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少年的天堂
2007-07-13

image
图片说明:彬彬坐着火车去流浪

image
图片说明:彬彬写的书稿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14岁少年彬彬的遭遇。前不久,他的母亲找到我们《真情实录》栏目,说要把房子卖了然后带着儿子彬彬一起自杀。我们听了非常震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们真的要轻生吗?
  
  (一)
  
  今年6月5号,一对母子急匆匆赶到我们电视台,对《真情实录》栏目记者说他们想卖房子,把钱捐给我们曾经报道过的真情人物丛飞。当记者询问,卖了房子他们母子住哪儿时,这位母亲竟坚定地表示,要带着孩子走上绝路,但临走前,她有一个遗愿。
  
  彬彬(化名)母亲:“遗言上面会说出书的事情。”
  
  记者:“遗言?”
  
  彬彬母亲:“是,我把房子捐了,就准备(自杀)。我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的书出版了,我倾家荡产把房子卖了也要想办法把这本书出版了。”
  
  这位母亲随即从包里拿出一叠将近500页厚的文稿,她说这是儿子花了半年时间写的。
  
  记者:“你今年几岁?”
  
  彬彬:“14岁。”
  
  彬彬母亲:“他写了这本书,说要出版这本书,我要完成他的心愿,而且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我看了以后,也感触很深。”
  
  记者:“到底是什么事情啊?”
  
  彬彬母亲:“到底什么事情,我想你们看了就知道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对母子如此绝望?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抛弃轻生的念头?我们试图从这本14岁孩子歪歪扭扭写下的"书"中寻找答案。
  
  字幕:“每天晚上我钻进被窝,就被恐怖笼罩着…我有时真想拿把尖刀或榔头藏在书包里,…统统打死杀光!然后再自杀!…我实在太太太太太不想到地狱般的学校去读书…”
  
  彬彬把书取名《地狱·人间·天堂》,这些语言出自一个14岁少年的笔下,这让我们非常不安。到底有什么样的梦魇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仇恨?
  
  
  2004年5月9号,彬彬放学贪玩到天黑,因为怕回家挨母亲打,所以一直在外游荡。一天一夜没吃东西的彬彬决定在学校的教室里将就一夜。
  
  彬彬:“我肚子饿得很疼,我想如果找东西吃就是偷如果饿着我就不是偷。”
  
  饿得实在难受了,彬彬冒险从三楼爬到一楼,翻窗进了小卖部,拿了一包吃的,立刻逃离了学校。第二天晚上,他再次如法炮制。
  
  记者:“那时候就一直没有想过要回家?”
  
  彬彬:“越往后就越不敢回家,在外面呆的时间越长,就越不敢回家。”记者:“不怕你妈妈找你吗?”
  
  彬彬:“怕,但是我想,她不可能半夜找到学校的教室里……”
  
  到这时候,彬彬已经三天三夜没回过家。这天是星期一,当彬彬准备再一次潜入小卖部的时候却发现,不仅门窗紧锁,连货架上的东西也全部被撤空。显然,学校已经发现失窃。但是,饿了一夜的彬彬已经顾不了许多,大胆地潜入老师的办公室,想找一些零食,可是他却发现了一部手机,一个游戏机,还有用学校信封装着的一叠钱。
  
  彬彬:”我当时又是一阵很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我还是就把钱拿了,后来我又拿了手机,因为手机可以知道时间,游戏机可以玩,我就把手机游戏机拿了,然后我拿着钱,用最快的速度爬出去,飞奔到马路上了。”
  
  彬彬觉得心惊肉跳,他叫了出租车满城乱逛,最终躲在莘庄地铁站旁通宵营业的超市里。超市营业员觉得可疑就报了警。在警署,公安人员核定,彬彬偷窃现金1000多元,加上手机、游戏机,一共价值4500元。
  
  彬彬:“我当时认为只有几百块钱,因为信封里有一毛的,一块的五毛的,两块的,零零碎碎,一百的也有,五十的也有,就认为有几百块钱,绝对没有想到有一千。”
  
  记者:“想过把钱放回去吗?”
  
  彬彬:“口袋里的钱毕竟见不得人,我当时也想把钱扔掉。不要,但是我手没有动,但是考虑以后还有吃穿,我手没有动。”
  
  让彬彬最担心的事发生了,严厉的母亲和学校老师来到了警署。而后来发生的事则让彬彬陷入了梦魇。
  
  就在那一年的9月1号,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时才12岁的彬彬没有去学校,而是孤身一人坐上了前往石家庄的火车,他给母亲留下一封诀别信。
  
  字幕:“妈妈我爱你,我实在舍不得离开你,但没办法。……妈妈你放心,我在外面乞讨、做童工也不会偷东西的。……原谅我吧!我和你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了。”
  
  彬彬从警署里出来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0多岁的少年开始了两年的流浪?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我们和彬彬再次踏上了那趟前往石家庄的列车。
  
  彬彬:“就是想换一所学校,没有人知道我这个经历的学校。”
  
  记者:“你现在又坐上列车去(石家庄)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彬彬:“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有高兴也有一点很不愉快的回忆。”
  
  彬彬的父母10年前就离婚了,母亲一直把彬彬看作唯一的希望。那天晚上事发后走出警署,母亲没有和彬彬说一句话。
  
  彬彬:“不想和他多说,几天就不睬他。他已经离家出走好几次了,我也打过他一次。而且打得很厉害。”
  
  彬彬回到学校后写了一份检讨,其中除了这一次的偷窃经历外,检讨书上还补充写了另外一些事情,包括此前小卖部失窃的10元,以及骗其他同学东西等。按照彬彬的说法,这些补充的事情自己没做过,是学校负责青保的老师要求彬彬写的。
  
  彬彬:“(她)说一定要把10块钱的事情写在检讨里,不写就把你送进工读学校,就全校通告,谁都不想这件事,让全校知道,我为了不全校通告,也不想进工读学校,我把10块钱的事,就勉强把这个事情写进检讨,说我偷了钱,把钱扔到下水道里。”
  
  记者:“这个10块钱你偷过吗?”
  
  彬彬:“没有偷过。”
  
  记者:“肯定没有?”
  
  彬彬:“肯定没有。”
  
  (二)
  
  主持人导语:10块钱彬彬到底偷没偷,学校老师当时究竟怎么要求彬彬写的这份检讨,我们都无从查证。而我们关心的是,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十多岁的彬彬踏上了流浪之路?
  
  在彬彬的心中,他两年的流浪生活是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可以忘记那段在学校里不光彩的经历,尤其是写完检讨后发生的一切。
  
  彬彬:“校长就在广播里说我,偷学校的财务,手机,游戏机,记大过处分一次。当时我就呆在那里,目光直直地盯着领操台看,周围同学都很惊奇地,鄙夷的惊奇,很轻蔑,很鄙视的眼光看着我,我回过神来就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彬彬觉得,站在操场上接受通告的那一天是他最黑暗的时刻。
  
  彬彬:“后来班级里同学,那些坏的男同学,一天到晚不停骂我,都是不堪入耳的话。什么小偷,小流氓,小白痴。”
  
  记者:“以前有过吗?”
  
  彬彬:“以前从来没有过,有的时候我想杀了他们。”
  
  彬彬没有把学校通告的事告诉妈妈,他知道那件事发生后,一切都变了。
  
  彬彬:“(妈妈)原来很亲切的。后来就像……像陌生人一样的。到后来她除了做饭,除了讲一些一定要讲的话,什么话都没和我讲。”
  
  彬彬妈妈:“我一生都为了他,我为他放弃了很多,我管教太严,有的时候也很粗鲁,我很粗暴地打他。”
  
  彬彬觉得自己像一只过街老鼠,连躲的地方都没有。突然有一天,彬彬看到电视里说有一个“河北省石家庄青少年保护中心”,这一下子击中了这颗想要逃离的心。彬彬给妈妈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告诉她,儿子不再回来了。
  
  记者:“为什么一定要去(少保中心)?”
  
  彬彬:“有像家一样的感觉,那里绝大多数老师都对我很不错,很多同学跟我在一起很快乐,像兄弟一样。很美好,在那里,我认为就是像天堂一样。”
  
  经过20个小时的火车,我们终于抵达了石家庄。
  
  听说彬彬来了,石家庄少保中心的周云彩老师从很远的地方赶回了学校。这其实是一所专门接收流浪未成年人具有救助性质的学校,老师们对上海来的彬彬有着特殊的印象。
  
  周云彩:“刚来的时候我们觉得这小孩挺怪。因为他从上海来的。我们这里大城市来的,就是上海、北京来的人特别少,突然来一个上海来的小孩,还是自己慕名而来啊我们觉得这孩子挺有意思。”
  
  张斌是彬彬在少保中心里最好的朋友,同吃同住,一起上课。
  
  在这所远离上海的学校,彬彬似乎忘却了过去的一切。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
  
  字幕:“(第57页)重新做人不能再叫原名了,我觉得自己弄到这步田地真是楚楚可怜;救助站又是我受恩的地方,将来我要报答他们,所以我叫“周楚恩”……”
  
  周云彩:“这孩子心底很善良,而且他很,很懂事。就是顽皮一点。就是我的感觉说顽皮一点。好动。好贪玩。就是说贪玩,就有这么个感觉。没有觉得他特别坏,没有。我们这少保中心老师都非常喜欢他。”
  
  在周老师看来,彬彬非常懂事,回到上海,还经常写信给周老师,甚至提到一些她早已忘记的事情。
  
  记者:“又要哭了是吧?”
  
  周云彩:“是啊。特别感动。”
  
  记者:“提到他就觉得是个懂事的孩子?”
  
  周云彩:“对,很懂事。特别特别懂事。”
  
  记者:“为什么你会把这里当成天堂?”
  
  彬彬:“这里象天堂一样。”
  
  在彬彬离家出走的两个月时间里,他的妈妈走遍了上海的所有角落,她根本想不到,彬彬远离上海,开始了流浪。而在他乡的彬彬似乎也隐约感到唯一的亲人在呼唤。
  
  (三)
  彬彬的母亲为了找他走遍了上海,突然有一天,她想起自己曾和儿子谈过电视上的石家庄青少年保护中心,于是彬彬的母亲立即起程赶赴河北。
  
  2003年11月,在彬彬离家出走两个月后,母子俩在石家庄终于相见了。
  
  彬彬妈妈:“当时他惊讶是惊讶,但是他很冷淡,当时周云彩老师很奇怪,为什么孩子见到妈妈不亲热,但是他写信给我,是怕我把他带回来。”
  
  母亲也心软了,陪着彬彬在石家庄少保中心又呆了一年多,但这里毕竟不是自己的家。最终,彬彬还是跟母亲依依不舍离开了石家庄,告别了他心目中快乐的"天堂"。
  
  彬彬又回到了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的世界。除了一日三餐,彬彬余下的时间就是看读初中预备班时留下的教科书,还有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写作。彬彬妈病退在家,专职照顾儿子。但母子俩很少交流,有时家里安静地可怕。彬彬已经两年没回自己的学校了,眼看着又要开学了,可是彬彬似乎已经被遗忘了。
  
  记者:“那今年开学的话如果他读书应该读几年级?”
  
  彬彬的母亲:“应该高中了。我希望他能够去读书。他现在怕读,不敢去读书。”
  
  记者:“学校试图找过一次?”
  
  彬彬的母亲:“没找。想让他去,他不肯去。不肯去以后我就没有去找过学校。”
  
  昨天9月1号,新学期又开学了。但学生们中间没有彬彬的身影。我们来到彬彬就读的这所学校,找到了那位青保老师。
  
  记者:“当时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孩子自己对这件事情一个心理上面的反应?”
  
  青保老师:“这一般他在要写一点处分的时候要事先已经要预告他,说你这个犯错误很严重,不是一次了。几次了。老师给过你机会,给你教育。他无非就是为了这个处分,因为他平时,说实在这个孩子点点滴滴的缺点也比较多。”
  
  记者:“那您觉得就是说孩子现在有两年没有上学的话作为学校来说有没有责任在里面?”
  
  青保老师:“我认为这个学生走了以后,跟他家长联系以后还是这样我们应该讲已经是尽到责任了。跟派出所也联系,跟居委会也联系,还要上门家访。我们觉得应该到位了。”
  
  记者:“那么今天是9月1号了。那么在今天这次开学之前,我们学校有没有再去做相关的工作?”
  
  青保老师:“今天1号我还没去。一会儿听说他在外面上学了、转学了;一会儿说他到庙里去了,这个都听到的。那你有个归宿,孩子有地方念书,那我们也觉得可以了。我个人认为,如果他想来上学的话,我们不可能把他推出去。当然至于他的学历九年制完成了,虽然他人没有来,但是学历是完成的。”
  
  9月1号对彬彬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天他和妈妈一起吹灭了他14岁的生日蜡烛。
  
  “先唱歌还是先许愿呢?先唱歌吧”。
  
  彬彬:“许个愿吧。有蜡烛就许个愿望。”
  
  记者:“还想继续上学吗?”
  
  彬彬:“想。”
  
  记者:“有什么志向吗?”
  
  彬彬:“志向?长大了当CEO。”
  
  这本厚厚的笔记就是彬彬花了5个月写的,大约有15万字,看得出来这是一个14岁少年以流浪的代价换来的心路历程。它究竟会给成人世界怎样的启示?
  
  今年9月1号起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让适龄儿童少年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强制性义务,彬彬的流浪让我们反思,家庭和学校应该如何对待有瑕疵的孩子?谁来监督义务教育的落实?我们非常期待刚刚吹灭生日蜡烛的彬彬能重回学校,找到心中的天堂。

来源:真情实录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