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明星”仇和印象记
2008-02-25

 

□诸子文   blog.people.com.cn
 

仇和的名字,在当今中国,是比较出名的。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仇和”这个名字,还是从一份领导批示的文件上,缘起是《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也是报道最末仇和对记者说的,“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有过一阵子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我也曾专注过“仇和领导下的宿迁”。

第二次注意仇和,是因为仇和从宿迁市委书记升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笔者以为这表明,仇和的改革实践基本上获得了更高层次的认可。之所以是“基本上”认可,因为提拔后的仇和分管的工作与他之前所从事和擅长的方面有些差异,但是仇和走后的宿迁,没有空降新的市委书记,而是把市长升任市委书记,即现在的张新实,这位仇和的老搭档,干得也很出色,开启了所谓的“后仇和时代”。从这一点上说,上级对仇和的认可是肯定的。

第三次注意仇和,是现在仇和调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的新亮相,即仇和在《昆明日报》上公布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括他本人的电话号码,这在中国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再次引起轰动效应,以至于出现了“昆明纸贵,一报难求”的奇观。这就更加深了笔者对仇和的印象,那就是,仇和是个大刀阔斧的人物,走到哪里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仇和是个大有作为的人物,走到哪里都是风风火火。

概括起来,笔者对仇和有如下三重印象:

印象之一:邓小平改革精神,他最坚持

邓小平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开山鼻祖。自始至终、义无返顾坚持邓小平改革论的,仇和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改革争论最烈时,仇和把邓小平这句话,做成一个大牌子,竖在城东进城大道旁。这是他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和公开的纲领。在他身上有着邓小平所提倡的新时期改革创新的精神,就是“穷则思变,大刀阔斧,注重实干、奋发有为”;就是“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让实践检验。”宿迁的实践和事实证明,仇和的改革是基本成功的,成绩是比较显著的。

印象之二:用政策调动人,他最开明

仇和比较讲实际,也比较讲政策。在他官位不太高的时候,上级向他要成绩,他向上级要政策;在他官位比较高的时候,他向下级要成绩,他也主动放政策给下级。在宿迁时,他特别向江苏省委要来了政策,视为“尚方宝剑”,制成一块醒目的大牌子,写着“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下面的落款是“中共江苏省委第十届五次全会决议”,立在宿迁城门口。到了昆明以后,他主动放政策给下级,送“尚方宝剑”上门,就是他著名的“这样三个一”,即“确立这样一个原则:只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民生,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提倡这样一种精神:凡是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都可以大胆试行;凡是外地成功的做法,都可以大胆参考;凡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都允许突破。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政策。”这种开明、宽松和激励政策下,广大干部自然可以放开手脚、大有作为了。

印象之三:为政之要在于治官,他最投入

大概仇和也深信这样一句话: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他不论是在宿迁,还是在昆明,始终扮演了官场之中有名的“铁碗儿”、“恶人”和“酷吏”的角色,就是“揪”住干部不放,专跟干部“过不去”。他对决定了事情从来不允许讨价还价,他处理干部也决不留任何情面。他说的到就一定能做到,而且百折不挠。对于他手下的干部来说,就像是被他扒光了衣服赤裸裸地叫他们接受人们的监督。这次在昆明,他就是这么做的,包括对他自己也是如此,是为了发展而痛下决心,也是下定决心力促发展,一律公开叫人民监督。把干部推到阳光下,把干部送到人民群众中,把干部晒一晒,晾一晾,叫人民看一看,评一评。干部干工作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也有了活力,有了竞争力。

仇和走到今天,争议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也正是在这争议中仇和再一次向世人走来。他走到哪里都开启新的起点,继续向着更新更高更远的目标义无返顾地前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