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眼中上海的心酸生活
2007-08-07

生活在上海

搜狐博客 >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方博客 > 日志 >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2007-08-06 

今天又要发助学金了!

早上出门妈妈千叮咛万嘱咐:“领到助学金后,280元交给老师补交学费,剩下20元拿回来,可别弄丢了,千万小心点……”

从老师手里接过助学金,我紧紧地攥在手里,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这300块钱来得不容易,它凝聚了多少叔叔阿姨对我们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呀!”老师的话在我的耳边响起。是的,对我们家来说,这300元钱真是雪中送炭啊……

当初,父母揣着来上海淘金的梦,把我从安徽农村带到了上海。他们希望我能在繁华的上海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我十三岁了,已经在这个大都市里生活了五年,可是烙在我记忆深处的不是它的美丽繁华,而是父母打工的艰辛和外来民工子女的辛酸。

我的妈妈今年三十七岁了。这五年来她一直在做家政。刚到上海的时候,妈妈的身体很好,每天能做五户人家,每户人家要做2~3个小时,她每天奔波于这几户人家之间,晚上要到七点多钟才能回家。有时候在人家家里受了气,心情不好,回到家就对我发脾气。年少的我深知母亲的委屈,就一声不吭默默承受。妈妈拼命地干,一个月下来也只有800多元的收入。这些钱用于一家人的开销和供我读书,常常是入不敷出。

我的爸爸是电焊工,要在不同的工地上干活。常常一去就是两三个月,长年累月不在家。长期做电焊,爸爸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特别是眼睛,看东西模糊不清。我九岁那年,妈妈带我去工地看望爸爸。这么热的三伏天,爸爸穿着一身厚厚的电焊服,戴着眼镜,汗水浸湿了衣服,一粒粒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下来……当我们认出他时,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从三年级第二学期起,“希望工程”给我们学校发放了金龙鱼助学金,一直到六年级,我每个学期都得到了资助。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放的那天,当我们排着队从班主任手里接过助学金的那一刻,每个人都热泪盈眶。300元虽然不多,可是对我们这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民工子女来说,却犹如一束爱的光芒,让我们在这座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中,不再感到寂寞和孤独。

想到这里,我那原本郁闷的心又快活起来了!

上海市浦东新区昌林学校六(2)班  陈静

指导老师  徐梦莹   

    爱的心语:城市不是只有钢筋水泥般的冷漠,它随处都有一束束爱的光亡。爱能带给贫困的孩子更多希望的信心。让希望工程营造更多的“希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