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峡之窗
人间真情撼天地———万州好儿媳李传梅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道德新风的今天,一个普普通通的万州农家女子,以她尊老孝亲的赤子真情、背着残疾婆婆打工的感人事迹,诠释和丰富了新时代孝道的内涵。
照顾老人 十五年如一日
15年前,家住太龙镇新立村的李传梅认识了邻村的小伙子向家培。他的勤劳朴实和对长辈的孝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的热情善良和吃苦耐劳,也令向家培难以忘怀。很快,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对她的选择,亲戚朋友都不看好:“他的母亲聋哑瘫痪又双目失明,父亲是个干不了活的病秧子,还有一个80岁的奶奶,今后的日子还有奔头吗?”
担起了生活重担
在一片反对声中,李传梅执意走进了这个全镇出名的特困户家庭,与丈夫一起担起了这副特别沉重的生活重担。当时,为了给公婆治病,一家人欠下了上万元的外债,而她和丈夫起早贪黑耕种的几亩薄田,连一家五口的口粮都不足,买柴米油盐的钱更要伸手向人借。看着三位患病的老人长年就着咸菜喝没有多少米粒的红薯粥,李传梅向娘家借钱买来了十几只鸡和两头小猪喂养。
每天,她天不亮就起床上山割猪草,待老人们该起床时,她便一路小跑着奔回家,照顾他们洗漱吃饭后,开始喂鸡喂猪,然后再去忙田里的农活。到了晚上,家人都睡下了,她就开始洗衣、缝衫,常常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一年后,李传梅怀上了身孕,令三位老人乐得合不上嘴。可正当一家人对将要出世的小生命充满幸福的期待时,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贫寒之家:一直体弱多病的公公又患上了食道癌!
为了挽救老人的生命,李传梅拖着沉重的身体借遍了亲戚朋友,四处为公公求医。然而,半年过去,直到孩子出生时,老人的病情也没能见好,最后竟吃不下饭了。心急如焚的李传梅在产后的第5天便下厨煲汤熬药,为老人擦身捶背,还要想方设法安慰悲痛中的婆婆崔太培和太婆婆。然而,儿媳的孝敬也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产后的第25天,公公在她的守候中安然离世。
精心照料家里老人
送走了公公,丈夫要去打工挣钱养家,照顾两位老人、孩子和农田的全部担子都压在了李传梅肩上。她就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从早忙到晚,换来的是老人的舒心和孩子的成长。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太婆婆一直活到84岁,成了村里数得着的长寿老人。临终前,老人拉着李传梅的手久久不肯放开:“我和你婆婆能活到今天,都是因为你。娶到这样的好媳妇,是我家几世修来的福啊。”
太龙镇太阳社区的崔太玉老人今年63岁,是崔太培的堂姐,十多年来,见证了李传梅对崔太培一家的付出。“老天有眼呀,让她有一个李传梅这样的好儿媳。龙滩村的人到镇上赶集,经常提起李传梅孝敬婆婆的事。像她这样照顾残疾的老人,就是亲生女儿也难。”
15年的付出,李传梅付出的不仅是心血和汗水,还有自己的青春。刚过而立之年的她,看上去已经相当衰老。但她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
不远万里背婆婆到深圳打工
在李传梅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从小懂事孝顺,学习也很努力,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很希望女儿成为一名大学生。可凭现在的家境,将来拿什么供孩子读大学呢?
2003年春节过后,李传梅终于下定决心到深圳打工。
残疾婆婆让她牵挂
孩子还不满十岁,离开妈妈自然让人放心不下,既聋哑失明又瘫痪的婆婆更是一刻也离不开自己。思来想去,她将女儿托给了亲戚照顾,把老人暂时寄养在城里的敬老院。
李传梅外出打工几个月,整天心神不宁,放心不下在家乡的婆婆,最后只好提前结束打工回来了。婆婆知道李传梅来接她回家,高兴得不得了。离开敬老院时,李传梅为婆婆称体重,结果发现比进敬老院时轻了几斤。
李传梅觉得很对不起婆婆,认为婆婆又聋又哑双目失明,别人很难明白婆婆心里的想法,无法照顾好婆婆。她下定决心:“今后无论走到哪里,也不能再与婆婆分离了。”于是,她决定,即使是出去打工,也要把婆婆带在身边!
背着婆婆去打工
背着比自己高出半个头的婆婆走半小时山路去赶车,对这位还没婆婆高的瘦小儿媳来说,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好不容易离长途汽车站不远了,天空飘起了小雨,李传梅脚下一滑,婆媳俩一起摔倒在地。听到婆婆的痛苦呻吟,李传梅吓坏了,顾不得自己流血的胳膊,一把抱起婆婆。雨水伴着泪水在她们的脸上流淌……
长途汽车上五六个小时才停车去一次厕所,婆婆无法适应而将裤子尿湿。晚上,她借着夜色给婆婆换上干净的裤子,可到了白天就难了———她担心周围人嫌弃的目光。每给婆婆换一次裤子,她都要费很多心思。
在深圳市布吉雪象村,李传梅花250元租了一间出租屋,将婆婆安顿下来后,到雪象菜市场找工。一位卖粮油的老板录用了她,但每月只给400元工资。两个月后,老板得知她是背着残疾婆婆来深打工,很是感动,当即将她的工资提到800元,还将店里卖不完的食品送给婆媳二人吃。老板除安排她每天中午回家照顾婆婆吃饭外,下午再给她一小时回家料理。
照顾老人不怕艰辛
人在他乡,作为一个打工者,既要打工干活,同时要照顾好一个盲、聋、哑,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其艰辛可以想象。每天天不亮,李传梅就得早早起床,替赶早工的丈夫做好早餐,同时给婆婆穿戴洗漱。一切准备妥当,在8点钟的时候,李传梅就急忙赶车去厂里上班。
因为老人眼睛看不见,不能走路,李传梅就硬背;老人耳聋,无法了解周围世界,李传梅就通过身体接触暗示;老人嘴哑,没有语言交流能力,李传梅就握着老人的手在地上写字交流。下班后,李传梅又将婆婆背回出租屋,悉心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甚至不怕脏不嫌臭地帮老人端屎端尿,一遍一遍地擦洗身子……
2006年夏天,李传梅所住的出租屋价格由原来的250元涨到了500元,凭她每月800元的工资,无论如何也租不起房住了。她希望找到一份收入更高些的工作。然而,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来说,谈何容易。四处奔波了一周后,她一无所获,只好背着婆婆返回了老家。
好儿媳感动大江南北
父亲眼中的好女儿
去年春节后,向家培外出打工,李传梅留在家里侍候婆婆。李传梅的父亲一个人在家生活,平时没人照料,李传梅放心不下:想回娘家照顾父亲吧,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又无人照料。
思来想去,她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背着婆婆到父亲家来,将两个老人放在一起照顾。老父亲看到女儿这样孝敬自己的婆婆,也同意了。
于是,2007年3月,李传梅就背着残疾的婆婆回到了娘家。期间,她不仅要照顾两个老人,还要照顾在外打工的弟弟的8岁儿子,同时还要帮弟弟料理几百棵橘子树。每天早上,李传梅早早地起床,为全家人做好早饭,送侄子上学,然后照顾两位老人吃饭。收拾碗筷,忙完这一切,她就去橘园,打药除虫,修剪枝条。
记者问李传梅的父亲李远成:“你女儿对你照顾得好不好?”老人笑呵呵地回答说:“她对我好,对她婆婆也好。”李远成说,自己的儿女们都很孝顺,每人都会定时寄来生活费。李传梅家条件虽然差点,但也会尽自己的义务,按时给他钱。
因为家中困难,李传梅也会常常向他借钱,特别是在她的女儿向小丽开学的时候,经常向他借学费。“不过,她借的钱都还了。”老人补充说。老人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李传梅家经济一直困难,“家培的奶奶死了,爸爸死了,都是李传梅养老送终的。她家有困难,我们做娘家人的也会支持她。”
好儿媳让人尊敬
去年10月,万州区举办“十大孝子”评选活动,李传梅榜上有名,三峡都市报对此作了题为《好儿媳背着婆婆走万里》的报道。报道刊出后,重庆、深圳等多家媒体迅速跟进,作了大量的追踪报道和深度挖掘。其事迹在李传梅曾经打工的深圳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1月,深圳宝安展华实验学校校长张艺听说李传梅婆媳的感人故事后,立即决定把李传梅婆媳接到深圳,在学校后勤部绿化组为李提供工作岗位,并为她和婆婆免费提供住房和餐饮。
深圳市妇联从媒体上了解到好儿媳李传梅背着婆婆不远万里到深圳打工的事迹后,深受感动。
12月初,深圳市妇联、深圳特区报、宝安区妇联和龙华街道党工委联合举办了以“学楷模、讲道德、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向李传梅学习座谈会,广东省妇联副主席杨建珍在座谈会上,称赞李传梅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楷模”,她号召全省妇女向李传梅学习。深圳市委副书记白天委托深圳市妇联主席胡利群看望慰问李传梅婆媳。
深圳市各级领导及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向李传梅表示敬意,并为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李传梅还入选了由新华社广东分社、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广东省2007年十大新闻人物评选。
去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李传梅的感人事迹作了重要批示。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二十多家媒体记者在深圳集体采访了李传梅。
李传梅的事迹被推向全国,无数人被其深深打动。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她的爱心、孝顺、坚毅、执著,诠释和丰富了新时代孝道的内涵,并感动了万州,感动了重庆,感动了深圳,感动了广东,感动了中国。
三峡都市报记者 高君
三峡时评: 一个“孝”字重千钧
三峡都市报评论员
李传梅———一个万州女子的名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重庆孝媳”———一个传遍全国的赞语,包含着无比的尊敬。
“重庆孝媳李传梅”,这位生长于万州的农家女子,背着婆婆去打工,以她的孝行感动天地,更震撼人心,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诸多媒体,对她的事迹作了报道,三峡都市报记者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写出更为详尽的报道,今日刊出,以飨读者。
“万州十大孝子”之一的李传梅,在家乡以孝而闻名,无论在娘家还是在婆家,她都赢得了乡亲们的好口碑;在南下打工的深圳,她又以孝而闻名,赢得了深圳市民的交口赞誉。她以自己的孝行,为万州的形象增添了一抹鲜艳的亮色!
其实在李传梅自己看来,她尽孝心所做的一切,都是极其平凡的,是为人儿媳应尽的本分,她朴素的观念就是,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是情感更是责任。然而,放大到社会上看,李传梅不失为一面镜子,让人们鉴照自身,见贤思齐,使行孝者做得更好,让不孝者幡然改过。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社会如何变革,都是不可抛弃的,在今天,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敬老爱老善待老人,是民族生生不息、文明代代相传的法宝之一,我们期望,涌现出更多的孝儿、孝女、孝媳、孝婿、孝孙,一个“孝”字重千钧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