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景德镇人邹根妹是不幸的,16岁时就因病手脚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瘫痪的半个世纪里碰上了两位福星。
一位是她的亲哥哥邹炳根。他50多年里对妹妹不离不弃,为了妹妹他到40岁才结婚,用爱和坚忍不拔诠释了“长兄如父”;另一位是民警陈伟进。自从14年前知道邹根妹的情况后,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照顾她,用脉脉温情演绎了“警民一家”。
半个世纪的照顾哥哥诠释“长兄如父”
2岁时,邹炳根随父母从乐平迁到景德镇雷锋寺,父亲是挑水工,母亲靠帮人洗衣服挣钱。邹根妹是邹家唯一的女儿,比邹炳根小6岁,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
邹根妹16岁那年,她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没钱医治导致终身瘫痪,无法行走,也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妹妹的瘫痪,给邹炳根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当时只有22岁的邹炳根暗下决心:“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不会抛弃妹妹!”
妹妹瘫痪以后,邹炳根便多了很多事情,给妹妹喂饭、背妹妹逛街。当时他已经在东风瓷厂工作,因此,他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其他女孩子。他说:“虽说那时我家很穷,一家挤在一张铺上,但还是有女孩子跟我谈对象。”因为他老实忠厚,勤奋肯干,当时有不少女孩子看中了他。有的女孩子提出,只要他答应放弃照顾妹妹,就立刻嫁给他。邹炳根当即回绝:“我就是一辈子打光棍,也不会遗弃妹妹!”
直到1971年,邹炳根43岁,他的父亲去世,着急的母亲托人给他找媳妇,他才结了婚。但是他婚后从未间断过对妹妹的照顾,母亲去世后,照顾邹根妹的责任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
他每天早早起床,煮上一锅粥,把屋里收拾干净时,已经是7时多了,煮好的粥也不烫了。他走进妹妹的房里,替妹妹穿好衣服洗好脸,然后盛上一碗粥端到妹妹跟前,一勺一勺地喂妹妹……这样的生活坚持了51年。
让妹妹有个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他把家里最好的一楼房间让了出来。有一次邹根妹早上小便时还是摔倒了,邹炳根为此自责了好长时间。从那时开始,他搬到客厅的沙发上睡觉。他说:“妹妹睡在一楼里间,和妹妹隔壁住,方便照顾妹妹,妹妹再也出不起意外了!”
默默无闻地奉献民警演绎“警民一家”
除了亲哥哥,和邹根妹感情最好的就是她口中的“小陈”。小陈于1994年的学雷锋日来到她家,之后就把她当作亲娘一样对待,不但逢年过节会来探望,还常常挑选好天气带老太太看瓷都的新变化。
邹根妹告诉记者:“当时他只让我叫他小陈,也不让我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叫什么名字。后来我看到他有时候是穿着警服来的,就请人写了封信给市委书记,希望书记帮我找到这个人,表扬一下他。”也正是这封写于2007年6月份的信,让民警陈伟进默默照顾邹根妹13年的故事曝光。
陈伟进今年39岁,1996年加入公安队伍,现任景德镇昌江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邹根妹记得,小陈常到家里来,每次都要带上一大堆东西,冬天送木炭、热水袋;夏天送绿豆、冰糖和扇子,有时候是送钱。“我没有结婚,即使结婚有小孩,自己的亲生小孩恐怕也没有这么好、这么细心。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他一个和我非亲非故的人。我相当于捡到一个好崽啊!”
自从瘫痪后,邹根妹凭着自己的毅力,学会用萎缩的双手打毛线。她说:“这样能打发时间,也让自己不乱想。我每天要么躺着,要么坐着,哪儿也去不了。”这几年,哥哥日趋衰老,身体一年不如一年,邹根妹外出的时间更加少了。陈伟进的出现正好接了邹炳根的班,带邹根妹散心就成了他的任务。每当景德镇有新建设的道路、广场或者建筑,他都要带老人去看看。9月20日,记者采访时巧遇陈伟进给邹根妹送来中秋礼物。他腼腆地告诉记者:“因为她是残疾人,需要我的帮助。再说我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能力帮助她。这些真的算不了什么。”
邹根妹悄悄告诉记者:“我从来没去过老家乐平,小陈知道后,专门开车带我去了乐平,见了多年未见的亲友。我以前连汽车、火车都没有见过,都是托小陈的福,才见了一下世面。有时候出去,人家都以为他是我的崽。我常常跟别人说,小陈和我哥哥心好、善良。”
陈伟进则说,和老太太认识多年,有一段时间没去看她就不放心,“来看她已经成了习惯”。
埋藏心底的夙愿渴望骨肉同胞相聚
邹根妹和邹炳根都说:“我们都已经老了,希望身体能健健康康。可有一件心事还没了,希望生前能见到从小被父母送人的弟弟。”
原来,邹炳根兄妹还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出生一个月后,因为家里穷,养不起,送给了附近一个打金店的老板。后来邹炳根多方打听,才知道那个打金店老板叫万和顺,南昌人。新中国成立后,弟弟可能被店老板带到南昌去了。到现在,兄妹俩已经和弟弟分离60余年。
他们听说,弟弟可能住在南昌市三江镇沅溪村委会南头村,但不知道叫万古德还是万古仔。邹根妹说:“关于大弟弟当时的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真希望有人能够提供一点关于打金店老板的线索,能让我们兄妹几个在有生之年能够团聚。”
来源: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