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环卫工,听那一声艳俗的叫好
2007-11-21

来源:新华网—山西晚报

刘洪波:最美女环卫工,听那一声艳俗的叫好  

12岁女孩替母扫街 来源:南方网

 正在打扫卫生的肖丹。《华西都市报》供图

    乱发“最美”称号,这毛病是最近几年才有的。有“最美深山女教师”,有“最美女大学生”,都出自河南。这两天又看到“最美的环卫工”,却是出自成都。

    “最美的环卫工”,名叫肖丹,年龄只有12岁,来自一个外来家庭,母亲精神错乱,随姨妈到成都生活,姨妈在成都做环卫工,生病期间,女孩就替姨妈做工。8月份,她扫了一个月;8月后,她每个周末仍然在扫街。

    不知这样的一个孩子,何以要背上一个“最美环卫工”的封号。不能不说女孩“的确很勤快”,但分明更加令人不能忽略的是辛酸。

    或许,这个时代已经只有一个视角,见到任何一个人,都只会以美不美的眼光来打量,所以除了“最美”,再不会有别的说法来叫好。然而12岁女孩扫大街,也要高声叫好吗?

    12岁女孩扫大街,于女孩而言,自有可赞美之处,而送上“最美”之称号,更多地透出一股赞赏的味道,然而,这样的事情有何可赏之处呢?

    一个未成年人,不得不去扫街挣钱,这是无奈之举,足以令人同情,足以令人思索,却成了“最美环卫工”,仿此,所有童工都可以被派发“最美”、“最帅”的称号了。

    当然,这个女孩并没有被雇用,她是替代她的姨妈去扫街。这证明了什么呢?这是劳动制度的悲哀。

    她的姨妈是一个环卫工人,却似乎没有基本的收入保障,她被雇用,却只能扫一天街拿一天钱,这个用工制度不承认她会生病,不承认她生病期间应该得到收入,所以她生病了,就只能让12岁的女孩来做“最美环卫工”。

    报道没有去检讨这样的劳动制度,而是赞赏一个12岁女孩扫街的“美”,以苦作乐的劲头是够大的。

    当然,会有很多来自贫寒家庭的人会说,这有什么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帮大人做些事,哪怕稍稍超出能力一点,很常见的。

    确实,这可能是常见的,但哪怕常见,也总归是无可奈何的。对于孩子,如果可能,尽量不要让他体味生活的艰辛,而是让他体味生活的快乐,孩子去做大人的事,只要是生活所迫,不得不然,都是无奈之举,不可以赞之赏之、推广而行。

    我听说过郑板桥的掌故。一次游玩,郑板桥见桥下有一具年幼的女尸。老师吟道:“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问,“你怎能肯定这个少女是十六岁,被风吹落小桥,三魂七魄随波逐浪翻转呢”,于是赋诗:“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个掌故,据说体现了郑板桥从小就善于思考。生命消失不过是一段“女多娇,落小桥,随浪转,泛波涛”的题材,我实在不知这对师徒见溺死的女子何以会有吟诗作赋的雅兴。

    “最美深山女教师”、“最美女大学生”之类,借词造势,顶多也只是称誉过头,再加上一点点艳俗风味。而12岁女孩扫大街被称为“最美环卫工”,除了透出一股艳俗风味,还有比艳俗风味更不可忍受的文人“雅趣”———面对他人的痛苦吟风诵月,而且还没有吟风诵月的才情,只能来一个“最美环卫工”的喝彩。

    “最美环卫工”将12岁女孩扫大街从苦难叙事变成幸福叙事。这里面工人的境遇、孩子的境遇、家庭的境遇,都是不幸的。但经过“最美环卫工”的包装,不幸成了励志教育的素材,苦难成了逆境成人的素材,对不幸的追问因此被淡化,这是怎样的传播艺术呢?

    (作者 刘洪波,系《长江日报》评论员,著名杂文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