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广安市一位武警在转移被洪水围困的老大娘。 |
灾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全力以赴抓防汛抗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生活,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一些地方洪水刚退,广大党员干部立即组织疫情防控,启动灾后重建家园工作。
“让我们一起重建家园”
蒋巨峰在广安巴中达州考察灾情
昨(8)日,蒋巨峰一行来到通江县灾区考察灾情。 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我最想的就是再有一个家。”4天前的凌晨,通江县杨柏乡的于建蓉从睡梦中惊醒,发现洪水席卷家中一切奔泻而去,除了孩子,她来不及夺回哪怕一块瓦片。昨(8)日,在向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一行说起这一幕时,她红了眼圈。
8日,通江县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住进了临时帐篷。 |
“党委、政府惦记着你们,让我们一起重建家园。”蒋巨峰紧握于建蓉的手,久久不放。
7日和8日,蒋巨峰率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遭受特大洪灾的广安、巴中、达州考察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乘橡皮艇来到已成泽国的广安老城区,步行穿过山体开裂的巴中滑坡区,驱车驶上塌方公路……蒋巨峰一行把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带到了一个个重灾区。
杨柏乡灾民苏才州说,虽然政府发放了救灾物资,但大家从洪水中逃出来没带一分钱。蒋巨峰立即嘱咐当地党委、政府,马上给灾民们发放零花钱应急。
渠县报恩乡的洪水已暂退,只有树尖的泥痕和挂在电线上的水草标示了曾经惊人的水位。送水车有序穿梭,村民们忙着拾掇屋里田间,被洪水冲走6000头猪的繁育场也开始重起炉灶。
8日,营山县骆市镇受灾群众在安置点领取救灾生活物资。 |
看到灾区生产生活秩序井然,蒋巨峰十分欣慰。他一一询问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叮嘱当地干部:要保障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把他们的难题挂在心上,先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
这次洪灾,灾情比过去重,但到目前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却低于以往。
5天里,巴中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相当于许多地方半年降雨量;达州的水位比2004年特大洪灾时还要高两米。
受暴雨冲刷,通江县春在乡出现了一个长1000米、宽300米的特大滑坡区。由于预报及时、预案得当,大滑坡前一天,673位村民全部转移。
无独有偶,由于乡干部保持警惕彻夜守望水位,杨柏乡的群众也在洪峰到来前得到有效疏散。
蒋巨峰称赞灾区党委、政府工作主动、有预见性,应急预案切实可行、启动及时。他看望并勉励水文站工作人员要及时预警、沟通信息,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研究抗灾减灾对策不过夜,连续两个深夜,考察组驻地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蒋巨峰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四川的灾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抗洪救灾工作。尽管三市灾情严重,但由于预案科学、处置有方、调度得当、措施得力,基础工作和基层工作扎实,抗灾减灾工作卓有成效。要总结经验,宣传典型,不断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南充市医务工作者赶赴受灾乡镇设立医疗点,确保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 |
蒋巨峰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梳理,抓好灾后重建工作。首先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组织生产自救,排查水毁工程,防治地质灾害。要千方百计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我们责无旁贷。”蒋巨峰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抗洪救灾工作中,结合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摸清灾区特别是受灾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把救灾措施做细做实,工作落实到单位和个人。要做好受灾群众思想工作,调动他们生产自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灾后重建要尊重科学,注重整体协调,富有前瞻性,有利于发展。
坚定信心 全力以赴 打胜抗洪救灾总体战
李崇禧在广安达州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时强调
7日和8日,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青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委托,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率省农办、省水利厅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广安、达州,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7月2日以来,广安全市普降暴雨,局部达特大暴雨,同时,由于渠江上游地区普降暴雨,导致渠江水位猛涨,形成洪水。7月7日上午10时30分,洪峰抵达广安城区,超警戒水位6.97米。全市5个区、市、县有175个乡镇、2167个村、19860个社、30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李崇禧乘上冲锋舟,实地察看了广安老城区受灾情况。深入岳池县罗渡、广安区大龙等乡镇查看灾情,到灾民临时安置点看望受灾群众,转达青林书记、巨峰省长的亲切慰问。李崇禧强调,要认真贯彻省上关于防汛工作的方针和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科学决策,密切配合,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全力做好抗洪救灾工作。要备足相关防疫物资,洪水一消退,立即开展消毒防疫,确保洪灾过后无疫情发生。要积极抓好生产自救,洪水过后立即补种抢种,尽力弥补洪灾损失。
达州7月2日以来普降暴雨、大暴雨。降雨范围广、强度大,强降雨集中。7月6日20时,州河达州城区段洪水水位高达279.42米,超过2004年“9.3”洪水水位2.5米,为设站以来最高水位。截至7月7日20时,全市7个县(市、区)、156个乡镇、204.6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6亿元。
李崇禧在听取达州市委、市政府灾情汇报后,踏着泥泞,来到受灾最严重的达县青宁乡,实地查看灾情,并前往临时安置点,仔细询问灾民的生活疾苦。李崇禧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落实青林书记、巨峰省长关于抗洪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坚定信心,全力以赴,把抓防汛抗洪、抓救灾安置与抓生产自救、抓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尽最大努力减少暴雨洪灾损失。要鼓舞群众信心,搞好灾后重建工作。要进一步监测隐患,避免灾害的再次发生。
当天,副省长郭永祥同时听取了汇报,并赴渠县检查指导抗灾工作。他对下一步的抗灾工作提出要求,一要继续做好抗大灾的准备,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和高度警惕。二要坚持“两手抓”,既抓防汛又抓抗旱,科学决策,做好抗灾工作。
国家民政部、防总工作组实地察看灾情
7月6日至8日,国家民政部特派专员宋继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总工李坤刚分别率领工作小组,到达巴中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在7月2日至8日的洪灾中,平昌县灾情严重。国家民政部、防总工作小组深入洪灾重灾区,实地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了解抗灾自救情况。他们对巴中市及时传达预警预报、全面组织灾民转移,并认真搞好灾后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给予充分肯定。
宋继华指出,巴中市要把灾民的生活安排放在首位,进一步核实灾情,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开展重建工作,专款专用。李坤刚强调,巴中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克服麻痹思想,要有连续作战的准备,对重点城镇、重点地段、重点部位和病险塘库加强监测,落实防汛责任和抢险措施,及时将雨情、水情、险情按预案渠道传递出去。
不在抗洪一线 通江县瓦室镇党委书记被免职
昨(8)日,记者从通江县有关部门获悉,该县瓦室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赵金江因抗洪期间不在岗位,7日上午被通江县委免去其镇党委书记职务,并被县委提名依法免去其镇人大主席团主席职务。据悉,7月2日至6日,通江县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身为通江县瓦室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赵金江却不在岗,其行为在当地造成了恶劣影响。
降雨区向盆地东南扩展
省气象局昨(8)日17时发布《重大天气信息专报》:7月2日开始的盆地东北部巴中、南充、达州、广安和遂宁市的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将于今(9)日白天结束,直到12日,上述地区以多云天气为主,有利于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由于主要降雨区向东南方向扩展,未来三天四川南部多阵性降雨。
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8日晚上我省主要降雨区将向东南方向扩展,巴中、南充、达州、广安、遂宁、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十市和眉山、乐山两市东部的部分地
方的降雨量可达大雨到暴雨,我省其余州市有雷阵雨。
从9日白天到12日,我省南部的自贡、泸州、宜宾、凉山、攀枝花五市(州)和乐山、雅安、甘孜三市(州)南部多阵性降水,普遍可达中到大雨,局部地方有暴雨。
波涛中,警徽闪闪铸忠诚
疏散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抢救国家财产物资———
7月2日至7日,广安市遭受特大洪水侵袭。广安区、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等地域洪水泛滥成灾。
灾情发生后。武警四川省总队广安市支队紧急出动500多名抗洪抢险突击队员和20多艘冲锋舟、30多台车辆,兵分多路赴灾情最重地域,疏散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抢救国家和群众的财产物资,用忠诚谱写了一曲爱民赞歌。
万吨粮食保卫战
7月6日16时许,紧邻渠江的省级粮食储备库连连告急。支队教导大队大队长马宏元率领35名官兵赶赴救援。当官兵们到达现场时,水位离粮库最低处仅有100多公分,洪水还在快速上涨。如不及时采取措施,1.2万吨粮食将被洪水浸蚀。一场与洪水争夺粮食的保卫战打响。
参战官兵分成多个战斗小组,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有的搬运转移粮食,有的装填沙袋封堵粮仓门窗,有的用泥巴糊住仓门。下午18时,洪水离粮库的最低处只有50公分,情况万分紧急,支队再次派出60多名突击队员前往增援。100多名官兵经过8个小时的英勇奋战,共转移粮食15吨,装填沙袋300多吨,封堵仓门46扇。7日凌晨,当洪峰到来时,万吨粮食安然无恙。
刘大爷“乖乖”撤出
洪水来后,广安老城区兴平街的刘家贵老人死活不肯离开自己的家。7月6日凌晨2时45分,已经在水中浸泡了7个多小时的支队长李林麒刚上岸,获知这个消息,又坐上冲锋舟驶向刘大爷家。
刘大爷的这栋旧房子在洪水中已经浸泡了十几个小时,随时都可能垮塌。官兵找来梯子搭在刘大爷3楼窗户与冲锋舟之间,李林麒爬上梯子进入刘大爷家。
“刘大爷,你这里现在很不安全,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李林麒劝他尽快离开。刘大爷却说:“我这把老骨头,怕啥,要死也死在这老屋里。”
“刘大爷,家没了,党和政府会帮你重新建,人要没了,还要这些东西有啥用?”
“我是广安武警支队的支队长,只要你撤出来,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一定尽力帮你解决。”
一句句恳切的话语,打动了这位固执的老人。刘大爷在官兵们的护卫下“乖乖”地撤到冲锋舟上。李林麒把刘大爷送到城南一家旅馆安顿下来,并塞给他300元钱。这时,刘大爷老泪纵横。
危急关头方显人间真情
———平昌抗洪中几则感人的故事
7月2日至6日,位于通河、巴河交汇的平昌,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该县2000名普通党员干部和自发参加救灾的普通群众,用生命与洪水抗争……
15吨水泥
6日零点15分。正在值守汛情的白衣镇船管站站长冯紫文望着滔滔河水发急:这怎么得了啊,半个小时就涨了1米多……他刚掏出手机给镇党委书记白能国汇报汛情,白能国已带着30多名干部和应急分队队员跑步来到值班处。
“快,县防汛办通知,洪峰再过4个小时就要抵达,水位将升高5米,你带几个人去转移物资!”
冯紫文欲言又止。白能国转过身来:还不行动,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大家跟我来!”冯紫文一挥手,带着几个人冲进暴雨中。
镇安办主任巨成边跑边喘着粗气说:“老冯,你家在修房子,水再涨2米,就淹到你家房子了,有没有物资要转移?我们安排人手。”
冯紫文一挥手,“用不着,先抢群众的,你带几个人去抢运下面超市和副市品门市……”说完就带人向前冲去。他边跑边拨通家属的电话:“易家琼,快,快带着孩子到新街去,洪水马上就淹过来了!”
“什么?你快回来呀,门市头还有15吨水泥呀!”
“不搬了!”冯紫文咬咬牙关掉了手机。
4点15分,洪峰抵达。转移完物资、一身泥水一身疲惫的冯紫文到了新街上。一眼就看见了抱着孩子的易家琼,老远她就哭喊:“不要这个家了哟!15吨水泥和两部电机全部被洪水冲走了,拿什么修房子哦……”
冯紫文走过去,一手接过孩子,一手拍着妻子的肩膀:“不就15吨水泥嘛!冲了再想办法!”
两个王健
3日上午9时,云台镇老街一片汪洋……
“洪江,快,我们来帮你搬家具,老人小孩快向安置点转移!”35岁的平昌县云台法庭庭长王健跳下车,冲进被困居民家中……
不到一个小时,洪江家的财物安全转移,王健一挥手,快,我们去刘知成家!
在相隔不到50米的另一户移民杨勇家,云台农机站站长、另一个王健正奋力扛起一台衣柜:“兄弟们,搭把手!”
几个小时过去了,杨勇家全部财产转移至安全地点。而此时,王健已被淋得像个落汤鸡……
不知不觉中到了中午1点,副食品店里,两个王健都来买方便面。
老板道:“两个王健哦,感谢你们帮助我们抗洪!”
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兄弟,我们把自己负责的防洪对象户安置好!不要让他们遭受损失!”
下午3时,两个王健负责的7户防洪对象户得到安全转移。
义务运输员
“老聂,快!把你的车开来帮我拉一下货,洪水进我店铺了!”
“好咧,车马上就到!”
3日上午9点,洪水进入驷马镇老街。在老街开副食品批发门市的王吉富,给个体运输户聂贤斌打了电话,不多会儿,聂贤斌就将车开到了他的门前,往返三次,将价值10万元的副食品全部运到安全地段。
“老聂,这是你的的运输费。”王吉富递过100元钱。
“算了,非常时期,免费。”
“那不行,你的车要用油的。”
“唉,乡里乡亲的,一点油算什么啊?”说着,聂贤斌开车去帮另一家运输抢险物资。
这位39岁的个体运输户,7月3日上午,用自己的车抢运9车物资,分文没收。
洪水夜袭1400多头生猪……
“感谢各位党员干部,要不是他们帮我在洪水中抢救猪儿,我的损失可就大了。”5日下午,广安市广安区观阁镇创益猪场业主金光玲,拉着前来了解抗灾自救情况的镇领导的手,眼含泪水。
7月3日,持续了近两天的暴雨下个不停。当晚23时过,观阁镇值班室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我是创益猪场业主金光玲,卫星桥河水涨上来了,我的1400多头生猪危险得很……”值班室工作人员立即向镇领导汇报。一支由镇、村党员干部共40余人组成的抢险突击队,迅速向猪场赶去。
洪水肆虐,通往猪场的公路桥被淹没,抢险队员相互搀扶着涉水而过。竹园村党支部书记陈正光接到抢险命令时,家中已有洪水漫进,他立即来到猪场投入战斗。
抢险现场,大家奋不顾身地抢猪抢粮。由于停电,给抢险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猪场的一台小功率发电机满足不了整个猪场的照明,人们只好借助微弱的亮光将猪拉到岸上,再抬到车厢里。
河水越涨越高,一些猪被河水冲走了,部分队员就沿着河岸向下游跑去拦截,身上、手上、脚上被玉米和稻谷划出一道道口子,却没有一个人“闪火”。几个小时过去,黎明时分,1000余头生猪被安全地转移到镇粮站大院内。
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