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七夜九龙镇:唐山红十字医疗队赴地震灾区抢险救援纪实
2008-05-27


七天七夜九龙镇
唐山红十字医疗队赴地震灾区抢险救援纪实


这是四川腹地的一个小镇,北侧横亘着一脉蜿蜒巍峨的大山叫九龙山,小镇也因此得名——九龙镇。

小镇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独自躲进山中过着恬静的日子。但日历翻到了公元2008年的初夏,它却和远在2000公里以外、地处燕山脚下的唐山人结下了深深的情缘。这种缘分无论是对九龙镇,还是对唐山都是一种幸运,一种感动。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八级地震,这消息震惊了全国,更触动了曾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

5月13日的下午3点,一支由唐山红十字会组织的19个成员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从唐山纪念碑广场出发了,领队就是陈晓星、队长是开滦医院院长吴寿岭。



队长吴寿岭在指导搜救幸存者。

安装自备发电机。

救灾医疗队一行四辆车,一路亮起了紧急避险灯,风驰电掣直奔震区。车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心急如焚,险情就是命令,他们在和时间赛跑,早一秒钟到达灾区,也许就会拯救一条鲜活的生命。大家都焦急地看着远方,没有玩笑,没有话语,到深夜都没有谁说个饿字。

尤其可敬的是四个司机,没有人可以替换又是昼夜兼程,一路上他们用浓茶来消除疲劳。再不行就在高速服务区用凉水浇头,他们在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这支急行军急速行进了26小时,行程2000多公里,到达重灾区九龙镇时是5月14日傍晚6点30分。



队员在背负伤员。

医疗队最初是被派往灾难严重的都江堰市的。在途中,四川省红十字会让医疗队改道去成都,但医疗队的所有成员都要求到灾情最严重、最危险的地方去。几经周折,医疗队到了绵竹,当初被安排就地救治,医疗队再三恳请去重灾区,并着力陈述唐山人地震救治的经验。他们的请求感动了当地的领导,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可当他们在向导的引领下直奔九龙镇时,路两侧的房倒屋塌,呼娘唤儿的凄惨,使每个医疗队员都禁不住流泪了……

九龙镇是绵竹地区的重灾区,全镇12000多人,地震中有400多人遇难,其中仅镇小学(兼幼儿园)就有130多个生命瞬间消失。医疗队进入九龙镇时,道路上仍被瓦砾和乱木堵塞,
先期到达这里的只有为数不多的空降兵,在清理道路,抢救掩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许多伤者都在路旁呻吟,等待救治。开滦医疗队是第一个在危险时刻到达镇里的,所有的医疗队员们已经意识到一种神圣的使命从这一刻就要开始了,九龙镇名字也将从这一刻起走进他们的心里。

医疗队选择了镇政府尚未完全坍塌的办公楼前的一块草坪做营地,他们来不及打开行囊,来不及支起帐篷,来不及擦拭脸上未干的泪痕,马上投入了救治伤员的工作。直到后半夜才有机会在湿漉漉的草坪上躺上片刻。他们太累了,连夜的的行路,连续的作战,一躺下就睡了。那时,余震正频,山雨欲来,可谁都静卧不动。

医疗队由四个帐篷组成。唐山红十字会、开滦医疗队的旗子悬挂在两侧。一天24小时救治,伤病者络绎不绝。

队员们在热情耐心地为每个伤患者诊治,全然不顾那伤口已经化脓,散发着异味,那份和蔼和周到委实让人感动。如果不是身着白大褂,你会以为那是伤者的孩子、兄弟姐妹。在女医生陈瑞珊的记录本上,清晰的记下了前来救治人的姓名、年龄、伤情,以备复诊。这哪里是一个普通的纪录本呀,分明是开滦人的一片爱心,一片赤子之情呵!七个昼夜的纪录,我一一数过,被救治过的人竟有2000名之多。

有一个守候生命的故事真让我感动。5月18日下午,在九龙镇小学的废墟中,两个消毒的空降兵忽然听到呼救声,开滦矿山救护队和医疗队迅速赶来营救。吴院长大声呼喊,医疗队严阵以待作好抢救准备。从下午2点到次日凌晨1点,生命探测仪显示,生命迹象消失,大家才默默离去。吴寿岭的嗓子是在那天夜里喊哑了的,现在说话还费劲。可九龙镇的书记说,唐山人真是好样的,对九龙象亲戚,他还说,那废墟的遇难者中,真就有一个孩子至今下落不明。




救治102岁老人。

视伤者如亲人,这是最让九龙人称道的。一天傍晚午,一位79岁的叫刘尚清的老太太来看伤,他双手和脸都还红肿得十分厉害,正是午饭时间,女医生张蕴霞就用自己的饭喂她吃,一口牛奶,一口面包,场面情同母女。刘尚清老人眼里泛着泪花,连声说;闺女,谢谢,谢谢!在陈瑞珊的本子上,最小的患者刚满3个月,最大的是102岁。那个高寿的老人叫王文秀,地震时腿和手多处骨折,是被家人用车推到医疗队的。吴寿岭亲自指挥为老人打石膏,缝合,输液,并组织人几次到家中为老人复查,直至老人被转院治疗。老人5世同堂,
家里在九龙山建起了旅游山庄,地震中已经毁损。她的孙子对唐山人非常感激,一再言谢,并说等到重建家园时,再建山庄,一定把开滦医疗队的人全部请来做客。

九龙镇小学的130多遇难者,剩下的孩子,个个惊魂未定,表现反常。医疗队不仅为他们治好外伤,还耐心的进行诱导启发,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里。有个女孩几天不吃不喝不说话,家长非常担心。在医疗队的帮助下,逐渐有了好转,现在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缺水是灾区最大的困难。为保证治疗,消防队为医疗队送来了水车,看到四周焦渴的乡亲,吴寿岭下令让队员们忍着,把水先让给乡亲们。水车前排起了长队,有拎桶的,端盆的,里面没有一个是医疗队员。让人意外的是,有一个叫王邦华的本地中年人,每天给医疗队两遍送水。他不善言辞,问其缘故,他只说,我是自愿做的,知恩报恩才叫人。我心里一热背过脸去,却瞥见帐篷后面的那口水缸,我知道那是他从家中废墟里扒出送来的。啊!这真是弥足珍贵世上难得的感恩哪!

感人的事情真的就数不清,对九龙对躺唐山都是一个值得永生铭记的记忆。九龙人感激的目光,开滦人眼中的诚挚,都使人难以忘怀。

5月19日下午2点28分,当广播中传来全国为地震亡灵默哀时,医疗队员们在帐篷前齐齐的站成一排,短短的3分钟里,他们深埋着头。默哀结束时,他们谁也不敢去看对方,因为他们不论老少男女,个个皆泪流满面。



救治危重病人。

他们都是接到紧急命令仓促上路的,来不及和家人道别,来不及对孩子叮嘱几句,更来不及带上几身衣服。他们毅然上路,全无反顾,走得壮烈,走得也悄然。女医生张蕴霞和司机黄晓春,各自的孩子都在准备中考,他们只好把这些装在心里,接到通知就登车上路。张蕴霞的女儿打来电话,问妈妈啥时回家。张蕴霞就给他讲震区失去父母孤儿的无助,女儿哭了。再来电话时,她竟催促妈妈带个孤儿回家,给自己做小弟小妹。张蕴霞拿着电话眼睛潮湿了,她知道女儿长大了。


救治一岁受伤儿童。

女医生陈瑞珊和翁君,还有小青年伊俊辉,家里都有幼小的孩子,他们都托付给父母,毫无牵挂地奔赴灾区。做父母的理解他们,支持他们。陈瑞珊的老母亲说得好,她说,孩子你去吧,当年唐山大地震妈就是解放军从废墟中扒出来的。你不去妈都不干,有我呢,你放心走吧。队员陈伟已定下11月份结婚,接到通知后,没和未婚妻打招呼就上车了。他说不想看见分手时的泪水。我问过所有对员,他们的家属没有一个是拖后腿的。我由衷地感叹:国难当头,开滦人和开滦家属,你们真是明事理、明眼目呵!

帐篷前飘扬着两面旗帜,可还有一面无形的旗帜矗立人们心中,那就是党的旗帜。一到驻地,医疗队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6名党员在工作中处处为人表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贵品质都在这一刻彰显出来。他们团结如一家人,没有谁计较得失,有好处的事都往后退,让给别人,自己甘愿苦着、累着。七的昼夜了,男人们没有洗过澡,却千方百计为三位女士创造一次洗澡的机会。我第一眼看见吴寿岭时几乎就认不出他了,精瘦漆黑,胡子拉茬,我一时就悟出了党员的无声指令,知道他们坚实的脚印已经深深踩在震中的土地上了。在我采访期间,得知有两个青年队员已经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真为他们高兴,为他们欣喜。

稿子即将罢笔时已是午后,医疗队员们早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这里没有午休,没有闲暇,只有炙如烈焰般的激情,只有南北血脉的大交融。举目北望,九龙山默默的矗立,虽滑坡裸露着伤口,可它仍然庄严地见证着共和国的悲壮,见证着唐山人的奉献。



女医生现场会诊病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