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如一日“戈壁母亲”杜月香真情演绎拥军情
2008-03-23

    来源:兵团新闻网

 兵团新闻网克拉玛依3月20日专稿 题:四十年如一日“戈壁母亲”杜月香真情演绎拥军情

  作者:  薛潇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有这样一位慈祥的兵团第一代母亲,她坚守边防40年,而且40年如一日关心边防战士,用真情和挚爱演绎着一辈子的拥军情,驻守在这里的边防战士都亲切的叫她“妈妈”。

  “兵妈妈”名叫杜月香,今年60岁,是兵团农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牧工,出生在甘肃省临泽县,“伊塔事件”后她随丈夫来到了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从河西走廊来到西北边陲,首先感动她的就是在这艰苦环境中守边的战士们,于是她利用放牧的空闲时间开始为战士们做一些小事,谁知一做就是40年。

    四十年重复着“四件事”

  40年过去了,她从当年风华正茂的拥军大嫂变成了如今白发苍苍的拥军奶奶,然而她做了一辈子的4件事却从未间断。

  之一:凡是阿吾斯奇边防站来了新战士,“兵妈妈”都要把战士们接到家中吃一顿饭,大家把这叫“认门”,这是多年来连队与她家之间形成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吃过“认门饭”,她就是这些战士们在驻地的新妈妈了。

    边防站每年接来新兵后,“兵妈妈”都要去站上为战士们改善伙食,特别是她的拿手饭“拉条子”、“揪片子”,是战士们最爱吃的饭。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她和丈夫每月只有20公斤粮食,并且只有10%的白面,为了能给战士们做顿好吃的,她把每个月节省的2公斤白面留下来,星期天把战士们叫到家里来改善伙食,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吃得狼吞虎咽、香甜有声,她觉得特别欣慰。据说有一次,她曾为站上54名官兵做过“拉条子”。

  之二:凡到阿吾斯奇边防站来当兵的战士,“兵妈妈”一定要给他们做一双布鞋。“兵妈妈”的理由是:阿吾斯奇地处山区,露水较大,战士们的鞋子容易潮湿,战士们下了岗,换上布鞋,可以歇歇脚。

    她利用空闲时间,一针一线地为他们做布鞋和鞋垫,凡是到阿吾斯奇边防连当兵的战士,她一定要给他们做一双布鞋。有人给她算了一笔账,说她四十多年来,为战士们送的鞋垫和布鞋有2000多双。

    杜月香也记不清究竟做了多少,但穿过她的鞋垫和布鞋的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有人问她:“你对当兵的这么好,图啥?”也有人说:“现在的鞋垫子满大街都是,一两块钱就能买一双,当兵的工资又高,还怕买不起?”她回答:“我什么都不图,只要孩子们不嫌弃我做的鞋子难看,只要他们愿意穿,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一直给他们做下去。”

  之三:凡有战士生病,连队领导都要送到“兵妈妈”家。“兵妈妈”则小心呵护生病的战士,直到病愈。因此她家成了战士们的特别“疗养所”。

    她家也是战士们离开军营的最后一站,凡老战士退伍,送行的汽车一定会开到她家门口,战士们下车与她一一告别,她要给每位战士端上一碗“草原酒”,战士们都是泪水滴到了酒里,模糊着双眼,呜咽的喊着“再见了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去。她的大儿子是建军节这天出生的,但她很少给儿子过生日,每年的建军节她都在部队陪战士们过节。

  之四:凡有战士与战士间闹矛盾,或因失恋闹情绪,连队都要找她调解。曾经有位战士失恋,痛不欲生,因此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是“兵妈妈”化解了他心中的死结,一个月后他重返哨位。因为战士们都爱让她调解,她成了连队的“编外指导员”,她也乐此不疲。

    “兵妈妈”的子女都在团部乌尔禾和奎屯市工作, 2002年以后,孩子们把家搬到了团部。可是,离开了牧场,她想战士们,战士们也想她。战士们一有空就到牧场给她打电话,家里电话一响,准是她的,一聊就是半天。有时候,战士们不来电话,她就像丢了魂。后来,她每年都要回阿吾斯奇住两三个月,只有这样,她才放心。

  战士就是我的娃

  塔城军分区阿吾斯奇边防连和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共同驻守在萨吾尔山南麓。多年来,军民团结奋战,并肩战斗,共同维护边界的稳定和安宁。作为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职工,一位兵团母亲,杜月香一直把官兵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来爱护。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连队驾驶员高风华的妻子生完孩子后没人照顾,找到杜月香,想请她帮忙照看,“兵妈妈”二话没说,当天晚上,顶着8级大风,及时赶到连队,做饭、加火、包孩子、洗尿布、喂奶粉,忙得一宿没睡,就这样,一直等出了月子,杜月香才放心地离开。

  在“兵妈妈”眼里,每一名战士都是自己的孩子。看到哪个战士的衣服在训练时磨破了,她会主动地帮他们补好;每次战士们巡逻回来赶不上吃饭的时间,她会把他们叫到家里,给他们做爱吃的饭菜。

    2002年老兵复员时,正赶上杜月香的小儿媳妇生孩子,她去照看。这个时候连队打来电话,给她讲了老兵离队的时间。她心里当时就乱了,一边是刚刚出生不到半个月的宝贝孙子,一边是连队那些可爱的战士,杜月香左右为难。

    第一天,她坚持着不吭声,第二天还在坚持,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心里已经火急火燎了,尽管她装出一副没事的样子,还是被小儿子看出来了,儿子说:“妈,这两天你回一趟边防站吧,看你心神不宁的样子,我们心里也跟着难受。”杜月香从心眼里感激儿子,当天就坐班车回到了阿吾斯奇。到连队后,连夜剁饺子馅,给老兵们包饺子。第二天一大早,吃完饺子,把老兵们送走,才又赶回小儿子家。

  1998年,“兵妈妈”因身体不适,到距阿吾斯奇160公里的团部住院,这期间正赶上老战士复员,“兵妈妈”闹着要回去为战士们送行,可是医院、部队和家人都不同意她带病回牧场。一天早晨,医院院子里突然传来“兵妈妈,您好!”的问候声,当她走出病房,竟得一份意外的惊喜。阳光下,18名退伍战士站成一排,向她行军礼,“兵妈妈”甜甜的笑了。原来经部队领导批准,让战士们专程到医院与杜妈妈告别。

  尽管这样,还是留有遗憾。2006年年底,她在奎屯住院看病,原本计划提前三天回连队送老兵。没想到老兵提前离队,等杜月香得到消息,急匆匆从奎屯赶回阿吾斯奇时,老兵已经走了。连队的干部告诉她,老兵们走的时候都在念叨,说他们没有吃上杜阿姨包的饺子。杜月香听了这番话,眼泪都流了下来。她说这可能是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部队就是我的家

  40多年来,杜月香和部队结下了浓厚的感情,总觉得边防连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只要连队有什么事情,她都会尽心竭力想办法解决。1995年至2002年期间,为了帮边防连官兵吃上新鲜蔬菜,她连续七年帮助连队种植温室大棚,每年开春,她都要自己动手育菜苗,然后再送到连队,先后为连队免费提供菜苗15000多棵。

  2004年夏天,杜月香看到阿吾斯奇边防连院子没有盆花,就跑到乌尔禾镇花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准备以3元一盆的价格购买200盆,一三七团武装部部长杨广听说她自己掏钱给边防连买花,非常感动,找到花圃对她说:“杜阿姨,你这么多年来为部队做了这么多好事,大家是看在眼里的,别人不理解你,我们理解你,买花的钱我们武装部给你出!”看着连队在一盆盆鲜花的点缀下,显得勃勃生机,杜月香感到由衷地高兴。

    2005年一开春,她就把自己收集的20多个花种送到连队,每一种花都写有详细的培育方法,并再三嘱咐副连长,一定要按照她所写的种植方法去育种。 2007年春,她听说一种雪山鸡适合在寒冷的阿吾斯奇饲养,她让女婿专程到呼图壁买回50只,养到一个月以后送到了边防站。

  士官陈庆义被查出患有肝炎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了帮他尽快康复,杜月香不顾家人的劝阻,把小陈接到自己家中,为他开起了小灶。对这件事,邻居们议论纷纷,有的直接对她说:“你这老太太是不是不想活了,你不知道肝炎传染吗?”

    可杜月香反问:“天底下,哪个父母对孩子的病不管不问?哪个父母害怕孩子给自己传染?”听说中药治肝病疗效好,她从奎屯买来中药,每天亲手煎好药后让小陈喝,还要看着小陈喝完为止。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小陈于第二年康复,并顺利地娶妻生子。现在,已经转业回老家的陈庆义生活幸福,每个月都要给杜妈妈打一次电话。

  爱听战士叫我“妈”

  时光飞逝,从40多年前第一次与边防官兵接触,杜月香由原来官兵们的“嫂子”、“杜大姐”,变成了现在的“杜阿姨”、“杜妈妈”,“兵妈妈”的拥军事迹,在当地被广为称赞,也在部队中广为传颂。然而也有少数人所误解,甚至说风凉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兵的在这里呆几年便转业了,以后谁会认识你是谁?”

    但“兵妈妈”却不这么认为,而事实也并非如此,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新来的战士,几乎无人不知这位“兵妈妈”,他们也对她象妈妈一样敬重和关心。她说,为了子弟兵,再苦再累也值得;她说,她喜欢战士叫她 “兵妈妈”;她说,她喜欢和战士们在一起。

    每年春节,杜月香都会接到许多官兵的拜年电话,每到这时,老伴总是羡慕地说:“一到过年,这电话就被你包了,都是问老阿姨好的,也没人问问老姨夫好不好。”

  2001年6月,“兵妈妈”去伊犁专程看望了曾在阿吾斯奇边防站当兵、时任伊察布察县武装部部长的哈族战士巴孜别克等几位老兵。这几位老兵见到“兵妈妈”如逢亲人般激动不已,召集战友与“兵妈妈”诉说思念之情,并备上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接待了这位倍受尊敬的“兵妈妈”。回来途中,听到消息的转业老兵赵傲民早已在博乐市等候,迎接“兵妈妈”的到来。

    2007年7月,杜月香搭便车到博乐、伊犁、乌鲁木齐等地看望了几个从阿吾斯奇退伍的老兵,无论走到哪里,老兵们都像见了亲人一样激动不已,围着她问寒问暖,拉着她让多住两天。

    在伊犁时,杜月香见到了连队原来的哈萨克族副连长别克,别克不顾妻儿在场,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杜月香,激动地说:“兵妈妈,我的好妈妈,你给我织的毛背心我现在还留着,虽说我现在胖了,穿不上了,但我会一直珍藏。”

  千封来信当宝贝

  从1972年至今,“兵妈妈”记不清有多少战士到家里吃过饭,也记不得送走了多少名战士。而战士们也无法忘记这位“兵妈妈”。每逢元旦、春节,退伍的战士们都会给她寄来贺卡,而许多战士都会给她定期写信,讲述退伍后的生活,问候她的身体。联系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兵,与她通信时间已经有20年。

    30多年来,“兵妈妈”收到了1000多封退伍老兵写来的信,这些信都被她像宝贝一样珍藏在家中。“我没有上过学,每次来信以后就让战士们给我念,念完了他们再帮我写回信。自从家里有了电话,他们都给我打电话。”“兵妈妈”说。

  “兵妈妈”手里有一个小电话号码本,本子上除了她姐姐妹妹两个人的电话外,其余的全是退伍老兵的。从电话号码的区号来看,有河南的、山东的、四川的、甘肃的……这些退伍老兵遍布了全国十几个省市。每逢春节,她都“霸占”着家里的电话,因为打来电话的都是给她拜年的退伍老兵。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两年,杜月香一直跟儿女们说:“现在我健在,给边防连送的鞋子和鞋垫就由我来做,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们要继续给他们做,每年都要抽些时间,替我到连队去看看他们。”孩子们非常支持和理解她,他们在祝福母亲长命百岁的同时,也向母亲立下决心,一定会接过接力棒,继续为边防官兵服务。

  2006年5月,“兵妈妈”被兵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获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奖章。她的事迹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面对一次次记者的采访,她总是那么不情愿。“我做的都是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不过,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拥军行列,因为这些战士们“真的很需要关心”。

  岁月的苍桑可以抹去人的记忆,可永远抹不去“兵妈妈”所做的一切,她的拥军情就像阿吾斯奇丹木果尔河水一样,永远滋润着边防战士的心。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