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008-06-08
  四川5·12大地震除了留下废墟的伤痛外,还有什么?善于观察、思考的当代中学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他们被那些受灾者、援助者、捐助者的故事所感动,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了生命、生活、亲情的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对珍惜和感恩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更有同学将这些大地震中所激发的团结和爱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以下是北师大二附中学生应本报之邀而撰写的部分应征作文。组稿老师陈立今、赵晓双。

  默哀时……◎北师大二附中姚惠桥

  5月12日,是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在那一天的14点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举国震惊,全国人民哀悼。

  5月19日,在同一个时间,我们的学校举行了默哀仪式。

  老师在台上讲大地震的情况,每一句都在震撼着我们,当时整体的气氛很凝重。大家为那里的死者哀悼,为生者注入生活的勇气,给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以安慰。他们也许感觉不到,但是,我们必须要这样做。

  我知道了一个生命的渺小,小到最后连喊一声都来不及,来不及……

  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仅仅因为几秒钟大地的撼动而逝去,化作一片殷红,让人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没有……

  心里面,想到了许多许多感人故事,想到了太多太多人间真情。

  母爱。记得一位母亲临死前给孩子发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当时在场的人眼泪夺眶而出,给我的更是深深的感动。母爱永远是世间最美好的爱。母亲是天使:我们的生命是天使给的,我们在危难时,上帝派来的天使尽了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我们。天使的爱不愿说出,更愿用行动表达。

  师爱。记得一位老师在牺牲时双臂紧紧地搂着两个幸存的孩子。在救援人员到达后,他们不得不含泪把他已经僵硬的双臂锯开,可见他当时是多么的尽全力!再次感受到“老师”这个词的沉重意义。老师,他有这个责任,这个责任早已重过了生命!不,这是他的本能!伟大的老师,辛勤的园丁,国家的灵魂!

  国爱。人,很卑微;人的心,很高大。我们的政府人员,我们的军队,我们的白衣天使,我们的志愿者……他们的家人或许有些已经逝去或是失踪,但他们顶住悲痛,辛勤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为了多救活哪怕是一个生命!他们重视别人,远大于重视自己。

  温总理流泪的场景让人心痛。他即使已经疲惫不堪,还是不断地在为大家开会,督促大家去救人。他搂住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姑娘:“别怕,政府会帮助你。”逝去的生命,生者的伤痛永远无法抚慰,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汶川的天空是灰暗的,几天的雨把这座毫无生气的城市冲刷得更加死寂。但人们的心里有阳光,是团结给的阳光,是大家给的阳光。

  想到这些,我闭上双眼,将手捂住自己的胸口,为死者志哀,为生者祈福……

  警笛长鸣……每一声,声声凄厉;每一瞬,瞬瞬沉痛。

  印染着,撕裂着,洗涤着我们的心灵。

  汶川不哭,四川不哭,中国不哭……我们却哭了,为了逝去的生命,为了生命的坚强,为了人间的真情,为了永不放弃的信念……

  我此刻想了很多以前很少想过的问题:只要活着,什么都有可能;死了,就失去了希望……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应该珍惜。

  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他们每天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是否尊重过他们,感激过他们?我们是否忽略了他们?说“我爱你”永远不晚么?不。很多人曾经也是这么想,但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我们是人,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活着,活得有意义,为了身边的人,更为了自己。

  抬头望着祖国的国旗,它停留在旗杆的中部,随风飘扬,永远飘扬……我们在前进!

  再次闭眼,默哀……

  有一些白鹭飞回来了◎高一(2)班姜明明

  “姐,收得到吗?”两条相同内容的短信是四川广元的舅舅发给妈妈的。那会儿妈妈正在开家长会,回复问有急事吗?再次回复的短信上赫然写着“我们这里地震了……”

  回到家,打开电视,冲入眼帘的竟是一片废墟。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这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在一瞬间摧毁了一切。顷刻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无数四川同胞就这样被无情地埋在了废墟之下……

  虽然舅舅报了平安,但整个晚上都没能联系上他们,我第一次尝到了什么是夜不安寝。此后的十多天,初尝人生五味。

  我看到了,街上的许多横幅标语,感人肺腑、给人温暖、激人奋进;

  我看到了,街坊邻居、男女老少捐款捐物献血,让我体会到一家人的团结与互助;

  我看到了,温总理在地震后两小时急赴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不停奔走于多个重灾区,看望安慰老百姓。太多太多的真情、心酸、勇敢的故事,是我一生都不可能忘怀的。

  最震撼人的,是大爱。当温总理握着满脸泪痕的小朋友的手,一句“不哭,要坚强地活下去”深情地道出时,我被震撼了;当一位母亲在生命的尽头为孩子抵挡住千斤重的废墟,用手机写下这样一句“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请记得妈妈爱你”时,我被震撼了;一个三亲都遇难的女士,几天未睡并强忍住巨大的痛苦营救他人,在采访中她虚弱地说“所有人都是我的亲人,看到他们脱险正如看到了我的亲人一样”时,我被震撼了;当无数的人捐款,短短四天海内外捐款已达28亿元,无数的人献血,献血车外早已队伍长长时,我被震撼了;当空降某军的战士们写好遗书毅然奔赴汶川救灾时,我被震撼了;当无数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呐喊“四川加油!汶川加油”时,我被震撼了……

  最让人遗憾的,是灾区和我们一样大的高中生,一定在午休过后,或聚精会神地学知识,或埋头答卷,或在操场上欢声笑语。谁能料到,这些有着无数还未完成的梦的兄弟姐妹,就这样被无情地埋在了废墟之下。默哀那天,稀里哗啦地哭过,脸庞被泪水浸湿未免有些僵硬。那三分钟,是最难受的三分钟,警笛的响声,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悲痛。我强忍住悲痛,微微低着头,任那一幅幅画面在我脑海中闪过,默默地祈祷:死者安息,生者坚强。

  最让人振奋、让人志气满满的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已然凝聚成钢,在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只会越挫越勇。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当所有的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当沉睡的巨龙苏醒过来时,会震撼天地!

  自这场巨大的灾难发生以来,一种巨大的使命感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我还拥有我的生命,活着是多么美好!深知做好本职工作是对灾民最大的支持与抚慰,作为一名高中生,我立下志向一定要趁年轻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将事情做到极致。完成遇难者未实现的梦想———为祖国的强盛添砖加瓦。

  刚和姥姥通过电话,她说:“有一些白鹭飞回来了,快要没事了。”我似乎看到了光明与希望。在这期间,我除了捐款与祈福,还学到了要善待生命。作为儿女,我们在闲暇时光要多陪家人聊聊天,少对他们抱怨、发脾气;作为学生,我们铆足劲要做的就是用知识充实自己;作为一个太渺小太脆弱的生命,我们应该尽量少些遗憾。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为了这个崇高的使命,我会义无反顾地奋斗下去。以这样的方式懂得感恩◎北师大二附中高一九班张伊伊

  长辈们对我们这一代有着许许多多的不满:我们不懂珍惜不懂感恩,亦是那样的不羁与张狂。

  是啊。我们又何以懂得?十几年的光阴毕竟太过短暂。

  我们也从未觉得需要懂得。

  5月12日,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袭击了四川省汶川县,同时震感几乎波及全国。震后的画面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一双双没有焦距的双眼,一片片废墟,昔日美好家园顷刻间灰飞烟灭。

  生命。这个我们挂在嘴边的词语,似乎是很苍白的。

  然而我们终于懂得了。以这样一种方式。

  当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在我们眼前消逝,当武警官兵拼命与时间赛跑,当抢险队员被迫从倒塌的教学楼前撤离时跪地大哭……

  我们懂得了,生命之不可承受之重。

  当一百七十多个小时后还有人获救,当女童自己锯掉卡在废墟中的腿,当深埋地下的同学手拉手彼此安慰……

  我们懂得了,生命的韧性与坚强。

  珍惜。这个我们挂在嘴边的词语,似乎是不必要的。

  然而我们终于懂得了。以这样一种方式。

  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总是觉得理所当然,更别说担心这一切的一切有一天不复存在。当血脉相连的同胞遭遇这样的不幸,我们才发觉我们实在是幸福的。

  他们连一个避雨的角落都没有,而我们窝在温暖的沙发里;

  他们连学校都找不到了,而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

  他们耳边回荡着的是山体崩塌的声音,而我们陶醉在琅琅书声之中……

  还有那么一些画面,让我们汗颜。那个没有了呼吸却紧紧攥着铅笔的小男孩;那个在黑暗中用手电筒照亮看书驱赶恐惧的小女孩;那个自己的高考没有着落却去安置点做志愿老师的高三学生……太多太多。

  我们懂得了,珍惜还在身边的一切。

  感恩。这个我们挂在嘴边的词语,似乎是无力的。

  然而我们终于懂得了。以这样一种方式。

  “人生是获得与失去的过程。”在我们为别人付出的同时,家人、老师、同学,其实身边每一个人都为我们做了太多太多。但我们不但未曾想过感谢,反而觉得自己并没得到什么。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母亲以跪拜的姿势与震魔抢夺自己的骨肉;老师伸开四肢趴在课桌上为四个桌下的学生撑起生命的伞;同学用血肉模糊的手在废墟旁不停地刨兑现生命的承诺……

  我们懂得了,因不失去而感恩。

  我们因灾难而成长!我们因国难而坚强!

  从今天开始,感恩和珍惜我们未失去的一切,应该就是对逝者的最好安慰吧。

  铺天盖地的温暖◎师大二附中高一(9)班张雪霏我贫瘠的语言无法尽述。

  太多太多的情感堆积在心头,留下一团团斑驳的暗影。人常道:此处无声胜有声。也许只有这“无题”所残留下来的空白,才能像水墨画一样给予人无限慰藉。

  我曾经不断追忆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苍穹海水般澄澈,白云似浪花一样涌入大海温情的怀抱,阳光舒展着娇美的身躯,将笑容摔碎满地。头顶的吊灯有些晃动,就好像只是和偷跑进来的一缕风嬉戏,一切显得那般虚幻缥缈。然而与此同时,四川———那座天府之国,山崩水泼,天摇地震,灾难正咆哮,死神在蔑笑。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里氏8级大地震———爆发!!

  前一秒还笑靥如花的孩童;前一秒还互相攀谈的人群;前一秒还流淌着的琅琅读书声;前一秒母亲的手还在幼子身上摩挲,口中呢喃的是这辈子最后一句祝福:“乖~~别哭~~妈妈永远陪伴着你!”

  如果这只是一场奢华的盛大梦魇,那么我宁可永远许愿:上帝,请不要让它发生。

  但是面对眼前那一棵棵折断的树木,劈 但是面对眼前那一棵棵折断的树木,劈裂的枝丫遗骸在半空中哭泣,残叶满天飞舞,仿佛一场无边无际的雪,冻结了所有的生命。心中塌陷了一片,汩汩流血,止不住。房屋颓败地倒在大地之上,它并不能像小孩一样踉跄一步再爬起来。那些残垣断壁在肆虐的风中瑟索,夜幕低垂,只因他们的长眠,所有的星都坠落。

  这一刻我真正顿悟:生命的枯萎好似夏花秋落般稍纵即逝……

  突如其来的浩劫震颤了每一位华人的心,在那一瞬间,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生与死那模糊的界线。大哀无言,一时间,我们失去了语言的功能;一时间,所有的语言都如一纸空谈。想说的太多,最终却只能哽咽在咽喉,泪水簌簌滑过脸颊,一串串来自心灵深处那抹汪洋的液体,代表了我们最深沉的悲痛。指尖轻微的震颤,我蹲踞在窗台上,就像虔诚的教徒一样,不断祈祷。

  血液缓缓地流淌,鲜红的、夺目的,我们的血液闪烁着同样的光泽,那种熠熠生辉的红代表了中华的坚韧与顽强!!灾难可以摧毁房屋却打不垮中国人!!三分钟的全国默哀也许的确短暂,但中华土地上荡漾着的鸣笛声却千古流传,这是一首特殊的葬曲亦是赞歌。我们在不同的角落做同一件事,或缄默、或激愤。我们为逝去的人祈福,为活下来的人歌唱。一丝清风拂过满目疮痍的大地,泪水随着风遗留在身后———曾经的过去,我们要坚强地再次站立!!

  金钱如粪土,这句话在时间的蹉跎中前行,似乎是句至理名言。但此时此刻,为汶川而汇聚的这些金钱却有着无可比拟的附加值。它好似一股暖流,承载着13亿人的关怀与爱意,静静地、静静地蔓延。孩童、老人;乞丐、白领;这份对同胞的爱不分年龄、不分身份,千金难换。它暖暖的、暖暖的在灵魂深处呓语……

  “汶川不哭!”“四川不哭!”“中国不哭!”

  铺天盖地的温暖在中国的大地上舞蹈,无题———不尽。生活没有退路,让我们手牵手在未来苍茫的旷野中竭力奔跑,永不言弃!!团结与爱同在◎北京师大二附中高一(10)班张理硕

  初次听到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时,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这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地震,这让我对于地震不免有些麻木了。但当得知其损失的惨重程度时,我被震撼了。随后,余震接二连三地发生,伤亡的人员不断地增加,损失的财物也无休止地增长。

  但正所谓“患难见真情”,这次地震让我了解到了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在为遇难者悲痛的同时,我不禁被那些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所感动。

  多少位解放军战士,多少位白衣天使, 多少位解放军战士,多少位白衣天使,又有多少位捐款捐物的男女老幼。解放军们,你们许多人也许只比我们大几岁;医生护士们,你们在抢救伤员时也许还不知道亲人的下落;捐款的人们,不管数目多少,你们的善良将为灾区带去温暖。救援很难,但请记住:这一刻,中国人的心和你们连在了一起。我们同在,就没有什么能战胜我们。

  滔天的洪水,恐怖的“非典”,还有那刺骨的雪灾。在华夏大地上曾有过多少灭顶之灾,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我们战胜了这些灾难。华夏儿女一次又一次地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做着殊死搏斗,并且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地繁衍了下去。到今日,五千年中的磨难让我们的身体里早已流淌着一种叫做“互爱”的血液,在每个危难时刻,它都会让所有中国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共同渡过难关。

  灾难无法避免,但当灾难发生之际,中国人将会让世界为之震撼,因为有他,有你,有我,在所有灾难中,我们同在!手牵手,心连心,中国人将用生命证明团结与爱的伟大!

来源:北京青年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