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人的志愿者故事
2007-07-11

2007-07-09  搜狐博客 > 胡丽波 > 日志

 
   北京商人刘志峰的讲述,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扶贫志愿者的公益情怀,也看到了那群贫困“准大学生”未来的希望。
                        北京商人的志愿者故事
 
       42岁的刘志峰是一名事业成功的北京商人,但他更愿意以一个文人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比如,他名片上的身份是“画家村村长”——“这个村长给人的感觉很有文化内涵。”刘志峰说。他还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东西。刘志峰告诉记者,他喜欢写作,就在三里屯买了一套房子,作为他的创作工作室;他喜欢美术,就办了一个画廊;他喜欢酒吧的情调,就在什刹海开了一个酒吧;喜欢饮食文化,就在天津开了一个餐馆。甚至,他喜欢电影,就一场落地将张艺谋、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全看过了……
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就是这么一位百忙的文化人,居然专门抽出6天时间,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 “特困优秀高考生探访行动”。在2006年火热的夏天,他主动报名,和其他志愿者一道来到陕西定边,作为寻访行动陕西定边小分队的队长,刘志峰感受到了人生当中一次难得的震撼。
       6月22日中午,在中央美术学院附近的画家村画廊里,刘志峰向记者回忆起一年前的志愿者经历,依然唏嘘不已。
 
不花当地一分钱
 
      2006年夏天,刘志峰作为志愿者小分队的队长,和同伴一起到达了偏远的陕西定边,那是一个在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名的贫困地区。
    “我选择去偏远的大西北,当初只是想去了解一下当地的贫困现状,帮助那些贫困生。但当媒体的摄像机对准我时,我突然感觉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刘志峰告诉记者,他所带领的小分队一共11人,其中10人是在职工作者,1人是在校大学生。按照原定计划他们一行的任务是,在6天内探访28名考上了大学的学生。寻访过程中,志愿者除了入户调查了解特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真实情况之外,还要向他们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考取大学的特困高考生不因筹措费用困难而放弃上了大学的机会。
同时,志愿者们还给他们每人送上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的200元爱心路费,并告知新长城项目在其入学之后,将通过高校连续两年每年给予他们每人1840元的生活费资助,让他们放心报到。
    作为队长的刘志峰,除了要亲身参与所有这些工作外,还要负责安排分队队员们的食宿、和寻访路线.刘志峰告诉记者,在其他地区的小分队中,类似某地喝“人头马”事件的盛宴并不多见,但也会出现地方政府招待志愿者的现象。“但我们小组自始自终没有用过当地一分钱。”谈及此事,刘志峰显然很自豪,他说:“作为寻访志愿者,我们是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去给他们增加负担。”
   小分队到定边宾馆住下来后,刘志峰才给当地教委打电话。“在电话里,我明确表示我们不需要他们接待,只要派一个熟悉当地地形 和方言的 老师与我们一起探访就好了。”志愿者们的食宿都是实行AA制,由自己承担所有费用。“就算是当地教委的人跟我们一起吃饭,也照样是AA制。”
   “我们绝对不允许志愿者在贫困生家里吃任何东西。因为村民们很热情,也很淳朴。他们会想尽办法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给志愿者。”刘志峰说:“去贫困家庭,我们连水都是自己带。”
 
没钱回家的富商
 
    “我们向他们宣传助学政策,告诉他们该怎么办,怎么操作。”刘志峰这样形容自己对志愿者工作的理解,“我们就是播种机。”
在寻访的过程中,刘志峰发现信息不通畅是造成贫困大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当地的实际情况跟来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很震撼啊,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助学贷款这回事,当我们说起绿色通道的时候,他们百分之百不知道。”
   “当地的人信息是非常的闭塞的。”刘志峰说,“在很多村,就连村干部都不知道国家的绿色通道政策。我记得在一个村,当村长看完我们带过去的资料后,当宝贝似的锁在屉子里。说:‘这个资料太好了,我一定要把上面的资料给学生看,它们对我们太重要了。’其实这些资料网上都有。但当地上网太难了。”刘志峰摇着头,对记者说,“当地信息太闭塞了!”
       提起寻访贫困生的经历,刘志峰显得有些激动。在寻访期间,志愿者们每天都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在当地的所见所闻。“眼泪”“贫困”是志愿者日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在一篇题为《定边的未来》的日记里,刘志峰写道:
7月29日 晴    寻访日记之7:
云水——定边的未来
  ……也许,没有这次寻访,云水可能与灿烂的大学和美好的未来生活擦肩而过。见云水是在县宾馆的院里,她正在县城里当家教,每天能赚35元钱。今天,她是骑自行车专程赶过来的。一见我们,话还没说,她的眼泪流下来了。云水告诉我:她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她出生三个月后,母亲就改嫁了,从此她就被寄养在了外婆家。由于贫困,母亲从来没有给她提供过生活费。
……我的心情很沉重,脑子里面一直想着如何才能让这个女孩上好四年的大学。
听贫困生流着眼泪讲述家庭的困境,这位42岁的商人说自己总会“不由自主地流眼泪”。碰到家境特别困难的学生,刘志峰会给他们200元——500元的捐助。“因为后面还有贫困家庭等着我们,而我身上带的钱有限,所以不能给太多。”刘志峰后悔当时带去的现金太少。
    尽管这样,到寻访活动结束的那一天,刘志峰还是花光了带过去的1万多元现金,口袋里只剩20元钱。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没钱回北京了。“我只好在当地办了一个银行卡,等秘书给我把钱存进去以后才能买票回家。”刘志峰告诉记者,为了联系业务,他从来不关手机。然而就在等秘书存钱的这个下午,他关机睡觉了,“虽然我身无分文,但这个下午我睡得特别安心。”
    和刘志峰一样,在贫困大学生的寻访行动中,有一部分志愿者也是为了帮助贫困生,到寻访活动结束,把自己的钱包掏空了。
 
“我必须记得他们的名字”
   “   他是谁?想不起来了。”挂掉一个业务对象的电话,刘志峰嘀咕了一下。“我的记性不好,我经常想不起别人的名字。”他笑着对记者说。
不过,他却能随口说出他探访过的每一位贫困生名字,“我不能忘记他们,如果我把他们忘了,那他们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我很少给别人发名片的,但我给了我探访到的贫困生每人一张名片。”回到北京的刘志峰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多了一份牵挂,并资助了几位贫困生。
    他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忙,跟那些受资助孩子的联系不多,但孩子们的来信,总让他体会大孩子们在进步,他自己也觉得生命价值在提升。
   刘志峰完整地保存着每个受资助贫困生给他写的信。其中一个贫困生给他的来信中写道:“曾经以为,大学是一个梦,对我而言是那样的高不可攀。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其中的感动与泪水都值得我一辈子去珍惜。对于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你伸出友爱的双手去帮助她、支持她,在她心里,已经把你当成了自己的亲哥哥,任何情感都无法表达我心中的那份情感,似乎任何文字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哥,妹妹真的好感谢你……”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