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四十三周年纪念日。为了使雷锋精神永存,我们采访了当年《雷锋日记》的编者,找出了一些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
冯荆育:编撰《雷锋日记》台前幕后
四十四年前,一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革命战士离我们而去。此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他题词,赞扬其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的不平凡业绩。这个人就是我们一直提倡向他学习的人——雷锋。雷锋的平凡事迹鼓舞了一代人、雷锋的精神感召了一代人。在今年第43个全国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前夕,我们采访了是沈阳军区《前进报》原社长,正师职退休干部,77岁的冯荆育老人。冯老披露了当年他在当年编撰《雷锋日记》一些鲜人为知的幕后新闻——
(标)精神永存,授命参编《雷锋日记》
忆起往事,冯荆育老人感慨颇多。冯荆育老人告诉记者,那是在1962年2月,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期间,自己以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身份到会采访,与作为团代表的雷锋见了一面。正是这一面,他对雷锋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的一家被万恶的旧社会弄得家破人亡,在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五位亲人被逼迫相继死去,小雷锋不满七岁就成了孤儿。1949年,雷锋的家乡解放了。雷锋这个孤儿才苦尽甜来翻了身,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1956年,雷锋高小毕业,先后在乡政府当通信员,在县委当公务员,在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1957年,年仅17岁的雷锋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参加根治沩水河的工程中,被评为工地模范。1958年,他来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又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红旗手和标兵。1960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驻营口市某部运输连。参军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团营嘉奖多次,被评为节约标兵,沈阳部队工程兵领导机关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60年4月7日,雷锋随部队前往抚顺执行施工任务。11月,不满20岁的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1年6月,雷锋当选为辽宁省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15日上午,年仅22岁的雷锋在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1963年1月7日,雷锋生前所在的四班被授予“雷锋班”称号;1月18日,沈阳军区党委、军区政治部指示:树立雷锋式典型,培养出更多的雷锋式战士。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总编辑嵇炳前确定,这项工作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
1963年1月下旬,党政组组长董祖修从沈阳军区文工团借调来10人,将雷锋同志生前遗留下来的9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由于当时任务很重,有关领导认为,冯荆育曾参与编辑部队速成中学语文教材,工作经验丰富,并且在《前进报》负责编辑第三版的“党团生活”、“思想战线”、“学雷锋讨论专栏”等栏目。于是,组织上决定让冯荆育参加编选《雷锋日记》。
冯老告诉记者,组织上要求对于雷锋同志的日记一定要以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为编撰原则,力求保持《雷锋日记》原文、原意。在沈阳军区关于正确编撰指导思想指引下,冯荆育将雷锋日记、笔记按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精辟议论、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其中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
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作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并未注明。冯荆育和其他同志必须翻阅大量资料,经过多方查对,才能进行增删决定。比如,有一篇精辟议论:“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冯荆育老人仅仅根据“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这句,就认为是雷锋自己写的,便将这段话保留下来,并在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一篇。多年后,他发现这段话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他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
咬文嚼字,精心选编
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中的引语和事实,冯荆育等编者都要进行认真核对。雷锋日记引用最多的是毛泽东语录,还有其他名人选录。组织上要求,对雷锋日记中有关的事件、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要一一核对,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此外,还要对一些不宜公开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比如,文字和标点符号,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只改正个别错字和用词不当而影响原意词语。为了保密,他们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作了删节。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连续工作,沈阳军区政治部将《雷锋日记选》报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审定,并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冯荆育再一次进行了认真地校对。
众所周知,雷锋同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凡是看到《雷锋日记》的人又不得不对他的日记中的精辟之处所折服。例如,雷锋的日记里曾经有过这样几段话:“我要永远的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还有诸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是办不了大事的,群众的事一定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己来办。……我一定虚心向群众学习,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作,才能不断进步。我深切地感到:当你和群众交上了知心朋友,受到群众的拥护,这便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无论什么艰苦的环境中,都会使你感到温暖和幸福。”这样的话语。
此外,雷锋同志在1962年4月17日又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段话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讲的“螺丝钉”精神。
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能出自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战士之手吗?当年,沈阳军区将整理出来的雷锋日记送到《人民日报》后,当时的《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产生了怀疑。随后,吴冷西打电话给沈阳军区,并询问这些日记是否都有出处?
1963年2月,根据《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的意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要求,冯荆育等人开始核实《人民日报》所刊载的《雷锋日记选》。党政组组长董祖修和冯荆育把当时报刊上发表的雷锋日记,经过进行认真核实对照,向总政治部宣传部做了汇报。此后,沈阳军区又将雷锋日记本直接送到《人民日报》社,吴冷西看后信服了。此后,《雷锋日记》又送给周恩来总理看。周总理此前有一个题词是“雷锋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看完日记后,周总理又写了这样四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对原文又进行了个别改动,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雷锋日记》。
(标)老有所为,编撰《雷锋志》提高见
1964年3月1日,沈阳军区隆重召开大会,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一周年。冯荆育在《前进报》上发表了社论《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雷锋活动》。1965年3月,他再次撰写了社论《学习雷锋同志的榜样,做一个坚强的革命接班人》。 在《前进报》工作期间,冯荆育老人长年编撰“向雷锋同志学习”专栏,以及宣传军区学雷锋的先进典型,并先后组织“怎样做雷锋式的革命接班人”、“怎样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等大讨论。
1987年,冯荆育老人退休了。有人认为,“离休退休万事皆休”。而冯荆育这位从1949年参军曾6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标兵、获得嘉奖,两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的老同志,退休后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些荣誉化作前进的动力,退休不褪色。冯荆育谢绝一些单位的高薪聘请,辞去一些有报酬的工作,先后承担起沈阳市青少年教育义务辅导员、沈阳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岸英小学名誉校长等30项义务职务,参加省市11个报告团,如辽宁省军休宣讲团团长、沈阳市关工委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副团长、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宣讲团宣讲员等。
1990年,冯荆育受邀再次出山,参加编写了《雷锋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新时期学雷锋讲座》,他根据雷锋1960年6月15日日记:“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的内容,撰写了该讲座的第八讲《高标准与低标准——谈谈雷锋艰苦奋斗的精神》。
1997年,冯荆育老人参加了白山出版社190多万字的《雷锋志》编审、校对工作。在编辑《雷锋志》期间,有人送来一本他搜集的散佚雷锋日记。《雷锋志》主编关殿军交给冯荆育处理。作为编审之一,他认真调查考证,最终发现这部分日记中有些是读书摘记。冯荆育当即提出意见:这是散佚的雷锋日记,不能选入《雷锋志》。主编肯定了他的意见,避免了失误。
冯荆育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一本书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毛泽东选集》影响了几代人,雷锋把它当作“粮食、武器、方向盘”,用来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而《雷锋日记》这本书又影响了冯荆育老人的后半生。退休后的冯荆育老人,一直热衷于关心下一代事业,他先后获得52项奖励,被评为沈阳市“少先队员良师益友”、沈阳市青少年教育先进个人、沈阳市学雷锋标兵、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冯荆育又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全国先进军队退休干部。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中,冯荆育感到其乐无穷。他说:“无愧共产党员的称号就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2005年,已经76岁高龄的冯荆育又被推选为“全国中小学英雄团队集体百优校外辅导员”。
作者:马德伟、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