿者组成"海都红十字志愿者"奔赴灾区,海峡都市报的4名记者也作为志愿者参与。几经辗转,5月14日清晨,在地震发生30多个小时后,第一批海都红十字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灾区。他们在灾区度过了七天六夜,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只吃一顿饭,他们在当地实地了解灾情,为《海峡都市报》特刊的报道提供了许多生动、感人、可读的新闻;他们协助救援人员参与救援行动,并及时向后方反馈灾区需要救助的信息。

    5月19日,海峡都市报又派遣第二批海都红十字志愿者带着价值数百万元的救援物资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又有6名报社记者参与到此次行动中去。

    《海峡导报》、《晋江经济报》、《石狮日报》等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也强势推出抗震救灾专刊专版。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宣传报道预案,成立了抗震救灾宣传报道指挥部,紧急召回在外出差的几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取消休假,做好宣传报道精神的传达和行政技术等的保障,全力支持节目部门投入支援抗震救灾宣传中去,确保宣传战役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并确定以"心系灾区,共渡难关"为主题,全面深入报道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和福建省支援灾区的情况,同时立即撤播娱乐、综艺、歌舞以及游戏竞猜等类型节目,以及喜庆氛围过浓的影视剧和过度娱乐化的广告等。集团所属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新闻频道等频道均在第一时间滚动播出地震发生的消息。新闻中心和上述频道还立即调整编排,推出大时段特别节目,转播中央电视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并及时跟踪报道从福建出发的解放军、武警救援队、地震现场工作队、医疗救护队、检验检疫队等多支队伍前往四川抗震救灾的情况,密切关注他们在灾区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救援场景。

    在抗震救灾宣传中,该集团注意突出"海峡特色"和福建作为著名侨乡的特点,大力宣传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支援灾区的深切情谊。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利用对台对外宣传优势,与境外媒体加强联络与合作,通过与台港澳地区和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华人社团、华文媒体进行连线采访,及时报道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密切关注汶川大地震的情况,并通过报道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为灾区的人民捐款捐物等活动,体现了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与祖国大陆人民的血肉深情。

    5月12日下午,新闻综合广播在地震发生后的五分钟,就协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抗震救灾的报道,至今从未间断过。都市广播利用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兄弟台的协作网络,与四川都市台、重庆都市台、昆明都市台等电台的主持人、记者在第一时间进行对接连线报道,保证了福建听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救援信息,也向灾区人民传去了福建人民的支持与祝福。广播频率还积极策划组织支援灾区传递爱心活动。5月14日,都市广播发起"系起黄丝带 ,为灾区人民祈福"的活动,共有13000多名司机朋友参与了活动,表达福建人民对灾区群众关爱与支持。东南广播公司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受困在四川灾区的台湾同胞的状况,以及大陆方面包括国台办、四川台办、部队积极救援、妥善安置受灾台胞的行动。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派出报道小分队,跟随福建省有关救援队伍前往四川省汶川县等震区,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反映支援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等工作。

    泉州电视台从震后第三天起,所有新闻栏目打破常规,整档推出《有爱有希望·我们在一起》特别节目,制作了宣传片、赈灾MV和角标,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情况。

    其他媒体纷纷开辟专栏,对汶川大地震进行全面、准确、客观的报道。

    在报道过程中,各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服务抗震救灾大局。

    5月13日一早,海峡导报四川绵竹籍记者梁川就回到绵竹,以"返乡日记"的形式发回灾区见闻的文章。厦门商报青年记者杨帆是四川人,5月上旬他正在探亲,震灾发生后,他要求立刻前往汶川采访。报社经慎重研究,同意他的请求,并派曾在重庆工作的年轻摄影记者常海军支援。两位记者辗转重庆,于灾后第二天即抵达灾区。他们成了福建较早到达灾区采访的记者。

    《厦门日报》在5月13日派出"赴川渝慰问抗灾地区新闻大篷车"先遣队赶赴灾区,经过28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到达四川灾区。此后,新闻大篷车每天都把灾区第一线的最新消息传回厦门、把厦门的深情厚谊传达给灾区,在特区和灾区之间架设起连心桥。

    《厦门日报》、《闽南日报》、《闽东日报》等与本地赴四川灾区抢险队、医疗队密切联系,及时报道他们在灾区救援的情况。

    莆田市有不少乡亲在抗震救灾现场,《湄洲日报》从5月17日起开设"我是妈祖故乡人"专栏,以电话连线的形式采访报道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莆田人殷殷爱心和真挚情怀,关注在抗震救灾一线莆籍乡亲的义举,第一时间跟踪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福建煤炭报》对福建省煤矿疗养院心理科医生赴灾区实施心理救援进行系列报道。《福建老年报》5月17日整版报道了"八闽老人赈灾纪实"。《法制今报》在头版设立"抗震救灾英雄谱"专栏,报道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海峡消费报》刊登了"心心相联 携手抗震"的半版公益广告。《海峡教育报》在《中考专刊》和《高考专刊》刊登了《心系灾区共渡难关》系列文章,着重报道福建省中学生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献爱心的义举;还刊发了《地震时如何正确避险》的文章,对中学生普及地震自救知识。《福建卫生报》发挥行业报特色,编发有关文章,介绍发生地震后如何防疫等知识。《福建科技报》还编发铜版纸《地震灾害基本知识》科普墙报,分送全省各地张贴。东南早报特派记者前往唐山采访,告诉读者唐山对汶川的帮助,以及唐山地震后如何重建等经验。

    网络媒体、手机报发挥其迅速快捷的特点,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并及时更新消息,网络的海量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纷纷设置专题,通过图片、论坛、链接等,向受众提供详尽的信息。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奥运圣火正在福建省内传递。福建东南新闻网第一时间将龙岩的208名火炬手向全国火炬手发出的"向四川地震灾区奉献爱心"的倡议,以快讯的形式在网上发布,并敏锐地捕捉到"汶川挺住"的感人画面,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老区人民心系灾区、奉献爱心的良好风貌,获得广大网友的好评。

    东南新闻网5月18日晚上在全国率先把所属的网站群及频道、栏目、专题、网页等全部换上黑白"素装",营造了庄重、肃穆的悼念氛围。在全国参与发起网络公祭联盟、募捐大汇总联盟、"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全国网站大行动,参与新浪、搜狐等的爱心联盟。

    5月12日,漳州新闻网从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媒体得知发生汶川大地震后,立即把地震消息传至本网站新闻版块,并在下午把这条消息编发到《闽南日报手机报》。随后,立即组织网站采编人员,收集新闻、编发稿件,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制作抗震救灾专题网页,当天就播发新闻资讯上百条,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灾情,在每天播送两次的《闽南日报手机报》上,把抗震救灾消息作为主要内容。

    "蕉城在线"在5月12日下午3时即转载新华社关于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的消息,并作为头条新闻发布。同时,时刻关注最新信息,及时发布最新报道。5月14日,"蕉城在线"设计制作完成宁德市第一个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报道的专题--"灾难中,我们并肩"。

    泉州网组织网民发帖,对网上一些不实的传言进行还击。

    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期间,福建省的新闻媒体停播所有综艺、文艺娱乐节目,撤下广告,版面改用庄严、肃穆的黑白颜色,并配发感人的评论,表达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5月19日、20日,央视早间一套在"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重要时段中,分别播发了5月19日《东南快报》、《厦门商报》一版的《举国哀悼》版面和5月20日《海峡都市报》一版《13亿人默哀……》版面。中央新闻媒体与地方新闻媒体联手表达全国各地对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让全国人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对生命的敬重,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价值和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来源:中国记协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