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时刻,从四川汶川传出的巨大震波,让一座座建筑物在瞬间变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黑暗中逝去,截至25日12时,纹川大地震已造成62664人遇难,358816人受伤,23775人失踪,累计受灾人数4550.9241万人。
这是中华民族沉痛的时刻,大地的裂痕仿佛一道道伤口,痛在13亿中国人的心间。 汶川告急!北川告急!绵竹告急!彭州告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第一时间派遣救援力量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灾区。
从身先士卒、冒着余震危险深入震区指挥救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不顾安危、从废墟中冒死救援群众、抢通道路的可爱子弟兵;从不离不弃,几个昼夜持续坚守在岗位上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到不计得失,忘我为灾区群众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无比的信心和坚强,共同迎战这场灾难。
我们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普通民众为救助灾区群众排队献血; 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为帮助同胞共渡难关而慷慨解囊;我们看到那些经历苦难的人们在瓦砾下与死神做着不屈的决战,50小时,95小时、125小时、164小时、196小时……续写着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太多太多的感动映入我们的眼帘,植入我们的脑海,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以最大的勇气和力量面对艰苦的现实和明天的希望。 我们手挽手、心连心,凝聚起重建家园的信心与力量,挺起中华儿女迎战灾害的不屈脊梁!
5月18日,汶川大地震灾区都江堰的一处废墟,一个时钟永远将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 新华社记者 陈 燮 摄
5月13日,宁夏肢体残疾人协会的残疾人为地震灾区募捐。 新华社记者 王 鹏 摄
5月13日,救援人员继续在四川都江堰市聚源镇聚源中学冒雨进行救援工作。这是一名等待孩子消息的家长看到遇难学生的遗体被抬出后,拼命向前冲。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5月13日,救灾官兵在北川县冒着遭遇塌方和余震的风险,克服重重困难抢救受伤百姓,形成一道闪光生命抢救线。 新华社记者 杨 磊 摄
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
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5月16日,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数百名受伤灾民乘军用直升机撤离,前往成都大医院接受救治。这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奋力奔跑往直升机上送两名受伤儿童。 新华社记者 陈树根 摄
5月13日,在河北省血液中心设在石家庄火车站的献血屋内,刚举行完婚礼的新郎薛旭、新娘卜硕斐携手为四川地震灾区献血,奉献爱心。 新华社发 (尉战魁 摄)
5月16日凌晨,在汶川县映秀镇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在马路上“酣睡”,迎接他们的将又是战斗的一天。 新华社记者 陈 凯 摄
5月13日,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一所在地震中倒塌的中学废墟中,一位母亲在呼唤尽快救出埋在废墟中的儿子。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5月15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废墟旁,搜救人员将找到的孩子们的书包整齐排放,等待家长认领。 新华社发(张晓理 摄)
5月13日,在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区,一名北川中学学生在为压在瓦砾堆中的同学输液,这名同学最终获救。 新华社记者 陈 燮 摄
5月16日,在四川省广元市通往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川县的途中,马鹿乡沙石村不少孩子们手举感谢标语,在路边向前来救援的人们致谢。
简单一句话,震撼万人心。 新华社记者 陶 明 摄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南充震感明显,南充一家医院将新生儿转移到空旷地带避险。 新华社发 (成潮生 摄)
5月15日,在四川安县,三位男人困在大山里三天,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三十多公里终于走出大山后,情不自禁地抱头痛哭。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5月20日,邓黎华(中)在炊事班里为战士盛饭。自汶川地震以来,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武装部的抗震救灾棚里就活跃着一位组织派来的志愿者———四川天一学院07级国际贸易一班的邓黎华。
白天她在战士的抗震棚里打扫卫生进行防疫;中午、晚上帮助战士做饭、洗碗,并打好洗脸水等着救灾战士们回来,她的工作感动着每一个战士,称她为“阵(震)中一支英雄的小花”。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