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泽、妻子吴枚恦和儿子Ernest的全家福。
父亲节,是个感恩的季节,家有身心障碍儿的父亲,对于生命无常感受最深。一位视障儿的父亲现身说法,谈自己教养儿子的甘苦。
张友泽是一家工厂的采购人员。7年前,当儿子刚生下来,他怎会料到,初为人父的喜悦在短短的12个小时之后沦为痛苦与无助。
“当医生告诉我说,你孩子的眼睛可能会有问题,我整个人都傻了,脑子一片空白。”他眯起眼睛,努力让回忆更清晰。
为找到病根,他带着甫出世4天的儿子漏夜赶到新加坡一家医院。经过眼科专家的系列检查后,医生给了他确切的诊断结果:孩子是视障儿,并建议尽快为孩子动手术,清除损坏的血管,避免眼球受损。
“当时,家人都极力反对。我真的没有办法,那是关键时刻,若我们没有及时让孩子动手术,就会害了他的一生。”直到现在,友泽很欣慰,他认为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虽然儿子的眼球无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长,进行植入塑胶人造镜片手术的希望幻灭了,但最起码,他为儿子保住了眼球。往后科技更发达,儿子仍存有最后一丝希望。
张爸爸很早就意识到,越早开始教育和辅导,对儿子的未来发展越有利。所以,他和太太很小就教导及训练孩子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
他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吸收好的东西来帮助自己的孩子。目前,他与远自美国、英国或澳洲的父母都保有密切联系,通过互联网分享教育特别儿童的心得。
“我希望个人的经历能够成为其他残障儿父母的活教材,要勇敢面对现实,并鼓励他们给孩子加倍的关爱和支持。”
他说,封闭起来是不会学到东西的,只有不断的交流、学习,才能更好治愈孩子。
为儿迁离故乡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父为儿迁离故乡。
张爸爸为了方便儿子到特殊学校接受训练,在孩子4岁时,一家三口举家从吉打双溪大年迁居槟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用心良苦。
其实,身为家中独子的张爸爸在孩子未出世前,已在家乡置业,原打算待孩子出世后,将年迈的老母亲接到新房子一同生活,惟,残酷的现实封锁了美丽的梦。
为了儿子,他将新房子出租,辞掉工作,带着妻儿移居到槟城这个小岛,努力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
看着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长,张爸爸认为,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笑说,孩子是他甜蜜的负担,也是他这一辈子,无可逃避且必须背负的责任。
尽力满足孩子
“时间和金钱,只要我能力范围之内,我都会尽量满足他。”
为了儿子,张爸爸更加努力地挣钱,只要听说哪里有先进的教学器材,或者听说有好的补习老师,他都会设法去寻找,全力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他费了很多的唇舌,才成功说服一家语言中心让儿子与正常孩子一同上课。虽然学费比普通孩子要贵上5倍,但张爸爸感到物有所值,至少儿子可以学习融入正常人的社会。
他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日前,儿子荣获该中心的“飞跃进步奖”。儿子的杰出表现,令正常儿童的家长也另眼相看,并以其为榜样,要孩子也向他看齐、向他学习呢!
自嘲“脸皮厚”
“我脸皮很厚,不管别人怎么讲,我都不会在意。”张爸爸如是自嘲。
每逢假日,他都会带着儿子出游,根本不理会旁人的异样眼光。“这不是丢脸的事,这是社会的问题,毕竟这种醒觉在大马还是很低弱。”
他说,在大马,特殊群体仍然被视为二等公民,常被社会大众所遗忘。而这纯属大马人的观念。若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当地的政府或私人机构,一直都在致力灌输市民要给予特殊群体社会的认同与人格的尊重。
“我希望大家能够了解,特殊群体也和正常人一样,只是生理上存有障碍。他们拥有自己的特长,若加以栽培训练,还是可以成人成才。”
发起“槟州盲童家庭联络网”
家有残障儿,父母最大的忧虑是一旦他们离世后,孩子要如何是好?
为此,张爸爸早在儿子出世时,已经为儿子铺排日后的出路,发起了“槟州盲童家庭联络网”。他认为,只有凝聚这些父母的力量,成为区域活跃的指导团体,才能够为残障人士争取平等环境保障弱势群体。
他说,去年2月正式注册的联络网,是由各视障孩童的家庭成员所组成,目的是提高社会大众的醒觉,坦诚地去面对视障孩童。
“我们的目标是将范围扩大至全国各地,目前已将建议书提呈给“国家盲人公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Blind Nation),希望能获得批准。”
心酸小故事
讲台上,一名直销人员正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环保产品,全场听众屏息静听。为了证明产品的功效,他举出一个例子。
“有个母亲在妊娠期不断接触化学药品,所以才生下了视障小孩,造成这个可怜的孩子一出世就失去了视力,真是不幸。”
当时,张爸爸静静地坐在礼堂的一角。这些话,像刺一样刺穿了他的心。出于男士的风度,他还是强忍愤怒,没有发泄出来。
散会后,他趋前质问该名直销人员。他说,没有一个专家可以确切告诉我孩子的病因,你怎么可以单凭与孩子母亲的几分钟谈话,就妄自下判断。
临走前,他冷冷抛下一句:“你可以做生意,但请不要为了私人利益,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对方哑然一笑,无言以对。
事隔多年,每当想起这件事,张爸爸的心里还是很气,他说:这是陪孩子一同成长的岁月中,令他毕生难忘的一件事。
结语
无论是特殊儿童或是其父母,我们的社会都对他们存有太多的不理解,导致他们必须承受很多社会的压力,承受别人投来的异样眼光。
家有特殊儿童,走的路会比一般家庭更崎岖。协助克服孩子生理上的障碍,是父母不可和不能够逃避的责任。社会人士应该善待他们、理解他们、接纳他们。 (来源:马来西亚《光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