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不能成了耻辱的包袱
2007-09-18


环球时报:九一八,不能成了耻辱的包袱


袁晓明

2007年09月18日09:22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不忘国耻成了纪念"九一八"的主题

  多年来,“九一八事变”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至今,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在“九一八”事件的76周年之际,传统与网络媒体上,我们也处处可见“国耻日”这样的提法,许多评论中也都是对“九一八”这样的“国耻日”进行反思,并希望通过“国耻日”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去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九一八”是一个所有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日子,不仅在9月18日之际,而且在其他的日子里,中国人也都应该记住“九一八”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更需要让他们记住“九一八”事件深刻的历史意义以及所含有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还是媒体上的文字都是反思“九一八”事件不可缺少的媒介,但对于一直称“九一八”为“国耻日”,笔者认为是不是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日子。

  多一些正与邪的分析会有助于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理解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丹尼斯?普瑞格认为,西方倾向于用正与邪来判断一些事情,而东方却更倾向于采用荣与辱的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样的划分,而且两者可能往往是互补的,在不少情况下并没有绝对的区别。但这一说法有值得思考的一面。显然,对于一些事情,用荣辱观来判定,会更符合我们的传统,因此也会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但是,在荣与辱之外,如能再多一些正与邪的思考和分析,也会有助于我们对一些事情的把握和理解。

  把9月18日视为“国耻日”就是一个例子。同样是对二战中纳粹在欧洲犯下的罪行,西方国家更多地采用了正与邪的定义,纳粹攻占欧洲的许多国家并非只是给那些国家带去耻辱,而是纳粹邪恶的表现。在美国等盟军的帮助下,欧洲国家最终打败了纳粹邪恶的势力,主持了正义,把那些战犯送上了审判台,参与那些罪行的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对于日本人攻击珍珠港,美国方面也是从正与邪来做出定义的,并以此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日本军国主义攻击珍珠港是对美国人犯下的罪行,并非只是让美国人蒙受了耻辱,由此美国向日本宣战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报仇,而更是要参与到主持正义的一方,与中国等亚洲国家一起向日本军国主义作战。在美国官方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网站上,我们读不到“耻辱”那样的词汇,在网站的首页,传达出这样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纪念那些在珍珠港事件中牺牲的美方军民,二是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向日本邪恶的军国主义宣战的转折点,正义的战争并非是以复仇为动机,更是保卫国家、保护无辜、惩罚邪恶、伸张正义。

  纪念"九一八"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显而易见,对于“九一八”事件的纪念,有些国人忽视了正与邪,认为中国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日本法西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不能消除的耻辱。“知耻而后勇”,这样的看法当然会有助于我们提升奋发进取的精神。但是,如果我们还能以正与邪来看“九一八”事件,或许就会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九一八”事件首先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犯下的罪行。当时不抵抗的中国军队,也是对中国人民的犯罪。因为,一个国家的军队的最高职责就是保护国土不受外敌的侵犯,对外敌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也就是属于卖国的罪行,也是需要承担历史罪责的。但从根本上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是所有罪行的源头,因此“九一八”更应该是一个开始全面邪恶的起点,这也是更需要我们永远铭记的事情。我们是为了世界和平而铭记“九一八”,铭记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邪恶。

  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与纳粹法西斯都是邪恶势力,而在8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会同盟军则是与邪恶对立的正义一方,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正义的一方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日本军国主义、纳粹法西斯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甚至在战争结束以前,日本还遭受了两颗原子弹的攻击,整个国家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严格地讲,二战中的邪恶势力对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造成的灾难并非是邪恶一方所受惩罚就能弥补的,但当时正义的一方接受了邪恶一方的投降,因为正义的一方并非是要做到完全对等的报复,而是以邪恶势力无条件的投降作为二战的胜利。中国军民经过8年抗战,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也成为正义一方中的战胜国之一。我们把“九一八”视为“国耻”,不是为了一直背着耻辱的包袱,那样的话,也难以走出“九一八”事件带来的仇恨。虽然仇恨有时也可以成为一种动力,但它有可能会扭曲自己,并有可能造成“父债子还”的仇恨延续,也有可能会给新滋生的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以借口。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邪恶造成的,并以此来辨别新的邪恶,激发国人既要在和平崛起中去富民强国,同时也要增强自己的实力去面对任何外来邪恶的挑战,为捍卫世界和平、亚洲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九一八”纪念日需要传达的信息,而不只是要将“九一八”铭记为一个“永远不能消除的耻辱”的日子。▲(作者是旅美资深管理咨询顾问、专栏作者。)

烙在中国人身上的伤疤:九一八事变当日全记录

从1931年9月18日零时到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完成了向中国军队进攻,向中国百姓动武的最后准备,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从这一天起,东北成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14年的殖民地;从这一天起,东北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

[纪念九一八]何日再闻《松花江上》?

   “九一八!九一八!……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当年一曲《松花江上》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唱,字字血、声声泪地控诉日军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反抗。

    然而时至 “九·一八”事件76周年之际,我们却猛然发觉,这些抗战歌曲已经被渐渐淡忘。据调查显示,中国小学生中很多人不了解“九·一八”事件,听过《松花江上》这首抗日歌曲的人数不到一半。

    这是一种记忆的缺失,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令人痛惜。

纪念“九一八”:中日政冷根在日本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之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父老成了亡国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这是次日晨日军在沈阳外攘门上向中国军队进攻。 新华社发   

    又是一年“九一八”。

    与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七七事变”纪念日和意味着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八一五”纪念日不同,“九一八”是国耻纪念日。75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炮击沈阳,同时进攻吉林、黑龙江各个城市。而中国军队采取了不抵抗政策,陆续撤至山海关内。翌年2月,东三省全境沦陷,千百万同胞或者四处流亡,或者成了亡国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