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北京地区农村俗称“棒子”。
小时候,秋天,晚饭后,和爷爷、奶奶拿着小板凳,背着筐,去生产队的场院“包棒子”。场院里堆的满是带皮的“棒子”,全生产队的人几乎都来了,每家人围在一起,老少齐动手——“包棒子”。各家包好的棒子全放在一起,那是生产队的公共财产。对包下的“棒子皮”,各家就要单独存放了,那才是一家人一晚上的劳动所得。“包棒子”是不记工分的,而我们要的是这“棒子皮”,把“棒子皮”运到家,可以烧火做饭,“棒子皮”是很好烧的“柴火”。多“包棒子”,多储备“棒子皮”,这一冬天就不用发愁没“柴火”烧了。所以,每到傍晚,场院里都坐满了人,大家边聊天、边干活,有的还带上一壶茶,或是带点干粮,在昏暗的灯光下,熙熙攘攘,其乐无穷。我们小孩子们干上一会儿,就到一边玩去了,有的就先回家了,大人们会一直忙到半夜十一、二点。第二天晚上接着来。
后来,生产队没了,场院也没了。各家各户自种自收,玉米收下来直接运到家里,我们也就改在自家院子里“包棒子”了。
现在,北京地区,高楼越来越多,农田急剧减少,“包棒子”的现象还有,但早已没了儿时的味道。“棒子皮”也不再为人们冬天所依赖,被煤气、土暖气等取代。
图中的小孩子长大了,不知是否还能知道“包棒子”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