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放暑假了,留守学生如何度过漫长的暑假?德阳建立了暑期留守学生托管中心,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到托管中心为孩子们辅导作业。昨日上午,本报驻德阳记者来到共青团德阳市委,报名担任托管中心义工。此外,参加社会实践的20多名浙江大学生,为在浙江务工的部分德阳民工拍摄了DV,他们昨晚已抵达德阳,今日将把D V 放给民工们在托管中心的孩子观看,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与父母见面。浙江大学生为务工者拍DV
漫长的暑假到了,没有父母在身边,德阳的9万多名留守学生如何度过他们的暑假呢?德阳市团委联系相关部门,筹建留守学生暑期托管中心。正在这时,浙江理工大学的20多名大学生申请到德阳进行社会实践,德阳市团委书记何升元便让他们去看望在浙江打工的留守孩子的父母,给孩子们带来一份惊喜。
从7月8日开始,20多名大学生赶往当地企业,为来自德阳的10多位务工者录制了DV。有5位留守儿童家长同在一家纸业公司工作,为了让孩子看到自己精神抖擞,拍摄前,他们特意换上了干净的衣服。
民工父母镜头面前诉思念
“感觉就像真的要跟女儿见面一样,可不能穿得脏兮兮的。”听说这DV要放给女儿看,熊远兵很兴奋。他已经离家打工3年了,女儿在老家读小学。他每周都要打电话回家,女儿一接电话就哭:“爸爸,我好想你啊。”对着镜头,熊远兵就像对着女儿说话,深情而慈
祥:“爸爸没文化,只能出来打工赚钱,为的是能让你好好学习。”熊远兵在公司负责垃圾分类:“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愿意。”
出来打工的几年里,丁勇一直带着女儿6岁时的照片。“想孩子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他说,女儿小小年纪就懂得心疼他,说他赚钱不容易。有一次回家,他给女儿买了件300多块钱的衣服,女儿竟然说:“爸爸太辛苦,不要买这么贵的东西给我。”丁勇感动得不得了。
参加拍摄的家长有一个相同的遗憾:来杭州打工好几年了,却从没带孩子来杭州走走。“来回一趟,路费太贵了,过些年再说吧。”
暑期托管中心活动丰富多彩
德阳暑期留守学生托管中心由德阳市教育局和团市委共同发起,设在旌阳区孝泉中学,包括孝泉、柏隆和德新3个镇的163名留守学生将在此度过一个难忘的暑假。
中心将于明日正式开课。据了解,孩子们的暑期活动丰富多彩:军训、篮球、象棋比赛、观看优秀电影展播、参观绵竹年画馆等,同时,大学生志愿者们将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学生辅导作业。“今年是尝试,只有部分高年级留守学生进托管中心,争取明年扩大规模。”何升元说。
本报记者托管中心当义工
据了解,这项公益活动为期15天,受益学生众多,主办方呼吁社会各界用不同的方式广泛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关爱留守孩子。昨日上午,本报记者来到德阳团市委,报名担任托管中心义工,为这些孩子讲述写作基础知识。记者苏定伟
编者按
关注留守学生我们义不容辞
300多万,一个令人关注的数字,留守学生,一个令人关注的群体。
有关数据显示,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有留守学生300多万人。留守学生占当地中小学生比例,不少市州已达40%以上。童年本应是快乐的,但如果你问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他们快乐吗?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在他们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在身边;在他们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依然不在身边。亲情和关爱,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于是,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不少孩子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这一切,很容易使他们走向我们期望的反面。
为了体现本报主流、责任的办报理念,本报近期推出系列报道“情系300万留守学生”,以期给留守学生更多关爱。同时,我们也期待读者朋友的参与:一句温馨的话语,一声深情的祝福,一点微薄的资助,都凝聚着一份真情和浓浓的爱意!
———王卉
他山之石
江苏四种模式关爱“留守儿童”
1、宿迁:寄宿制。学校及政府加大投入,推进学校寄宿制建设,让“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全市中学和中心小学校校都有寄宿生。
2、淮安:“代理家长”。在乡镇中小学所在地,经有关部门筛选认定,让有一定文化水平、居室宽敞的家庭接受留守儿童寄宿,并收取一定费用。“代理家长”负责留守儿童吃住和安全,督促他们做功课。
3、响水:“三情结对”。该县六套乡发动当地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各自与自己有“亲情关系”、“友情关系”和“邻里关系”的535名留守儿童结对,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4、阜宁:留守孩子教育联络站。该县沟墩镇由学校牵头,成立8个“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联络站”。联络站在各自然村设立106个辅导点,请当地“五老”担任辅导员,定期与在外家长互通信息。学校为辅导点定期组织活动。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