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承诺 5万公里:一个女教师的“十年”
2008-03-28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在茫茫小兴安岭深处,有一个只有9个人的偏远教学点。女教师仲威平为了来自当地困难农村家庭的学生不失学,10年里多次放弃调动机会,克服病痛和重重困难,独自坚守在这里。

    她将人生中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使更多的孩子避免了辍学的命运。

2008年3月3日,仲威平按照惯例带领学生举行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李勇 摄

    一句淡淡的承诺,她一留就是10年

    今年42岁的仲威平,自1987年参加工作便开始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担任教师。

    1998年铁力市调整学校布局,撤销兰河小学,多数学生由政府提供交通费到另一所小学就读,可14位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单亲、智障等原因无法转学,面临辍学。

    几经周折,兰河小学被保留为教学点,但没有老师愿意留在这艰苦的偏远学校。“我留下来吧”,已在这所学校任教10年的仲威平一句淡淡的承诺,一留又是10年。

    兰河小学其实是一个偏远的农村教学点,全校最多时也只有十几名学生。为了这些孩子,仲威平每天风雨不误,骑两个多小时自行车往返在乡间小路上。有人计算过,10年来她走过了近5万公里“送学”路。

    一个冬天早上,外面下着好大的“冒烟雪”,自行车推不动,仲威平干脆一路小跑。两个多小时后,她才赶到学校,学生们站在教室门前眼巴巴地看着她。“没想到这么大的雪,老师不会来吗?”“你说过,天上下刀子你也要来教我们,所以我们就在这等。”

    曾有一位教育部门的老同志骑上自行车走了一次仲威平的上班路,“本来冬天顶着西北风车就骑不动,手冻得猫咬似的疼,再加上路上连片的‘饭碗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她一个女同志,每天走这样的乡村路,好长时间碰不上一个人,真不容易。”

    2008年3月3日,仲威平在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内给全校四个年级和学前班的8名孩子集体上课。(新华社记者 李 勇 摄)

    3月初,记者踏着冰雪来到兰河小学。这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炉火很旺,可屋里就是暖不起来,只几分钟,人就冻透了。

    问起仲老师中午吃什么,她拿出几块饼干,没有菜,“以前带馒头,一路下来就冻硬了,放在炉子边烤到中午,还有一半是冻的,我的胃不像原来,不能吃凉的了。”

    说话间,6岁的刘东东走到仲威平身边:“老师,我饿。”仲威平随手拿出两块饼干递过去:“吃吧,垫巴垫巴。”记者看到,炉旁放着仲威平早上带来的白开水,还结着冰碴。

    当地教育部门一位干部说,其实离仲威平家不到两里地就有小学,10年里,她有好几次调动机会,可她总是说舍不得这些孩子。

    为了学生,她忍痛“放弃”了亲情

2008年3月3日,仲威平老师带领学生们跳绳。(新华社记者 李 勇 摄)

    仲威平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脏病,孝顺的仲威平将老人接到家里照顾。2007年夏天的一个早晨,老人突然对女儿说“今天你别上班了,在家陪陪我,我快不行了”。仲威平以为老人像平日一样不舒服,吃点儿药就会缓解,于是说:“吃点药吧,过几天我就放暑假了,到时我多陪陪您。”话是这么说,可仲威平心里十分难过,她几次回头看了看母亲,含着泪走出了家门。

    没想到,这竟是最后的几眼。上第二节课时,仲威平得知母亲病逝的消息,失声痛哭。她骑上车疯了一样赶回家中,也没见到老人最后一面。

    仲威平的儿子正在读初二,她总想尽量抽时间照顾儿子,可学生们期待的眼神让她感到这些孩子更离不开她。

    4年级学生张新宇父母离异后,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一天,他和同学闹了矛盾,背上书包就回家了,从此不来上学。仲威平一连7天到他家开导他,张新宇又回到了课堂上。

    2008年3月3日,仲威平在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内给全校四个年级和学前班的8名孩子集体上课。(新华社记者 李 勇 摄)

    12岁的张楠是个智障孩子,1年级念了两年,2年级念了3年。几年来,仲威平从没放弃过他,不会就反复教,如今他已经能流利地背出“小九九”了。

    每学期开学,仲威平都会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孩子们的衣服缝了补丁,鞋都露出了脚趾头,仲威平又从家里带来衣物和鞋;农忙季节,家长没时间照顾孩子,仲威平就经常给他们洗脸、系扣子、系鞋带。

    2003年,仲威平患上严重的妇科囊肿。如果做手术,一休息就要一两个月,为了不扔下孩子们,疼痛严重时,仲威平一边打点滴一边上课。三年多以后,为她做手术的医生训斥她:“你怎么拿生命开玩笑,再拖下去,就容易病变了。”

     甘苦自知,她从不言悔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兰河村,有一所只有9个人的学校——兰河小学。唯一的老师仲威平留守这里,撑起了乡村教育的一片天空。(新华社记者 李 勇 摄)

    采访中,记者一直怀着一个疑问,当老师的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出类拔萃,可仲威平面对的却是一批又一批好像没什么“大出息”的学生,究竟是什么支撑了她这么多年?

    仲威平说:“其实也没什么,我就感觉孩子们不能不受教育,我是当老师的,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教好,换了谁都会像我一样。”

    课桌前,坐着高矮分明的8个学生。从工整的板书上可以看出,这堂课是1年级语文、3年级语文、4年级数学、6年级数学和学前班算数。仲威平没有任何提示,像变戏法似的转换5个班级的授课内容,学生们步步紧跟,秩序井然。因为所有课仲威平都一个人教,为把孩子们教好,她探索出“动静搭配”的独特复式教学法。

    工农中心校校长赵晶说,音、体、美、品德与社会、实践课,仲威平样样不落,她教孩子们画绿柳,唱国歌,教他们用糊烟囱的黄泥捏泥巴,她还常带孩子们为村里五保户洗衣服、打扫卫生。

    赵晶介绍,虽然远离中心校,可仲老师的业务水平处于全校60多名教师的上游。她的学生参加中心校统一考试,成绩一直没落后。10年来已有40多个农村困难家庭的学生从这里毕业。

2008年3月3日,仲威平在教学生写字。(新华社记者 李 勇 摄)

    兰河村党支部书记孙庆财和村民杨秀云说,仲老师守着这个教学点,既当老师又是勤杂工,锄草、烧炉子、钉窗户她都自己干了,再苦也不向村里提要求。村民们总想让她中午去家里吃个热乎饭,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仲威平的丈夫评价她是“五多一少”老师: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对此,她又是淡淡地一笑:“苦是苦了点儿,可我觉得心里踏实。”

    铁力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周丽霞说,仲威平在艰苦条件下,甘于清苦,一心奉献,尽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今年兰河村准备给兰河小学新建教室,教育局也要为其更换桌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