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背母 徒步一夜逃出生天
2008-05-17
2008-05-17 12:05来源:佛山日报
  ①
  陈兴发背着母亲行走在灾区道路上。
  文/ 佛山传媒集团特派报道组

  佛山日报记者 赵宗祥、盘翊

  图/ 佛山传媒集团特派报道组

  佛山日报记者 温庆强

  ①受损严重的北川中学昨日开始进行大规模现场清理。

  ②香港红十字会救援队员正在北川帮助灾民处理伤口。

  ③在安县西苑中学,读学前班的6岁小女孩陈好正在帐篷前认真写字。

  ④连续在北川奋战多日的救援队员在歇息。

  大批村民

  走出灾区

  

  “走了一天一夜,终于走出来了!”望着眼前的部队官兵,疲惫不堪的北川县杨柳树乡村民张家生扶着自己的父亲,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昨日是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记者在北川县城看到,与前几日不同的是,数千名受灾村民扶老携幼,纷纷从县城北面的数十个村寨里逃生出来。他们一路艰难跋涉,翻越十几里甚至近百里山路,终于到达北川县城,随后被转移到了绵阳市内的救助点。

  徒步一天一夜

  终于到达县城

  记者昨日再次来到北川县城。在前往城区的道路上,见到大批村民源源不断地走来。他们尘土满面、疲惫不堪,当中一些人几日来甚至滴米未进。

  张家生是北川县杨柳树乡的村民。地震当日,他正在田里劳作。“突然觉得天旋地转,我一跤摔在地上,抬头望见远处山上的大石打雷一样轰隆隆地滚下来,砸在田埂中。”张家生心有余悸地回忆说。

  “不好!地震了!”张家生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疯子一样地往家里跑去——他70多岁的老父亲还在家中。他的家建在山脚下,是一座两层的小木楼,眼前的惨象让他惊呆了:小楼已经全部坍塌。他一边大声叫着“爸爸”,一边用双手刨着废墟。幸运的是,他的父亲虽然被埋,但由于是木制楼房,身骨并无大碍,只是右手被刺破皮。

  13日和14日,父子俩除了援救别的被埋村民,就是等待有人前来援救。但由于道路完全被毁坏,救援人员受阻。15日,父子俩决定徒步出山。

  一路上,张家生搀扶着老父亲,翻山越岭,由于没有干粮,两人饿得眼冒金星,一步一挪,累了就躺在路上休息。据张家生说,漩坪乡离北川县城有几十公里,他们就这样足足走了一天一夜,终于挪到了县城。

  到达县城后,救援人员给他们分发了饼干和矿泉水,父子俩一口气喝下了一瓶水,却咽不下饼干。“太累了,吃不下。”张家生疲累说。

  不顾儿子失踪

  校长坚持救援

  记者昨日在北川中学看到,部队官兵动用了5辆吊车和挖掘机在清理废墟,现场尘土飞扬。由于是灾后第四天,学校里已散发着较浓重的异味。记者看到,吊车将倒塌的横梁一一吊离,里面多具尸体上下重叠,现场被悲伤的情绪弥漫。

  据该校的周老师说,地震发生时,一栋5层的教学楼全部坍塌,里面有初二、初三、高一以及部分高二的学生,每个班学生将近70人。

  “我们刘校长的儿子在读高一,至今仍未找到。地震当日,刘校长正在另外一栋办公楼里召集后勤部的工作人员开会,幸免于难,几日来,他一直在现场参加救援。”周老师伤心地说。

  在回龙街废墟现场,由于山体崩塌,垒起高达百米的小山丘,大型救援机械仍无法开上去,大批部队官兵爬上去,进行徒手救援。在该县幼儿园的所在地,当地居民正在配合官兵救援,“里面有几百个娃娃,虽然生存希望不是很大了,但还是要尽力救!”

  看到总书记

  信心更足了

  灾区人民纷纷对救援人员表谢意

  因你感动

  “看到总书记不顾危险踏着杂乱的瓦砾来到救援现场,看到这么多的救援人员不顾疲劳全力救援我们的孩子,无论我的孩子是死是活,我都非常感谢!” 北川县曲山镇受灾群众张青艳眼中噙着泪水说。

  我们信心更足了

  昨天下午1时左右,北川县一中教学楼垮塌现场,救援人员正全力对被埋人员进行救援。此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了救援现场,他不顾杂乱的瓦砾,来到北川一中倒塌的教学楼废墟上,看到总书记不顾危险深入救援一线,在场实施救援的官兵及群众均感到极大的鼓舞,进一步增强了救援的信心。

  成都军区某部是最早开进北川的部队,连续几日他们均坚守抗灾第一线。士兵小张告诉记者,虽然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但是想着废墟里被埋的群众,我们刻不容缓。今天,胡总书记来了,并要求我们要发扬军人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本着一切为了人民的态度,全力进行救援。“看到总书记不顾危险来到救援现场,我们对救援的信心更加足了。”佳木斯消防战士陈庆如说。

  周老师是北川一中初三的语文教师。地震当天由于没课幸免于难。地震发生后,他的一个女儿被埋在茅坝小学废墟中,至今没有一点音讯。但是,地震发生后他一直坚守在救援现场,用手扒废墟,硬是救出几名学生。周老师看到胡总书记亲临北川一中现场,显得较为激动:“我们对救援的信心更足了,对今后恢复重建的信心也更足了,我们很受鼓舞。”

  感谢所有救援人员

  从任家坪前往北川县城的路上,不时有一批批从北川偏远乡镇逃难出来的灾民。胡总书记在步行前往北川县城的路上,紧握住一位灾民的手,关切地问起这位灾民家里的情况,并鼓励他积极面对现在的困难,党委、政府会积极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的。

  事后,记者了解到,这位逃难出来的灾民叫杨国文,是从北川县小坝乡步行走出来的。他告诉记者,当时他想不到和自己握手的就是胡总书记,只是如实讲述了自己家里的情况,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胡总书记时,我感到非常的激动:“刚刚逃难获新生,便遇到胡总书记,我不仅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救援,同时也增加了我对今后生活的信心。”

  同样是一句感谢的话,家住北川县城的张青艳说:“无论孩子是死是活,我都非常感谢所有救援人员。”据了解,张青艳的儿子是初三的学生,自地震发生后她便在这里守着,并目睹了救援人员艰苦的救援过程。她说,这是自然灾害,谁也没办法,但是看到救援人员们这么辛苦地救人,胡总书记不顾危险来到灾区,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救援工作,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要感谢所有救援的人。

  逃出生天

  身怀六甲孕妇

  走了一天一夜

  秦秀兰,怀孕6个月,本来以为肚子里的孩子不能来到这个世上了,但是,也正是肚子里的孩子让她坚强地行走了一天一夜,最终看到了救援人员。

  秦秀兰家住北川县小坝乡,地震时她正在院子里喂鸡,震动将她摔倒在地,但身上并未受伤。看着正在屋内休息的丈夫和父亲均深埋废墟里,秦秀兰悲痛欲绝,她一直坐在废墟旁哭到天黑。虽然伤心,但是想着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她强忍着悲痛四处寻找能吃的东西。在垮塌的家园旁过了第一夜后,她想办法逃生,要让肚子里的孩子来到这个世上。

  当时,由于外出的道路不时还有泥石落下,秦秀兰不敢贸然走出来,于是在家附近的一个开阔地带,从废墟里抱了几件衣服和塑料布,搭起一个简易帐篷。但是,随后而来的缺粮缺水,让她不得不再次考虑要走出去。在村里待了三天后,秦秀兰踏上了自救路。

  “我前天早上开始,便慢慢地向北川方向行走,一路上都能碰到逃难的人,大家对我都非常照顾。”秦秀兰说。

  昨天下午3时多,秦秀兰挺着大肚子终于走到了北川一中的救助点。医务人员立即帮她进行检查,在得知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都安好后,秦秀兰立即瘫倒在床上,眼里流出即激动又悲伤的泪水。医务人员立即派救护车送她到绵阳。

  背着古稀母亲

  步行十多小时

  “妈,我们终于活着走出来了!”

  昨天上午11时,从北川县漩坪乡背着母亲逃难的陈兴发气喘吁吁地对坐在背篓里的母亲说。

  昨天开始,从北川县偏远乡镇走出来的群众越来越多,北川县城至任家坪路上,成群灾民向外涌动。人群众中,一名身材瘦小的汉子弯腰背着一个背篓,里面坐着一名年事已高的老人。尽管已经走了10多个小时,但是,陈兴发还是背着母亲两步一停三步一歇地向救助点走去。

  陈兴发是漩坪乡人,现年56岁,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地里干活而幸免于难,78岁的母亲在送饭时,被震落的石头砸到左手和左脚。陈兴发找到母亲并进行简单包扎后,带母亲来到了一个安全地点。随后几天,因为余震不断,他也不敢带母亲往外走,家被摧毁了,没有吃的,他就四处寻找地里能吃的东西应付一下,直到前天下午,陈兴发觉得余震减少,才背着母亲向外走。

  “老人家腿受伤了,没办法,我只能用背篓,一步一步地将母亲背出来。”陈兴发说,自己家里所有人员都安全,但由于弟弟是驼背,只能由他一个人背母亲。

  前天下午5时,陈兴发从家里出发,一路向北川县城走来,累了就休息一会儿再慢慢摸黑前行。昨天早上7时多,他们终于走到县城,看到有不少军人在救援,心里感到踏实多了。

  而从县城走到救助点还有约两公里的路程,一路都是上坡路。刘兴发背着母亲,腰部弯成一把弓。一位灾民看到后,立即接过背篓将老人背到了救助点。

  一路上,不少受灾的群众看到刘兴发背母亲逃生的情景后,纷纷拿出不多的鸡蛋、八宝粥等物品塞到了他的背篓。

  正是刘兴发这种孝心和受灾群众的真情,让大家受到鼓舞。

来源:佛山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