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治涵的新生活
2008-06-21
 
小治涵得到新校老师的关爱
 

   
同学们听小治涵讲四川方言故事
 

   
小治涵给记者阿姨讲述灾区的事
 

   
小治涵和爷爷奶奶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四川灾区的小治涵在内蒙古扎兰屯市的实验小学   

   
本报记者张春丽 王泽蔚
   
  听说扎兰屯市接收了一名从四川灾区转学过来的儿童,经初步了解,记者来到扎兰屯市实验小学。一进校园,偌大的操场站满了近千名身穿校服的孩子们。

     校长刘生民告诉记者,学校正在组织学生进行大地震演练,他说,这名从四川绵阳市转来的孩子叫王治涵,被安排在该校的二年级就读,学校为他一路绿灯,减免了一切入学手续。目前,小治涵正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学习都很适应。

     据王治涵现在的班主任栾蕊介绍,当她把王治涵小同学介绍给他们班的42名同学的时候,同学们爆发出的热烈掌声一下子让这位离开灾区的新同学有了种归属感……由于王治涵的书包没有带出来,很快学校为他备齐了所有课本。班上的同学们也争着抢着要为这位从灾区来的新同学做些什么——此前,实验小学的全体师生已经为四川灾区捐款献出了一份爱心。下课时,班上的同学争着抢着与新同学讲话,玩耍,小治涵也完全没有陌生感,那乡音很重的四川话成了班上同学们争着想学的“外语”。

     下午5时,当记者见到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王治涵小朋友的时候,他正趴在一张茶几上专心地写着作业,崭新的夏制校服佩上鲜艳的红领巾,让这位9岁的小家伙看上去特别清爽、精神——这是实验小学发给小治涵的新校服,他要穿着它参加学校正在举办的艺术节活动……记者的到访丝毫没有影响小治涵埋头写作业的劲头,由于地震造成的多日停课,加上两省间的教材有别,小治涵要加紧赶上落下的课程,好在从教育界领导岗位退下来的爷爷奶奶辅导起孙子来游刃有余。

     小治涵的奶奶告诉记者,小治涵是5月24日被接回来的,两天后就入学了,学校减免了一切费用。

     原来,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前,二位老人就打算在旅游途中去到绵阳看望儿子、媳妇一家,特别是想看看五年未曾见面的孙子小治涵,不曾想中途发生了四川大地震。忧心忡忡的老两口在旅游途中整整滞留了八天,心急如焚,最后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赶到绵阳。街上看到的到处都是群众自发搭建的地震棚……好在绵阳不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儿子住的楼房也没有损坏,但孙子上学的跃北小学早已人去楼空成了危楼,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当时离地震过去已经八九天了,但余震仍然不断,北川、汶川、绵阳等地转移来的孩子都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小学里上课。市政府号召灾民有亲投亲、有友靠友……绵阳市委大楼的工作人员都在空地上紧张忙碌着救助外地转移来的灾民——医生拿着听诊器、军人在维持秩序。天上的飞机两架一组在不间断地运送伤员,物资。小治涵的母亲也加入了义务献血的队伍……

     5月24日,小治涵跟随爷爷奶奶几经周折离开了绵阳市,在内蒙古扎兰屯市开始了他的新的学习生活。

     其实小治涵是个非常开朗活泼的孩子,在回忆那场灾难的时候,小家伙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描述着:“当时我们全班同学正在二楼的走廊里玩耍,忽然感到同学们都在地上不由自主地‘跳来跳去’,心想怎么样才能不跳呢?”幼小的孩子们哪里知道此时地震已经发生了。只听老师大喊了几声:“地震了,快跑!”孩子们拥挤着跑下二楼,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在记者面前,开朗的小治涵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各种才艺——用四川方言朗诵古诗,跳起了标准的拉丁舞,在纸上做画,最后还为大家表演了他的绝技——少年武术。

     如今,王治涵小朋友已完全走出了地震的阴影,快乐地融入了新生活。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