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杀泥、榨泥、团泥、捏泥……用灵巧或笨拙的双手拉胚成形,做成心仪的或异想天开的坯件,而后干燥、上釉,送进窑炉烧制。这是制陶的过程,制陶就是实现幻想的过程,制陶的神奇之处在于能把普通的泥土变成有了呼吸的生命。
想必艾若对这个过程最熟悉不过了。艾若的朋友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艾若来到了北京,曾经开了一家生意红火的陶吧,后因遭人暗算他不得不将陶吧关门大吉了,我猜想爱陶如命的艾若对此自然心如刀绞。
制陶的过程,就是人生的历程,命运总爱捉弄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喜欢将人团成一团,揉捏,压榨,玩弄,直到把人变成一件命运之神橱柜里的艺术品。而又有谁知道在烧制的过程中,会有多少陶坯被烈火烤碎了呢?还好,当艾若如此这般走了一遭之后,坚韧的他没有破碎,而是变成了一件青花瓷极品,精致而洒脱,淡雅又悠远。
艾若的《爱你如陶》写道:悲秋燕赵/素朴一陶/风雨邯郸/磁州古窑//黄发窈窕/魂梦萦绕/和一把大青土/将你我熔烧//密云之潮/翻泛波涛/我独个儿想着伊/伊人可在那边儿/遥对着我笑//留一粒红豆相思/烧两尊陶情不老/低唤一声伊人呀/怀里来——//我爱你/爱你如陶
黄离叹曰: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艾若是陶,陶是艾若;伊人是陶,陶是伊人;物我两忘,陶人合一。
不知自何时起,勤奋的艾若成为中国“拍客”的代表人物,北京大多数公益活动及文化娱乐新闻发生地,都会出现艾若的身影。艾若心无旁鹜,手法专业,身为央视“广而告之”职员的他自然地成为北京各类公益活动场所不可或缺的人物。
中央电视台的马斌在著名央视栏目“马斌读报”中就用爱若干(艾若)来解说“拍客”这一新概念,原意大抵如此:艾若喜欢用手机和DV拍摄身边的点点滴滴,并且把它们发到网上,并通过这种方式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而现在像爱若干这样的拍客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流行。
朋友们在一起神侃或吃饭时,诗友们办朗诵会或其他活动时,艾若也总是习惯性地拿出他的微型摄像机一顿猛拍。北京活动如此之多,电脑硬盘自然装不下,于是艾若就把这些短片全都刻录下来收藏。积腋成裘,我想这些数量众多的视频短片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财富。
这些短片对于艾若,应该像艾若的孩子一样珍贵。试想若干年后,圈子里哪位哥们大发了,出息得不得了时,这些短片必会成为后人研究其人的珍贵资料。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浩月的儿子韩晨阳,这么小就开始写新浪的部落格。多年以后,倘若新浪不倒闭,倘若韩晨阳一直坚持写下去,那么韩晨阳已经和正在写的这些简单的文字将会变成多么有意思多么有意义!这就是积累的意义,犹如艾若积累自己拍摄的视频短片一样。
艾若又名爱若干,或许他真的曾经爱过若干女子吧,又或者他被若干女子爱过,再或者并非真爱,只是因了漂在北京,每个人都像一朵离开了故乡的蒲公英,难免会遇到另外一朵朵也在空气里无所依赖的蒲公英吧?
而最终呢,故事陷入老套剧情,王子终于遇到了公主——艾若遇到了他贤淑良德的妻子。结婚以后,两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机灵乖巧的语嫣(菁菁)是艾若的宝贝女儿、掌中明珠,曾经号称“新浪超女、中国长今”。现在小语嫣号称什么,我不得而知了,哪天想起来问问。只是获悉她已然成为了著名的视频小明星,其各类表演视频一经网上公布(特别是优酷网,优酷已成为艾若上传视频短片的老巢),总能博得极高的点击率,屡创点击率新高。
某日我在艾若家做客,在音乐的伴奏下,我们的学龄前儿童小语嫣放下大明星架子兴致勃勃地为我表演了一段屠洪刚的《中国功夫》: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
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还真是有模有样。令看遍天下武侠片的我都禁不住拍手叫好。
多年飘泊,多年甘苦之后,艾若自语:一陶一诗、一妻一女,如此足矣。
如此,何止足矣,简直羡煞旁人!文章结尾,黄离送艾若一首打油诗:拍摄成极客,制陶为达人。家有好妻女,夫复有何求?
又:
欣赏艾若,还因为艾若是安徽桐城人,所谓爱屋及乌,我素来喜欢桐城派散文,所以当得知艾若是桐城人之际,也不管艾若与桐城文派有无瓜葛,就对艾若肃然起敬,不谙不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大概会觉得这种敬意来得有些牵强。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这是清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共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种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流传于世,令人不得不用“辉煌”二字叹之。直到现在,我们大多数论文散文都可以用桐城派散文理论来解释和剖析,可见桐城文派在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之深远。
方苞以文章道德闻名于当世,继承了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中心即正统的基本观点;“法”指表达中心或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义”与“法”一经一纬,相辅相成,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他倡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和繁芜,造清真雅谨朴质文体。为桐城文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苞弟子刘大魁颇有建树,是桐城文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青年时游学京城,拜方苞门下。补充发展了方苞“义法”论,其指出文字“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重视艺术体现。提出“神气”“音节”“字句”理论。“气”指语言气势,“神”是“气之精处”,是最本质独特的风格、性格特征的艺术体现,总结了我国诗歌韵律学说中的理论并用到散文领域。“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一语道出了桐城古文秘诀。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室名即大名鼎鼎的惜抱轩,弟子称呼他惜抱先生。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周密的理论性。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是古代散文审美理论、风格特征的重大命题。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解释文章风格来源、散文风格特点,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我们不知不觉学过桐城派的一些名作,从朴实感人的《项脊轩志》到简洁生动的《登泰山记》,其文本价值堪比唐宋,令我这半吊子文人不喜欢都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