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志愿者协会“招兵买马”
2007-12-05

新华网  2007-12-05 10:14 来源:广州日报

    

志愿者在教市民如何识别假币。 肖郎平摄 

    新华网广州12月5日电(于梦江、倪少娥)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刚刚摘去“青年”帽子的东莞市志愿者以“志愿进万家,服务促和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正在进行。据了解,将一直持续到12月底。

    2007年11月6日,东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摘掉“青年”帽子,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东莞团市委书记、市青联主席陈慧贞介绍,市志协成立后,将鼓励党员团员、公务员率先参加志愿服务,影响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同志、社区居民、农村居民、新莞人加入志愿组织。

    困难:

    舆论、政策、资金等支持不够

    在志愿活动服务加快发展的同时,一份新出炉的《东莞市志愿服务发展调研报告》显示:舆论、政策、资金等支持不够是限制志愿服务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表明:17%的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曾受过不同程度身体方面的伤害;22%的志愿者曾受过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伤害。据了解,东莞市志愿者协会的前身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大部分以青少年为主,他们中学生的比例较大,有志愿者反映:服务过程中受到误解、斥责时,心里有极大的委屈也不能发作,只能忍气吞声,发生碰伤、扭伤等也只有自己解决,而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廉价劳动力”、“免费劳动力”,给志愿者安排大量琐碎事务,也影响着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我并没有那么高尚的想法,仅仅是自己生活好了,也想帮助他人而已。”志愿者刘先生说。

    另一组调查数据表明:8.2%的志愿者没有得到培训,部分志愿者单凭爱心和热情参加服务,并不具备帮助别人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导致服务项目较低。

    计划:

    拟设立优秀志愿者“市长奖”

    此前,东莞市志愿者协会依据已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并结合注册志愿者服务业绩,推荐其参加评选表彰活动。

    此外,借鉴美国对志愿者设“总统奖”、深圳设“市长奖”的形式,东莞市拟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设立优秀志愿者“市长奖”,鼓励热心奉献的志愿者,此外,市志协还将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让优秀志愿者在升学、就业、晋升时获得优惠并根据志愿者服务成效,给予社会荣誉称号。     

    东莞志愿者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起步

    1996年4月16日,东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次月,在长安、石碣、石龙3个镇区挂牌成立了首批青年志愿者服务站。这一期间志愿者主要以团员青年为主体,创新“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形式与内容,助残与便民服务是活动主要内容。

    第二阶段(2001年~2005年)初探与发展

    利用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的契机,东莞青年志愿者协会吸收和学习国外的经验,探索各种年龄、阶层认识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维权、健康直通车、环保等成为活动主要形式。

    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不断发展

    将青年志愿者协会更名为志愿者协会,组建多元化志愿者队伍,延伸志愿者服务网络,健全志愿者组织架构。

    申请志愿者条件:

    《东莞市志愿者协会章程》规定,年满十八岁或十六至十八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者;十四至十八周岁者,须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可以申请加入市志协,经过审核合格者,向申请人颁发“东莞市注册志愿者(义工)登记证”、“东莞志愿者”徽章,根据规定,每名注册志愿者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不少于20小时。

    国际志

    愿者日

    1971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动员具有献身精神并有一技之长的志愿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实现其发展目标。1985年,第40届联大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12月5日为“国际志愿人员日”。1994年12月5日,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 (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