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助学金所倡导的“感恩与爱”的理念与卓越的管理模式,深受社会各界的推崇
本报记者 区健妍
主持人:
陈心宇 (仲明助学金管委会负责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学者嘉宾:
李子彪 (广东省政协委员,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广东省社科院原党组书记)
朱孔军
朱俊文 (广东省教育厅学生助学工作管理中心主任)
林伟健 (华南师范大学宣传统战部部长)
研讨会目的———
陈心宇:“仲明”10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一个著名的慈善助学品牌。作为“仲明”管理者,如何传播它背后“爱”的教育的意义,如何把“慈善品牌”做大做强,将来还要走很长的路,值得思考的事情很多,背后的社会意义非常大。
助学金发放完毕,杨国强先生对台下学生寄予厚望 本报记者邓勃摄
昨天上午,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首次以公开身份站到仲明助学金受助学子面前,并以朴素的语言,向大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除此之外,在仲明助学金创立10周年之际,一场围绕着“感恩与爱的教育”的研讨会同时展开。与会嘉宾普遍有一个共识:“仲明”10年,不仅已发展为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品牌之一,“仲明”背后所宣扬的“感恩与爱”的教育理念,以及它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更为中国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焦点一:
慈善事业需要机制撬动
李子彪:仲明助学金在中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义举、善举。除了因为教育助学本身是“缩小社会贫困,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还因为“仲明”倡导的“爱与感恩”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建设很需要这样的“互爱互助”精神。
作为社会、政府部门,对于捐助者,要有一种政策或规则去维护这样的慈善人士,比如香港政府对那些有善举的人会授予一个太平绅士的封号。当然我们不一定能照搬。但有关部门值得认真研究如何做能鼓励推动这种助学氛围。据我所知,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相关话题已经进入立法程序,首先要解决税收问题,估计这几年会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出台。
朱孔军:国家对于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有责任的。说到底,和谐问题关键就是社会分配公平的问题,社会的第三次财富分配其实就是“慈善事业”。但我们目前无论从价值引导,还是政策激励上都做得不够。慈善文化的推广有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比如在国外,慈善助学捐款是可以抵税的,所以哈佛大学每年能收到几十亿美元的巨额捐款。
陈心宇:慈善事业目前在中国还是民间的一种自发行为,社会的进步应该是有一种机制去撬动慈善事业。当年我问过杨国强先生:“做好事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他说:“中国人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我想,这其实是因为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机制还没有完善,所以人怕出名,没有安全感。社会没有完善的机制,人露富的时候,不仅可能面临生命安全问题,还影响他日后还能不能继续坚持做这样的事情。
焦点二:
捐受双方应建平等心态
朱俊文:目前在社会慈善助学方面,一些捐款人的目的、出发点相差很大。有人认为:“我捐给你,你就得如何如何。”这种附带条件对于受助人,确实有压力的。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一方面鼓励社会捐助的做法;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受助者伤心
罗燕(中大辅导员):有一个女生获得某企业助学金,每年1万元,但第三年她就不敢要了。她说,虽然助学金没有还款限期,但她害怕自己“还不起”,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我们想,对待助学金的问题,不仅对于那些还了款的学生要有一种赞扬的态度;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能力回报的同学,也要有一种宽容,不要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
董玉萍(“仲明”受助大学生,已参加工作):我当年就是属于“有道德压力”的学生。我最初本想向辅导员申请是否能停学一年,打工赚钱攒生活费,后来还是接受了“仲明”的帮助。这么多年我在一直反思当初这种心态,因为我没有杨国强先生的这种“大爱”,过去不知道自己该承担什么,该怎么做。
焦点三:
搞慈善要考虑执行成本
朱俊文:目前很多学校面对各种社会助学金都感觉有点“左右为难”。一方面,做善事的人要求专款专用,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对助学善款的使用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运作成本,比如需要专门的人力去管理助学金的发放工作。有一个典型例子:一位老板捐出100万元,要求全部用于学生,但同时提出要搞一个大型的捐助晚会,费用预算大概20万-30万元。这种状况对学校很为难,如果不要这笔钱,就对不起困难学生;要了,学校又确实有难处。
罗燕:社会助学金的发放与管理工作,做起来是非常细致的事。尤其每一位受助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要求老师以一种宽厚平和的心态教育学生。大家都不想看到,最后“道德变成一种压力”。不要强调“还”,而是强调自愿地捐助。
焦点四:
受助学生要有感恩意识
李子彪:我们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懂得感恩,我感觉“这是一个教育问题”。现在很多学校对于捐助是有一些硬性契约的,但这对于学生压力也大。我想应该让学生主动意识到应该这么做。
林伟健:慈善助学背后还包含着如何向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的话题。“外信于人,内诚于心”,诚信话题是目前大学生的焦点话题。我们现在接触很多大学生,他们有可爱积极的一面,但也在诚信问题上有很多问题。目前全国助学贷款还款率为28%,有的学校是20%-30%,不还贷原因很多,但不管怎么说,背后值得人深思。“仲明”是一个典型的正面例子,它把一种“感恩与诚信”的精神发扬光大,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心怀感恩,诚实守信,奋发有为,回报社会。”
叶绿绿(“仲明”受助大学生):从小我其实受了很多的资助,但“仲明”给我的感悟最多。我从小就是自尊心特别强,对待别人的资助,心理上有一种压力。但“仲明”传递给我的“爱与感恩”的信息,让我意识到感恩。
焦点五:
建议将仲明做成基金会
朱俊文:关于社会捐助,我对仲明助学金尤有印象和感情,近些年,我们都不遗余力向一些有意助学的企业与个人推荐“仲明”的做法。“仲明”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助学的一种示范,一种典型,起到了带头作用。比如管理上,仲明助学金管委会的经验很超前,请专人负责奖学金的发放管理工作,人力成本额外预算等。我感觉,未来“仲明”要好好考虑如何提升的问题,就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把这个实体做出影响力。比如可以考虑,能不能够做成一个成功的基金会?接受其他人的捐款,把“仲明”的品牌做大做强。
朱孔军: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还没有形成一种强势的慈善文化。大部分企业家也没有把这一点作为企业文化去经营。现在人们常常谈论到企业家的品质问题,“创业精神、目标追求”等,都是企业家的外显品质,真正的品质还在于“内在”,也就是拥有社会责任感。杨国强先生就具备这样的优秀内在品质。应该引导更多的有能力的企业、个人向他学习,把慈善事业做出社会效益和影响。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