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博大之爱,汇聚力量,为身处困境者送去希望;
是慈善之爱,超越亲情,令我们的城市充满温暖。
回首2007,一种感动的情愫在我们的心底油然而生。打开记忆的闸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画面如同蒙太奇般一一回放——那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无私捐助,那些不求回报的真诚付出,令我们在品味社会真爱的同时,也在心底播下了一颗颗爱的种子。
回首2007,在滨城这个充满爱意的城市里,人们每一次义伸援手的背后,都是爱的旋律在激荡。
边防民警到医院看望尹明晴。(资料片)
23万元爱心款击退白血病魔
尹明晴,白血病患者,社会各界的关爱使这名12岁的花季少女重返学堂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2007年的1月1日原本是个喜庆的日子。然而,对于荣成市人和镇的花季少女尹明晴来说,这一天却是痛苦与灾难的开始——
就在这一天,年仅12岁的尹明晴被确诊为白血病。
12岁,正是蓓蕾初绽的年龄,而尹明晴的生命,却因病魔的来袭蒙上了阴影。
尹明晴的父母竭力想从死神手中抢回心爱的女儿。但在获知进行骨髓移植需要几十万元的医疗费时,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经本报报道后,这个花季少女的遭遇,牵动着无数好心人的心。尽管患病女孩与大家素不相识,但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一个如花的生命就此凋零。
2元、5元、10元、50元、100元……在争相献爱心的人群中,涌现着一群中小学生的身影。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争先恐后地将一张张小面额纸币塞进捐款箱,同时也将一份份真挚的祝福与爱心放飞……
随后,每天都有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心捐款打入尹明晴的专用账户。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便高达23万余元!
如潮的捐助,让我们看到了爱心的力量。2007年初的第一场爱心大营救最终创造了奇迹:在众多好心人爱心的滋润与灌溉下,尹明晴神奇地康复了!
尹明晴终于又重新回到了阔别多日的课堂,恢复了中断近4个月的学业。看着蹦蹦跳跳、开心返校的女儿,尹明晴的父母恍如隔世。他们说,是无私的关爱汇聚成的强大力量,令他们的女儿获得了又一次生命;他们说,作为此次爱心大营救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威海晚报》的持续关注令他们亲身感受到一个关注民生的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12岁少女天真无邪的笑脸,令发生在2007年初的爱心大营救注定会在我们的记忆中刻下美好的印记。
16本献血证传递人间真情
于斌,一名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少年,充满真爱的涓涓鲜血给了他新的生命。
2007年的日历刚刚翻开,《威海晚报》的报道,让人们的目光纷纷投向了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文登17岁少年于斌。
因家境贫困,于斌病情不断恶化,随时有生命危险。
一石激起千重浪。于斌曾就读的两所学校行动起来了,他所在村里的父老乡亲们赶来了,众多热心公益事业的好心人赶来了……人们纷纷向这名不幸的少年伸出了温暖的双手。随着晚报的广泛发动,一场爱的接力在滨城悄然拉开了帷幕。2.5万余元善款带着阳光般的温暖,沐浴着于斌濒危的生命。
面对一名少年对生命的渴求,献血志愿者张燕杰想到了“互助献血”的方式,并无偿捐出2500毫升血液。很快,这种特别的捐助方式得到了血站的支持:为拯救一个年轻的生命,一路“绿灯”——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献血志愿者加入到“互助献血”的队伍中。仅几天时间,于斌得到了16位献血者无偿捐出的11300毫升鲜血。
人们用真爱将于斌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通过治疗,不仅于斌的身体恢复了造血功能,他还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说,如果不是好心人的帮助,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与明天。这种感激之情如同一笔财富,令他终生难忘。
于斌无疑是幸运的。当真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时,威海人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令这个17岁患病少年的生命不再苍白。
2007年的春天,摆在威海市中心血站办公桌上的16本红色献血证,无声地传递着人间真爱;16本献血证,也从此成为于斌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
来源: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