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每个座位都该是老人的
2006-02-23

  “面对着整车人,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叫冷漠。”身患癌症的老人朱祥林用颤抖的嘴唇回忆了心碎的一幕。十多分钟的时间内,朱祥林老人手持癌症病历苦苦哀求有人能让出一个座位,换来的均是冷漠的双眼。自从去年9月21日朱祥林老人出院后,每两周复检一次的公交旅途总是不顺利,而起因也总是不停重复着:座位难求。(2月21日《东方早报》)

  拥挤的公交车内,颤颤巍巍的老人在众人冷漠的注视下,艰难地挪动着身子,一个座位竟然成了他难以企及的一种奢求。如果冷漠会被判有罪的话,公交车上每一个正襟危坐的乘客无一例外地会成为罪人。公交车越来越成为一个展现世态炎凉的情景剧场,类似的场景已经上演了多次,而且不知道还将会继续多久。目睹这一切,人们忍不住要问,给老人让一个座位到底能有多难?是什么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如此冷酷无情?

  2005年3月,一份名为《广州青少年公民意识调查研究》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仅有41.4%的青少年经常让座,而相当一部分不愿意主动让座的人,所提出的原因是“别人不让,我也不让”。面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每一个人都把眼睛盯在别人的身上,把希望寄托于别人的自觉与自律,这样的结果是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变成了绝望。公交车上的乘客们再次一同见证了这种转变。

  每一位乘客都认为应该有人给老人让座,但是每一个人似乎又都有理由为自己没有让座去进行开脱。后排乘客看着前排乘客,前排乘客看着“老弱病残”专座,在这次并不复杂甚至谈不上任何付出的援助中,所有人都袖手旁观、互相推诿,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沦为了一名麻木的看客。

  有人将悲剧的发生归咎于专座不专,进而建议采取强制力来保证专座专用。这样的建议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更应该看到,公交车里的这一幕折射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爱心的流失,以及公共道德的滑坡,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强制专座专用是远远不够的。道理很简单,专座只有三个,如果同时出现了四名需要照顾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让一次座,对于一般乘客来说并不会损失什么,但是得到的却是公众的尊重与认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多为他人着想的话,即使公交车上没有设置数量有限的专座,每一个座位也都可以当作一种特殊的专座。尊重他人、体贴他人,不妨先从让座开始。每个人都不是一座荒岛,如果放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限蔓延的话,假如有一天遭遇到这种尴尬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究竟应该向谁去奢求一双援助的手?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