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装水——随时可能引爆的恐怖隐患
2007-07-13


搜狐博客 > 刘明胜(京华时报副总编) > 日志 2007-07-13


也许你可能觉得有点耸人听闻。本周,京华时报关于桶装水的调查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然而这个系列报道刊出后,政府相关部门的冷漠和不作为,让我们不寒而栗。报道中提到北京市场上有假水上亿桶,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销售桶装水的员工没了职业道德,把2号水变成别的被污染的水或是有害有毒的水,将会有多少市民深受其害!无异于一场惨绝人寰的恐怖袭击。
这篇报道是我们的记者数次冒着极大的风险,深入现场,调查取证,通过扎实的采访换来的。在报社第二天的编前会上,大家都给与了高度评价:该组稿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本报最难得的一篇调查性报道,是广大市民拍手称快的好稿件,也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舆论监督稿件。

这篇报道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桶装水市场的混乱,也让我们感受到,将近2万家水站由于没有相应的监管,致使公众的饮水安全形同虚设。完全依赖水站员工的“职业道德”,这是一道多么脆弱的防线呀!

按照我们的策划,第二天应该报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彻底清理整顿北京的假水市场的新闻,可是我们等来的除了报道的那家水站被取缔之外,再没看到别的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相反,我们等来了国家质检总局一位领导对我们报道的指责,而且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指责。他混淆概念的“自说自话”次日被多家媒体曝光(相关报道见北京青年报和新京报)。无独有偶,就在调查报道见报的第三天,北京的一家冷饮食品协会跳出来召开新闻发布会,继续针对本报的调查数据发难,认为我们的“调查数据不准确”。

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调查公司,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调查手段,所以,我们的调查数据有可能不准确。但是,这能掩盖假冒桶装水的真实存在吗?别说是2万家,就是有2千家,2百家甚至2家问题水站存在隐患,后果都不堪设想。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假冒桶装水的问题被揭露出来以后,相关部门为什么迟迟不见动静?为什么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开脱责任而不是积极行动,为什么不立刻开展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堵住漏洞?也许这些人第一时间更多想到的是保住乌纱帽,维护自己的政绩,但是如果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那就罪不可赦了。

本报的报道可能只揭开了桶装水问题的冰山一角。就在本报报道的第四天,我们记者接到报料,望京地区依然有水站销售假冒名牌的桶装水。(参见7月13日京华时报)

在此,我想提醒政府相关部门,再不能漠视这个城市管理的漏洞了,决不能拿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当儿戏!

 

附录:几条言论

质检总局先别忙“辟谣”

国家质检总局提醒一些媒体不要把个别水站的个别行为,当作一个行业的整体问题。问题是,媒体报道的和邬司长所说的,根本就不是一码子事儿———媒体说的是消费者喝的桶装水,邬司长说的是生产企业出厂的饮用水。众所周知,饮用水从出厂直到消费者饮用,要经过水站这个环节,要经过层层批发零售,这个中间环节最容易出问题。

    我们更关心我们平常买的、喝的桶装水的合格率是多少。可我们的质检部门,却习惯于到生产企业去抽检饮用水,而不是到市场上,更不是到消费者家中去抽检桶装水是否合格,这与其说是监管重心错位,不如说是一种懒政;而由于质检部门的懒政致使无数消费者长期被蒙在鼓里,饮用对身体有害的“假水”,这是不是一种失职?邬司长义正词严的辟谣和指责,至少在我看来,这记耳光没有抽到媒体身上,相反,是在无意之中抽了质检部门一记耳光。

据邬司长介绍,质检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的桶装水进行调查,在适当的时候向新闻媒体公布调查结果。亡羊补牢,或许不算太晚,等调查之后再辟谣,或许更有说服力。其实无论市场上“假水”的比例是多少,此事对质检部门的启示也许在于:如何弥补监管漏洞,如何转移监管重心,抽检饮用水也好,抽检其他产品也罢,不要只盯着正规生产企业而忽视了非法生产企业,不要只盯着出厂产品的质量而忽视了市场产品的质量。否则,假冒伪劣必将继续横行市场,再“负责任”的质检数据都无法取信于民。

摘编自《潇湘晨报》7月11日  文/易家言

 

到底哪个数字更靠谱

业内人士曝料,目前北京桶装水市场假水至少占一半。对这一“爆炸”性的数字,还没见老百姓如何反应,国家质检总局先坐不住了,他们用新闻发布会的方式为这一说法“辟谣”:“北京市饮用水总体的抽样合格率是96.9%。这是我们负责任的抽查数据。”

业内人士自己说问题水已经占到了50%,很严重;而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则说,不合格的充其量只有3.1%,没那么厉害。面对这样两个口径严重不统一的数字,作为普通消费者到底该相信谁呢?真真假假的桶装水已经让消费者大伤脑筋了,现在又摊上这样两个数字,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强烈想知道,到底是谁在说谎。

其实,这事中谁也没有说谎,问题只是出在了支持数字的范围上。业内人士说的50%的问题率的范围是北京整个桶装水市场,而国家质检总局说的是“对北京市141家饮用水生产企业的162种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只是一个针对正规生产企业抽查的数字。一个说的是整个市场,一个说的是正规生产企业,驴唇不对马嘴,自然数据不会统一。但让人奇怪的是,作为国家质检总局,为什么要拿这么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数字来“回应”业界的说法呢?

如果只盯着那些正规的生产企业,情况自然不会差到哪儿去。可问题是,送到老百姓家中的水,除了正规企业生产的水外,还有一些不那么正规企业生产的水。可能,这些在质检总局的眼里只是“个别”现象,但是,无视这些“个别”的存在,浮在上边,自然是“形势一片大好”。

长期以来,出于维护自己工作成绩角度考虑,一些所谓的“官方数字”报喜的比报忧的多一些。但是,对一个市场产品质量最了解的莫过于业内人士和消费者,要管好市场,在做官方数字之前最好参考一下“民间数字”,这样得出的数字才更客观、更可信。

摘编自《兰州晚报》7月11日  文/马国权

 

希望质检部门重视业内解密

一个96.9%,一个50%,北京桶装水市场到底是怎么样的状况,实在让人看不明白。不过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数字其实不存在冲突。“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今年5月10日对北京市141家饮用水生产企业的162种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这说明,质检部门调查的只是正规的品牌和合法的市场销售,这样的状况下,96.9%也许可以经受检验。

问题在于,媒体和业内人士披露的却是,在合法市场之下,还隐藏着一个非法市场。假水销售处于非常隐蔽的状态,货物四处藏匿,这样的市场几乎是完全脱离监管的,那么,这个市场有多大?50%的数字夸张吗?人们寄希望于即将展开的调查。

在这里,建议质检部门注意业内人士向媒体提供的这样一个数据,不妨看作是一个调查的线索:北京桶装水行业,有200多个品牌,真水的年销售量在1亿桶,然而近20000家水站销售的品牌桶装水最少要超过2亿桶———销售量比生产量整整多了1亿桶,这样庞大的差额从哪里来?而且,这样的估算结果,还不是某饮用水企业的“一家之言”,几家品牌桶装水生产厂家都证实了这种估算结果的真实性。但愿,桶装水造假是“个别水站的行为”,而不是行业存在的潜规则。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食品生产销售行业的内部人士“揭秘”,往往并不是危言耸听。要想确保食品安全,我们反对任何的轻率和武断,抛弃乐观思维,宁愿把情况设想为最坏,因为许多时候,某一个案可能就是冰山的一角。桶装水造假事件发生后,监管部门应本着对公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市场进行有力的全面排查,给公众一个可以信服的答案。因此,类似桶装水造假这样的业内人士“揭秘”,希望质检部门不要漠然待之。

摘编自《新京报》7月11日 文/韩涵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