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民,男,山东潍坊人,汉族。1973年3月生。人民政协报记者。
多年来,高志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着残障事业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甘苦。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报道,引导了一大批有能力、有爱心的人士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由于他的执著和爱心,在慈善公益领域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他陆续被一些关注残障人事业公益机构聘请为理事和特约理事,并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中国青少年艾滋病公益基金公益传播使者”荣誉称号。
为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情况,高志民同志经常深入到贫困地区、残障家庭进行采访,他先后发起和参与了网络妈妈刘焕荣、盲人调琴师陈燕、天津慈善老人白芳礼老人的报道,向社会展示了一大批自强不息的残障人、关心残障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典型人物的光辉形象。他还深入到患病的贫困大学生、贫困地区、患白血病的儿童身边,写下了《盲人与地铁难解之缘》、《光明未来期待爱心浇灌》、《为孩子我愿献出―切》、《当母亲的求助发出之后》、《那山、那地、那情》等一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那地、那人、那情……》的报道,感动了很多人,其中江苏宜兴市一位叫贾林康的爱心老人,和那里的孩子结成对子,不仅一次次寄去钱、物帮助那里的孩子就学,还发动了很多的企业家去帮助那里的人。
在采访中,他视弱势群体为亲人,主动投身到救助和帮扶工作中去,还经常主动捐款、捐物,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以自己的人格和报道鼓舞着那些在困难中的人。2005年12月9日,北京气温骤降,他在采访途中遇到因病致残的流浪人员赵广征,经过耐心的沟通,了解到赵广征不知如何获得救助,他一边联络救助站,一边给买来食物,得知需要公安和城管才能接受之后,他又联系城管和110,前后拨打了33个电话,经过9个小时的密切联系,赵广征终于送进了救助站,报道《9小时亲历,一个流浪者的救助之痛》受到全国200余家媒体转载,得到全国政协领导的表扬。得知赵广征因病记忆迟钝无法找到家人后,他陆续写下了《辛酸的落泪》,《感受救助的阳光》、《慈善人物关注赵广征病情9等报道,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联系,终于帮助离家6年的赵广征找到了家人,使失散多年的家庭得以团聚。
由于长期接触残疾朋友,他深深了解残障朋友在权益保障、就业、生活方面的困难。在中国残联的支持帮助下,他远赴广西大新县与麻风病人们的深入交流所写的特别报道,《他们期待走出歧视的阴影》,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当年的“两会”期间,很多全国政协委员对该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委员们专门约他,对麻风病人的生活、就业、学习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就业、福利保障成为2006年全国“两会”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为维护残障人权益所采访的《聋哑青少年犯罪亟须社会关注》、《草根公益组织之痛 :阳光家园事件的背后》,以及为残障人就业、创业而鼓与呼的作品《残疾人就业:呼唤企业责任》、《残疾人企业家:责任让他们完美》,都受到残障朋友们的欢迎和好评,很多残障人朋友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知音。
由于长期从事慈善领域的报道,该同志在公益机构的建设、募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04年,他担任石景山区鲁谷义工协会顾问,对义工队伍的组织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在任北京市海淀区慈善协会宣传部副主任期间,积极参与组织、策划了一些公益活动,募捐善款数千万元,这些资金通过助田、助残,助老项目,使数万人受益。
因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他的作品也因为爱心而先后多次获得全国残疾人好新闻奖、全国妇联优秀报道奖、中国法律援助好新闻、首都精神文明报道奖、北京残疾人好新闻、北京共青团新闻报道优秀奖等各种奖项。其中,《真爱无限共享和平》获中国公益事业新闻人物评选特等奖。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