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我为什么离开微软做慈善
2008-07-01


比尔-盖茨:我为什么离开微软做慈善

凤凰网   2008年07月01日 15:14南方人物周刊


比尔·盖茨,这个前世界第一巨富,最近再次给了世界一个震动:他宣布将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献给名下的慈善基金,而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一分一厘。几年前就已转移精力的他更卸任最后一项重要职务——微软执行董事长。

一个全球性软件王国的创始人,放弃自己的至好、野心和妄念,转型至慈善家,这固然是一个奇迹。当此之时,曾有过的任何针对他和微软公司的攻击、苛责、司法诉讼和文化批判,也许都已成为历史:一个有着“世界上最好的生意念头”和“最聪明的头脑”的人,用他的放下,他对爱、平等和理想的追求,见证了一个美好心灵和伟大人格的诞生。

他的不留遗产给后人,更超越了他的前辈慈善家——卡内基、洛克菲勒们,从观念史的角度讲,这是对人类既有的血缘文化和伦理精神的一次挑战,对全世界的亿万富翁和一贫如洗的穷人、资本家和打工仔,都是一次重磅锤击,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推论,如果他的行为和做法能广泛流传,并上升为一种文明习惯的话,整个人类历史都将从此改写。

他为什么会“逆天而动”?他是怎么想的?他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在今年1月份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比尔·盖茨曾作了《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的演讲,“他认为这是他最重要的一次演讲”,清晰阐述了他行为演变的思想源头。本期“人物观察”因此打破旧例,而直接刊登他的发言。

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但我是个急性子。诚然,世界在越变越好,但在我看来,速度还是太慢,而且世界并非对所有人而言都是越变越好。伟大的进步总会加剧不平等现象。丰衣足食的人可以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善,而贫苦困顿的人却获益很少,特别是那些一天的生活支出还不足1美元的最贫困的10亿人。

在全球范围内,差不多有10亿人缺乏足够的食物,喝不上清洁的饮用水,用不上电,而这些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基本必需品。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疟疾,然而这类疾病得到的关注还比不上治疗脱发的药物。全世界最贫困的10亿人没有享受到全球化的好处,相反他们被撇在一边。气候变化的成因和他们无关,可偏偏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最大。

为什么人们的需要总是和他们所能享受的经济发展成果成反比?原因就在于市场激励机制。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一个人的财富增加了,为他服务的经济动力就相应增强;而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减少,则为他服务的经济动力就减弱,直到完全消失。我们必须得找到一个办法,让资本主义的这种为有钱人打工的属性同样也能够帮扶穷人。

资本主义的奥秘就在于它有能力让自利服务于更广大社会群体的利益,通过财务回报来推动创新。自利所驱动的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发明。

在我看来,人的本性中蕴藏着两股巨大的力量,一是自利,一是关爱他人。资本主义利用了人性中自利的力量,让它能持续不断地发挥有益作用,但只是服务于那些有支付能力的人。而那些没钱的人就只能靠政府援助和慈善。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制度体系来让自利的动力发挥作用,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受益。这个新制度有两个使命。一是赚钱赢利,二是让那些无法充分享受市场经济益处的人群生活得到改善。

我们的挑战就是设计出一个新的制度体系,让利润和知名度这样的市场激励发挥作用,使企业更加倾向于为穷人服务。我把这种想法称为创新型资本主义(creative capitalism)。

也许有人会反对这种变革,他们认为如果把感情和自利结合在一起,市场的作用范围不会扩大,相反会缩小。但亚当·斯密,这位资本主义的鼻祖,《国富论》的作者,这位坚信自利对于社会的价值的思想家,在他的第一本著作的开卷部分这么写道:“无论把人看成多么自私,在人的本性中明显地存在某些根本原则:一个人对改善别人的命运产生兴趣,将别人的快乐当成是自己的必需,虽然从中他并不能获得什么,只是看见它就感到满足。”

创新型资本主义把这种对他人命运的兴趣与对自己命运的关心联系起来,既可以帮助他人,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与单纯的自利行为相比,利己与利他相结合能够惠及更多的人。

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在非洲扩大脑膜炎疫苗的接种范围。但它没直接去和生产疫苗的厂商接触,它先是到非洲了解人们的支付能力。该组织了解到如果要让非洲的母亲为她们的孩子接种脑膜炎疫苗,那疫苗的价格不能超过50美分。随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合作厂商按这个价格标准组织生产。事实上,一家印度制药企业找到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将售价降到了40美分。世界卫生组织允许该企业在未来10年提供2.5亿支脑膜炎疫苗,同时允许它将产品卖给私营医疗机构。

另一个例子,是一家荷兰制药企业拥有一种疫苗的产权,该企业对在发达国家生产该疫苗的企业收取专利费,而免除发展中国家生产该疫苗的专利费。结果在越南生产这种疫苗的成本还不到1美元,而且这1美元当中还包含了运费和免疫宣传费用。

我们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够在21世纪的前几十年探索到满足贫困人口需要的方式,找到为企业带来利润和认可的办法,那么我们减少世界贫困的努力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这个任务永远都不会结束,能投身这项事业,我内心激动不已。

(本文由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彭建辉翻译整理,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比尔-盖茨今日退休投身慈善 第一站定在中国

盖茨夫妇在非洲参加慈善活动

盖茨夫妇在非洲参加慈善活动

《福布斯》:比尔·盖茨个人财富增长历程

比尔·盖茨个人财富增长历程(腾讯科技图)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