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
朝阳区金盏乡杨树岗村有3座相距不足1华里的四合院,这里住着40多名4岁到33岁的智障人士,他们有的眼睛斜视,有的摇头晃脑,还有的见人就笑。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会安静地坐下来搭积木,看电视,或者做游戏。
在这些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心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妈妈”———朝阳区弱智儿童康复中心校长杨玉华。她记着每个孩子的生日,每到新年,她会给每个孩子添一件新衣。如今,这份大爱无言的惦念永成追忆。
2008年1月4日凌晨5时40分,杨玉华因呼吸衰竭离世。
走上特教之路
杨玉华原本是一名小学教师,1969年儿子李宁出生后,因为总是生病,她就辞职在家专心照顾孩子,直到儿子小学毕业。
李宁说,之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成了茅以升之女茅于燕创办的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教师,从此走上特殊教育之路。后来,她参与创办团结湖弱智儿童幼儿园;1989年,杨玉华成为朝阳区弱智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
李宁感叹母亲一路走来十分不易,1990年,一个大冬天的早上,母亲乘车去上班,上车时因人多拥挤,母亲被挤倒在地,车轮从她的右腿轧过,手术做了7个小时,缝了300多针,落下终身残疾。但她只做了4个月康复训练便上班了。
李宁说,也许是自己常年生病“造就”了母亲的“大爱”,那次事故没能使母亲放弃对智障儿童的关爱,她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培训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还自学拿到大专文凭。
自创“模拟家庭”
2002年6月,杨玉华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康复中心孩子的特点,与丈夫李墨林一起,在全国率先创建“模拟家庭”康复模式:他们另辟一个房间,房间摆放电视机、洗衣机和锅碗灶具等生活用品,由工作人员扮成“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家庭成员,让那些智障孩子就像在家里一样生活,通过洗衣做饭等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
“模拟家庭”运作多年以来,帮助多名孩子顺利融入正常家庭生活,这一模式还曾得到残联主席邓朴方关注和肯定。
接收儿童上百
似乎磨难总爱光顾杨玉华,就在康复中心由10几个人发展到近60人的规模时,1996年,原本答应提前退休帮她搞特教的丈夫却因脑出血瘫痪。
康复中心员工李娅茹说,杨玉华在自己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还要照顾丈夫,但即便这样,每天早上上班,她还要亲自看看每个孩子。
“我孙女好多年都是在她家过的春节。”学生家长吴女士说,孙女已在康复中心生活17年,杨校长把中心的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看护,还经常组织孩子们去天津等地游玩。
对于家庭困难的孩子,杨校长除减免费用,还积极为他们联系赞助商,实在找不到赞助商,就向家庭富裕的孩子家长“化缘”,一百元二百元地凑。
20多年里,杨玉华接收的各类智障儿童多达数百名,其中多名儿童经过康复训练后进入普通学校就读,20多人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康复中心已发展成为一所集教育、康复训练为一体,民办公助性质的特殊教育机构。
最后的遗憾
李宁说,母亲患有高血压、乳腺癌和肺喘等多种疾病,他多次劝说母亲不要干了,但她就是不听。2007年12月15日,母亲全身浮肿呼吸困难,但她还是不听劝阻,召集康复中心教师、护工开会总结全年工作。
会议从当天上午9时30分开始,下午1时30分,母亲突然病发,“一下子就喘不过气来了。”李宁说,他们赶紧把母亲送往医院抢救。
两天后,杨玉华坚持要出院,说她放心不下那些孩子。12月29日,杨玉华再次病重被送往医院,最后几天,她时而清醒时而昏迷。
1月4日凌晨5时40分,杨玉华因呼吸衰竭去世,“我今年没能给孩子们穿上新衣服……”临终之际,她向儿子道出了心中这最后的遗憾。
本报记者 张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