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死不起”,十年后逝者葬何处?
2008-04-07


人民网  2008年04月07日08:23  来源:新华网

墓价贵过房价、天价骨灰盒、豪华葬礼……近年来,由于垄断造成的殡葬行业暴利一直是公众热议话题。有网友戏称,"穷人死不起"。透视殡葬暴利,除了行业垄断,还有日益减少的墓地资源。

  我国地少人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墓地与社会发展用地矛盾将日益突显。一些小型经营性公墓土地资源面临枯竭。再过10年、20年,当现有墓地资源消耗殆尽,"死墓"危机来临,逝者将葬在哪里?

这是坐落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五堡村的一座墓地内刚建成的凉亭、牌坊(2005年12月24日摄)。这座建在公路边的墓地占地面积达2亩多,内有牌坊、凉亭、休息区和人工河等建筑,显得“气势非凡”。据了解,这座墓地是五堡村一谭姓村民花费上百万元建造的。 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从远处拍摄的豪华墓地工程(摄于2005年2月23日)。 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 摄


  十年后,逝者葬何处?

  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人口死亡率为千分之六,每年约800万人需安葬,传统的"入土为安"殡葬观念使现有墓地资源迅速消耗。一些殡葬研究学者提出,随着土地资源消耗殆尽,公墓将无地可葬,成为一座座"死墓"。

  南京市一位殡葬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南京现有经营性公墓10家,目前每年平均有3.5万人死亡,80%以上遗体火化后要葬在公墓。《江苏省殡葬管理办法》规定,单穴不超过0.7平方米,加上墓地道路、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平均每个墓穴占地5平方米左右。如此推算,南京的公墓用地最多可用10年。

  事实上,墓地资源紧张的不仅仅是南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工业用地多,墓地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稀缺的资源。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表示,上海43家经营性公墓共有土地1万余亩,已使用5000多亩。目前上海每年死亡人口约11万,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现有墓地资源将在十几年内用完。
在湘潭县响水乡狮子山村,乱建滥造的私人墓地随处可见 刘晓波 摄



  南京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告诉记者,目前,城市殡葬普遍存在"重葬式,轻仪式"的现象,即单纯以墓地大小、规格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安葬仪式则逐渐简化,通常为"131",即持续10分钟、3鞠躬、绕1圈。"这种重墓葬的传统观念急需改变。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日益增加,'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将愈加突显。"

  王宏阶认为,经营性公墓是一种资源性企业,在销售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资源减少。当销售达到最大值,土地资源为零,这时"死墓"危机就会暴发。"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威胁,当务之急是尽早研究应对办法。"

这是“五星级陵园”观福园内一角(2007年2月摄)。 新华社记者 刘文杰 摄


这是2005年12月24日拍摄的坐落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五堡村的一座墓地的主体部分。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墓穴焉能“永久”使用?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所长诸华敏认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化解"死墓"危机的根本办法是实现墓地资源循环使用。

  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要求"严格限制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根据这一原则,各地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江苏规定,经营性骨灰公墓的墓穴和塔陵的塔位的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20年。而在上海等地,墓穴使用年限是70年。

  "虽然公墓出售的只是土地租赁权,但很多人追求'墓穴的永久性'。一些骨灰盒经过层层处理能保存几百年。"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张军利表示,由于国家现有法规较为模糊,没有对墓穴的循环使用做出硬性规定,墓穴使用期满后收回再利用将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

  诸华敏认为,和传统土葬不同,现在的墓穴多是由花岗岩、水泥等坚硬物质砌成,回收利用成本很高。"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还没有接受墓穴循环使用的观念,一旦强行推行,社会阻力很大。"

甘肃省榆中县已售出的豪华墓地。(图片来自:兰州晨报)



  张军利表示,我们的先人从几千年前就开始采用土葬的方式,但现在看到的古坟少之又少,这是因为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使这些古坟在一段时间后便自然消失。可按照现在的墓葬方式,恐怕我们留给后人的将是大片的"水泥森林"!

  规划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墓地与社会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以江苏省常熟市新港镇为例,该镇地处国家级沿江经济开发区,全镇约有一半的土地纳入开发区范围,由于受规划等诸多条件的限制,部分村的公墓一年中搬了3次,导致干部工作难做,群众意见很大,一定程度上贻误经济发展良机。

  王宏阶认为,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对公墓的规划还较为零散,往往只考虑短期需要,缺乏从长远、全面的角度考虑整个地区的公墓发展。

邱炯 绘

资料图片 

  第二次殡葬改革的春天何时到来?

  诸华敏认为,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殡葬改革,初步实现了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的转变,现在急需进行第二次殡葬改革,实现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转变。

  张军利告诉记者,在目前各种葬式中,占地的墓葬占主导地位。以南京为例,墓葬占90%左右,其他节地的壁葬、花坛葬、树葬等占9%,不占地的江葬只占1%。"可喜的是,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节地、不占地葬式的比例正逐年提高。"

  南京雨花功德园今年3月初开始推广新型的"生态树葬",留集体墓碑、不留坟头、可降解骨灰盒入土3个月自然分解。据统计,推广"生态树葬"20多天来,已有近800名市民选择这种环保方式安葬先人。
参加“树葬”活动的几位市民将菊花花瓣撒在掩埋亲人骨灰的绿树旁. 记者王颂摄


  "'生态树葬'这么受欢迎出乎我们的预料。"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告诉记者,第一批进了200个可降解骨灰盒,生怕卖不掉,没想到几天就销售一空,我们赶紧又订了800个。

  生产这种可降解骨灰盒的某科贸有限公司亚洲区总经理都蒂女士表示,对于南京的销售情况他们表示"谨慎的乐观"。因为从去年开始,该公司一直在天津、河南、安徽、辽宁等地推广这种"生态葬式"理念,但只有极个别公墓愿意试用他们的产品。"我们产品的价格很低,通常只有几百元人民币,这对于百姓的负担很小;但转变大众的观念很难,需要一个过程。"

  "二次改革将触动'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并需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王宏阶认为,现阶段,可大力提倡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的"小型墓"以减少墓葬占地。"目前,上海小型墓已经占到占地葬的40%,每年可节约30多亩土地。"(记者凌军辉、蔡玉高 )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