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11日 08:41:47 来源:广西日报
编者按 2003年至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交通部共对百色老区的农村公路建设安排了3次较大投资,扶持资金达4亿元,实施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通达工程”。同时,自治区政府、自治区交通厅自2000年至今也对百色老区农村交通建设安排了边境大会战、通乡等外路提级改造和通乡油路建设工程等3次大规模的投资,共投入资金数亿元,使百色老区农村公路建设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06年底,全市乡镇通等级公路率100%,1258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等级公路率69.7%;101个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乡镇通畅率75.9%;444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24.6%。
6月19-22日,记者随中宣部、交通部组织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老区新路’系列采访活动”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百色,感受通路给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变。
浩坤屯告别“猪笼路”
在百色市凌云县伶站乡浩坤屯,由于路不通,村民出到山外要穿过一个形似猪笼的深洞,然后爬木梯从洞底走出,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爬猪笼”。
记者一年多前走过这条“猪笼路”。站在悬崖边的洞口旁,望着黑乎乎的洞底,全身顿起鸡皮疙瘩,迟迟不敢迈步。
“下吧,目前要到浩坤屯,只能走这里了。”陪同采访的当地两名领导说完带头“爬猪笼”。记者小心翼翼地跟上,踩着由竹竿和树藤架成的三四十米高的梯子蜿蜒下到洞底,汗已湿透全身。
当时,正碰上两个中年村妇经过这里。她们背着装满东西的竹篓,轻松爬上爬下,如履平地,看得我们目瞪口呆。“从小就爬,习惯了。”其中一名叫劳妈农的妇女轻描淡写地回应我们的惊讶。
爬下“猪笼路”,就到了位于山脚的浩坤屯。这里土地平阔,绿山环抱,一条小河从田间潺潺流过,村庄袅袅炊烟升起,有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然而,因为不通路,长期以来这个美丽村屯一直与世隔绝,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分落后。
“路难走,生活又穷,村里姑娘都拼命往外嫁,很多壮年人娶不到老婆,现在光棍汉就有十几个。”村民王丰祥说道,一脸无奈。
陪同采访的凌云县副县长吴风雷告诉记者,浩坤屯前的这片良田其实是“涝田”,常遭地下河肆虐,无法正常种植农作物。此前早有外商看上这里的水资源,想投资修建发电式水库,苦于路不通而放弃。
1997年,百色至凌云三级路国道修通,但与国道仅一山之隔的浩坤屯也只能望路兴叹,村民继续“爬猪笼”艰难出行。
如今,是自治区实施的村村通工程让浩坤屯实现了“通达”。2005年,县里利用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从三级国道旁凿通一条隧道,拉近了浩坤屯与外界的距离。
6月21日,记者随“老区新路”中央媒体采访团到凌云采访时,特地再访浩坤屯。汽车从国道穿过隧道,驶上新修的村级公路,几分钟就到村口。当年的“猪笼路”已功成身退,成了旅游景点。
据介绍,路修通后,已有老板计划到浩坤屯投资兴建发电式水库。“现在,山上的药材和八角能运出去卖了,要是建好了水库,我们还可以养鱼、搞旅游。”村民王丰祥高兴地对记者说,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浩坤屯的上千村民,已经告别祖祖辈辈行走的“猪笼路”,迈向一条脱贫致富通途。
村村通让瑶乡重生
那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吗?
当汽车驶近凌云沙里至彩架公路的弄福坳脚下,中央媒体采访团的老记们都被眼前的景致震撼了:
只见这条“巨龙”从山脚盘旋而上,九曲十回头,直上到山顶,然后一鼓作气,冲向山的远方……
这,就是被誉为“人间奇迹”的凌云弄福公路。资料显示,该路起点为海拔300多米的彩架村,通过12个回头弯一直盘旋到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直至沙里瑶族乡政府所在地,是百色市村村通公路大会战最艰巨的工程之一,其险峻之势让人叹服。
如今,弄福公路已成为旅游景点,被确定为“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同时,它也有力推动了沙里瑶族乡等沿途乡镇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路修通前,从乡里得走4个多小时方能抵达县城,每次到县城进货去回需要8小时,好几次遇到塌方、落石,真是死里逃生啊!”
现经营杂货店的沙里瑶族乡个体户陈伯威感慨地告诉记者:“路通后,到县城打货半天便可回来,到百色、南宁一天也就能把货物运到家。”
“我那一片杉木林,原来开价2000元也没人要,路通后卖了1万元。”该乡弄雅村村民谢老汉说起这桩“买卖”,仍意犹未尽。记者了解到,弄福公路修通前,沙里乡3万多亩杉木,因为运费太贵,价格每立方米4000元都卖不出;路修通后,价格涨了1200元,商家主动到农户家门口收购。
位于沙里乡的浪伏茶场,是广西第一家通过欧盟认证的有机茶基地。路通后,先是吸引外地老板来投资,随后每年又请来欧盟及北京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打响了品牌,产品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最受益的当数果卜村了。该村以“八角寨、八角楼、八角情”闻名县内外,全村有八角8630亩。村支书邓祖健告诉记者,过去由于路不通车,八角一直没能成为村民的“摇钱树”。路通后,果卜村人可“牛”了,只管坐等老板上门“送钱”。有些村民自己通过手机联系或上网探行情,哪里价钱好就运到哪里卖。
如今的果卜村富了,被当地人称为乡里的“小香港”,全村344户有256户建起了楼房,村民出行“以车代步”,青年男女晚饭后常开车到沙里街上或凌云县城喝茶吃宵夜,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
山旮旯里的“别墅村”
越野车在连绵的大石山半山腰颠簸几个小时后,转过一个大山坳,一个别墅群般的小村屯便出现眼前。这,就是大石山的致富典型——凌云县陇雅村。
陇雅村曾是一个山旮旯的世界:耕地夹在石头缝里,房子建在石头堆上,喝水要钻石头洞,出门要攀石头山。全村1200多人直至1998年人均粮食还只有110公斤,纯收入344元,贫困率达70%。
陇雅村贫困,困在交通。上世纪90年代初,全村除了一条当年“学大寨”时修的机耕路外,42个自然屯全是羊肠小道。“隔山望得见,相会要半天”,是其闭塞的真实写照。
作为该村党支部书记的吴天来,为了让乡亲们摆脱贫困,1996年以来,先后自掏腰包30多万元,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风餐露宿数百个日夜,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开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
“路一通,很快有老板来山里采矿,山上的牛心李、金银花也能卖出去了,那些沉睡大山的石头也成了值钱的‘石材’。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村户户搞起种养,群众日子一天一天变好。”性格直率的吴天来向记者说起路通给群众带来的变化,心中充满感慨。
随着村村通工程实施,陇雅村的交通越来越方便,致富路也愈走愈宽。如今,全村42个自然屯全部通了路。此次采访,记者从凌云县城出发,翻山越岭进入陇雅村境内,途中走村串寨,直到返回县城,都不用走回头路。
现在的陇雅村,300多户人家全都住上了瓦房,电视入户普及率已达100%,一半以上的农户装上了固定电话。山外市场的引导,陇雅人在山腰种上了10多万株酸枣、400多亩竹子、500多亩桃果、400多亩速生牛羊饲料树、200多亩木瓜、100多亩大青枣、1500多亩桑叶,还育下了10万多株金银花种……
“我们要把公路修成‘户户通’,让村民出行更方便,生活得更好。”吴天来计划着陇雅村不久的将来。
今非昔比义安村
2002年3月31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来到田阳县那坡镇义安村龙云屯走访农户,让这个偏僻山屯的群众深感无限暖意。
今年6月20日,中央媒体采访团的老记们前往龙云屯采访。当年胡锦涛走过的机耕路已修成平整的沙土路,村民的茅草屋也都变成了楼房,四周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生态林和竹子。
“路通后,村民就地取材,在村口打石头拉出去卖,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种竹子发展竹编业,搞运输,加上部分人外出打工,全屯摆脱了贫困,有的村民还致了富。”在胡锦涛到过的村民黄正军家中,主人向记者“列数”了通路给村里带来的变化。黄说,他家有两亩地,种甘蔗可收7吨,粮食收入100多公斤,打石头每天收入40来元,一年可纯赚2000多元。
如今,作为上门女婿的黄正军已建起一栋两层楼房,圆了自己多年的房子梦。他没有拆掉旧房子,而是留作了纪念。
老记们随后来到深藏大石山间的田阳县永常村。这个小山村的村民,因为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的两次到来而备受鼓舞。
现在,通往永常村的是干净的柏油路,村民住的全是崭新的瓦房和楼房,村里还建有文化站、卫生室、计生室和村小学教学楼等。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
过上好日子的永常村人,总把党的关怀记心间。村民把旧村部改建成扶贫展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映昨天的艰难和今天巨变的照片及图表,都在印证着这个平常而不寻常的壮族山村前行的脚步。(记者 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