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2008-06-11 07:38:12 新华社网络版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最新监测显示,6月10日20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回落至719.48米,已经下降到720米这个比较安全的水位以下。这标志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工作按照原先预定的方案取得决定性胜利。
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唐家山形成了一个特大型堰塞湖,蓄水量逐渐上升,从最初的3000万立方米,上涨至7000万立方米,10000万立方米,20000万立方米,到10日凌晨达到最高值时接近2.6亿立方米,被专家评为“极高危级”。
至10日20时,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为1.120亿立方米;泄流槽泄流流量为290立方米每秒;通口电站水位524.36米,相应流量2060立方米每秒;香水电站水位529.57米,相应流量1730立方米每秒;涪江桥水文站水位落至463.99米,相应流量为4690立方米每秒。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组长、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从目前的分流实际效果看,泄流方案是原来的设计方案和专家分析的各种可能性里最好的一种。
陈雷说,预计泄流渠的底槽高程能够稳定在720米,与此对应的库容就只有1.1亿立方米左右,水位下降了,对下游淹没区的影响就不会很大,涉及到需要避险转移的群众就会相应大大减少。明后天过流以后,将会组织专家到堰塞体上进行深入的地质结构和有关风险的勘察。水利部会同有关方面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彻底端掉“悬”在绵阳人民头顶上的唐家山堰塞湖这“盆”水。
他还表示,再过两三天,按三分之一溃坝方案转移的20多万绵阳市民很快可重返家园。
这是6月10日航拍的四川北川县城,县城部分被洪水淹没。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家称,泄流槽底部能否达到720米高程,决定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成败。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泄流槽底达720米,唐家山堰塞湖库容将从2.5亿立方米降低至1.2亿立方米,对下游威胁大为减小,溃坝危险涉及人口从130万人减少至不到5万人。
二是有利于上游来水与出水水量达到平衡。按照泄流槽底达720米高程计算,可泄流1.2亿立方米。堰塞湖泄流槽流量相当于原通口河的流量,基本保证来多少水走多少水。
三是泄流槽底达720米后,底槽为岩石结构,比较坚固,在这个水位水流流量比较缓慢,不易发生溃坝现象。
泄洪回顾:部队炮击洪水上大型漂浮物
青蛙、老鼠、蛇,这些原本栖身在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下低洼地带的小动物,在巨大的洪流下纷纷四窜。记者俯身拍摄一条被大水冲上公路的小鱼,由于靠水面太近,几只刚刚劫后余生的蛐蛐慌不择路,跳上了记者的裤腿……
10日下午,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形成的洪流使位于绵阳的涪江铁路桥下水面迅速上涨,短短两三小时内,大桥下的水域由一条即将干涸的细流变成了浊浪翻滚的大江。位于震后最大堰塞湖下游68公里处的铁路桥身处险中,洪水中的大型漂浮物极可能撞击大桥。
下午1时过后,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下水流加大,水面较前明显抬高,一些在岸边的植物被迅速淹没,记者甚至闻到了江水污浊的气味。此时,一些站在高处的人们也心生恐惧,三三两两的人群向后退去,似乎再晚一会儿就会被洪水卷走。
经过了近70公里的长途跋涉,此时江水极为混浊,水面上出现了大量漂浮物,但大多是断木、枯草、泡沫塑料和油桶等,显然这些小型物体还不会对铁路桥构成威胁,而在涪江铁路大桥前设置的排漂浮锁也拦截了一些随洪水而下的树木。
随着洪流的到来,记者驻守在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下的一个观测点即将被淹没。记者走上涪江岸边一条公路的人行道,弯腰拍摄脚下已涌上来的洪水,摁下第一个快门时,人行道还是干的,摁下第二个快门时,大水已经打湿了记者脚边的路面,记者被迫离开。
这时,前方传来数声炮响,这是铁路桥上游几百米处,部队在炮击江面大型漂浮物。在上游炮击漂浮物的同时,有关部门又调来了大型机械和大量抢险物资,几车穿着救生衣的民兵和工兵也先后来到,以应对大桥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
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下汹涌的洪水和紧张的救援队伍并没有阻碍这条西部交通大动脉,在水面明显上涨后的近四个小时里,仍有数列客车和货车减速后从大桥通过。回首眺望,铁路桥下记者原先的一个观测点已被淹没,洪流冲击水下巨石,卷起约一米高的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