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1 13:11 来源: 水母网-烟台晚报
蓬莱市小门家镇大迟家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躺在病床上的迟耀光45岁,是个因车祸重度颅脑损伤的半植物人,半边脑壳深陷,眼睛空洞无神,全身惟一能动的只有左手,可勉强抓起食物,也经常将粪便抹得到处都是……
别了,五一黄金周 快乐过冬必备手册 揪心车祸 引政府重视 青岛完全婚礼指南 46岁的李桂秋正在端着稀饭,一勺一勺地喂进病人嘴里,她是他曾经的妻子,如今已离婚6年,却始终不离他身边。11年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对他始终不离不弃。
幸福农家遭飞来横祸
在1996年以前,这原本也是一个幸福殷实的农家:夫妻俩都在邻村的胶带厂上班,空闲侍弄几亩口粮地,11岁的儿子上小学3年级,成绩不错。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却让这个家庭如坠深渊:1996年10月29日晚上8点多钟,迟耀光下夜班后骑着摩托车往家赶,途经小门家二中附近时,被对面疾驶的车灯晃花了眼,为躲避前面的学生,迟耀光重重地摔在路边的柴垛上,当场昏死过去……
车祸后的迟耀光脑袋肿胀得像个圆球,始终处于昏迷之中,进行了多次手术。在第3次开颅手术时,烟台毓璜顶医院的脑科专家告诉李桂秋,病人颅脑重度损伤,即使勉强活着,将来也是植物人,劝她考虑以后的路。泪如雨下的李桂秋几乎瘫倒,她跪倒在医生面前,“求求你不要放弃,只要他能活着,不管怎样我都侍候他一辈子……”
擦干眼泪撑起一个家
生命体征平稳后,迟耀光带着氧气瓶和满身的管子被拉回家里,他的气管被切开,进食需要鼻饲流质食物,为了给他增加营养,李桂秋把胡萝卜、蔬菜打成碎泥,一点一点地从管子里打进去,别人一顿饭只需要几十分钟,迟耀光一顿饭要吃一两个小时,经常是做好饭菜侍候他吃完了,饭菜也已凉透,李桂秋只能匆匆扒拉几口———家里、地里,还有一大摊子活等着她呢。
迟耀光出事后思维几乎全部丧失,拉了尿了自己都不知道,李桂秋隔段时间就要伸手摸摸褥子是否湿了,及时给他换下尿布,每次大小便,李桂秋都得一点点地擦洗。为了省下自来水费用,不管严寒酷暑,李桂秋都是到河里洗刷。刚出事时家里24小时不能离人,她不得不辞去了胶带厂的活,还要侍弄3亩口粮田。
招婿上门照料前夫
最难的还是经济上的拮据。3次开颅手术花光了家中几万元的积蓄,后期的治疗又让这个家欠下了沉甸甸的几万元外债。看到成绩优异的儿子几次萌生退学念头时,李桂秋总是心疼如绞。好心的亲戚让李桂秋再找个人,一起支撑这个家。通情达理的婆婆也多次说:“桂秋啊,你对耀光也算仁至义尽了,你再找个好人家吧。”但李桂秋却斩钉截铁:“妈,我不能撂下耀光不管,有我一口汤,就有他一口饭,有谁若是不嫌弃,就让他住咱家里,和我一起照顾耀光。”在亲友的撮合下,2001年,邻村的一位男子有意上门。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招婿,李桂秋和迟耀光办理了离婚手续,但李桂秋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家,因为迟耀光需要她照顾。
东屋里是新丈夫,西屋里是旧牵挂,李桂秋带夫改嫁的事情传为美谈,但生活却不像传说中那样美好,周旋于两个丈夫之间,李桂秋的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可以对自己苛刻,却不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新任丈夫。有次和新丈夫闹了矛盾,她半夜赤脚跑到西屋里,大冬天躺在床上冷得瑟瑟发抖,她想掀起迟耀光的被子取暖,可迟耀光的左手却紧紧揪住被角不放,她哭了,却没有一个人为她擦泪。
为省一块钱步行数里
3年之后,新任丈夫最终忍受不了生活的艰难,悄悄离开了。
日子重新回到从前,好心的亲戚劝她,赶紧趁机走吧,反正婚也离了,责任也尽够了,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带着儿子走,她可以找个外村的单身汉嫁掉,但这边婆婆已经70岁,心脏病说犯就犯,公公得过一次中风,自己要是走了,迟耀光谁来照顾?
她谢绝了找上门的媒人,但孩子上学、前夫治病都需要钱,她选择做些小生意补贴家用。她骑自行车、倒公交车,辗转到黄城批发脸盆回来到附近集市上卖。从黄城批发盆的地方到位于渤海医院公交车停车点,足足有4里路,多加1块钱,摊主就可以找车送到站点,但李桂秋总是自己背着往回走,她想省下这1块钱的运输费!因为牵挂着家里的病人,每次收摊她总是匆匆往回赶,怕迟耀光拉了尿了没人收拾。
坚强农妇不忘感恩
李桂秋的婆婆刘喜花已经71岁了,提起这个媳妇,老人就直抹眼泪,“太委屈这个闺女了,我们迟家几辈子修来的福啊,她真要走,我说啥也没理由留人家。”
一个弱女子,含辛茹苦11年,李桂秋苦、累,但她始终无怨无悔,相反,这个善良淳朴的农家女没有怨恨命运,却始终对帮助她的人满怀感激。儿子要去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读大学了,李桂秋把他叫到跟前,一一列数曾经帮助她们家的好心人:迟耀光出事,胶带厂厂长三番五次来探望,前后花了好几万;她要做小买卖养家,胶带厂捐助一台三轮摩托车;迟耀光要动手术,村里姚喜胜拿出2000元。迟人敬前来探望,悄悄塞下200元。这次儿子读大学,姨父借给4000元,家境贫寒的伯父和几个叔叔,尽管家里都有上学的孩子,还是一起凑了几千元,“我一直告诉儿子,要面对困境,懂得感恩……”
本报记者 杨诗星 特约通讯员 王冬梅 通讯员 张莉 周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