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
搜狐博客 >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方博客 > 日志 >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2007-08-06
今天又要发助学金了!
早上出门妈妈千叮咛万嘱咐:“领到助学金后,280元交给老师补交学费,剩下20元拿回来,可别弄丢了,千万小心点……”
从老师手里接过助学金,我紧紧地攥在手里,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这300块钱来得不容易,它凝聚了多少叔叔阿姨对我们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呀!”老师的话在我的耳边响起。是的,对我们家来说,这300元钱真是雪中送炭啊……
当初,父母揣着来上海淘金的梦,把我从安徽农村带到了上海。他们希望我能在繁华的上海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我十三岁了,已经在这个大都市里生活了五年,可是烙在我记忆深处的不是它的美丽繁华,而是父母打工的艰辛和外来民工子女的辛酸。
我的妈妈今年三十七岁了。这五年来她一直在做家政。刚到上海的时候,妈妈的身体很好,每天能做五户人家,每户人家要做2~3个小时,她每天奔波于这几户人家之间,晚上要到七点多钟才能回家。有时候在人家家里受了气,心情不好,回到家就对我发脾气。年少的我深知母亲的委屈,就一声不吭默默承受。妈妈拼命地干,一个月下来也只有800多元的收入。这些钱用于一家人的开销和供我读书,常常是入不敷出。
我的爸爸是电焊工,要在不同的工地上干活。常常一去就是两三个月,长年累月不在家。长期做电焊,爸爸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特别是眼睛,看东西模糊不清。我九岁那年,妈妈带我去工地看望爸爸。这么热的三伏天,爸爸穿着一身厚厚的电焊服,戴着眼镜,汗水浸湿了衣服,一粒粒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下来……当我们认出他时,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从三年级第二学期起,“希望工程”给我们学校发放了金龙鱼助学金,一直到六年级,我每个学期都得到了资助。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放的那天,当我们排着队从班主任手里接过助学金的那一刻,每个人都热泪盈眶。300元虽然不多,可是对我们这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民工子女来说,却犹如一束爱的光芒,让我们在这座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中,不再感到寂寞和孤独。
想到这里,我那原本郁闷的心又快活起来了!
上海市浦东新区昌林学校六(2)班 陈静
指导老师 徐梦莹
爱的心语:城市不是只有钢筋水泥般的冷漠,它随处都有一束束爱的光亡。爱能带给贫困的孩子更多希望的信心。让希望工程营造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