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8 07:47:11 来源: 荆楚网(武汉)
策划:江作苏 刘吉元 文字:记者刘鼎 图片:通讯员管俊
我省援建的琼结县小康示范村。
陈金刚调研曲松县村民委员会建设情况。
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全家福”。
2004年6月,正值雪域高原绿草如茵、生机盎然的初夏季节,37位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肩负着6000多万荆楚人民的重托和建设边疆的光荣使命,从富饶的江汉平原来到了雅砻河畔的山南地区,除对口支援山南地直有关部门外,分别由武汉、襄樊、荆州、孝感四个市对口支援乃东、琼结、加查、曲松四个县。
三年过去了,在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即将回鄂之际,记者前往山南地区进行采访。
山南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总领队陈金刚说,三年来,援藏干部远离亲人故土,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足迹遍布藏南大地,汗水洒在山南热土,援藏工作取得累累硕果:我省共筹措援藏资金1.88亿元(包括投资4000万元将沙市西藏中学迁往武汉),完成项目108个,并将近50%的援藏资金投向农牧区,各受援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湖北经验:县乡结对“武汉模式”
湖北经验:县乡结对“武汉模式”乃东县是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这里是藏民族的摇篮,藏文化的发源地。
以胡洪春为领队的武汉市5名援藏干部进入乃东后,深入全县乡镇村组、牧场寺庙调研。县委书记胡洪春发现,乡镇层面的对口援藏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2004年8月4日,武汉市13个街乡场与乃东县全县7个乡镇结为友好乡镇,形成“二帮一”的对口支援、友好互动模式,达成援助项目23个,资金260余万元。昌珠镇修路,颇章乡建桥,索珠乡修建农贸市场,另外还有饮水配套工程,水利灌溉工程等。这些项目,直接惠及乃东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随后,襄樊市6个县(市、区)与琼结县4个乡(镇)结对,每年支持对口支援乡(镇)资金20余万元。
今年,第五批援藏干部即将进藏,我省调整了经济实力较强的黄石和宜昌接替荆州和孝感,将继续扩大县乡对口支援力度。
缔结友好乡镇的援藏模式,增进了民族团结和友谊,推动了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被兄弟省市援藏干部誉为湖北经验“武汉模式”。这一模式,得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区政府的高度赞扬,同时受到省委书记俞正声的高度评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05年,山南地区选派农牧、水利系统的46名技术人员和基层领导,到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分别进行为期4个月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如今,这46人已成为山南地区农牧、水利系统的技术骨干。
长期以来,山南科技人才短缺。援藏工作队充分发挥我省优势,围绕山南地区在人才方面的实际需求,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努力提高人才培训的质量。2005年,利用对口援助资金培训494人,2006年培训383人。他们还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实施了“双千工程”和“新一期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工程”,在湖北为山南地区培养了140名各类人才,在山南培养各类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1331人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山南地区行署副秘书长管俊说:“如果说智力援藏功在千秋,那么招商引资则直接为山南地区培植了财源”。据他介绍,2005年,我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成立了湖北山南经济合作工作专班,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借助外力推动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援藏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资源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2005年8月,总投资1.6亿元的华新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在山南地区点火。该项目年产目标30万吨,被誉为迄今为止具有援藏性质的西藏最大单体经贸合作项目。2006年,华新水泥西藏公司除交纳税金2000万元外,还带动了采矿、运输、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双赢”的效果,给援藏工作注入了活力,为受援地区培植了财源。
目前,山南地区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合作开发曲松铬铁矿事宜正在加紧衔接;由我省援建的山南地区雅拉香布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雅拉香布”牌玉米汁、青稞酒、“达娃卓玛”牌矿泉水,已经通过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在招商引资方面,受援各县项目涉及农畜产品深加工、编织袋生产线、冷水鱼原生产地养殖场扩建、藏药生产等方面,协议资金近7000万元。
不要形象工程 只要农牧民增收
2005年8月,省委书记俞正声在山南考察援藏工作时提出:“把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检验援藏干部工作成效的标准”。从此,我省所有的援建项目一律不再在建筑物上标注“湖北省(市)援建”字样,援藏工作重点转向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
2005年,乃东县重点推进藏蒜产业化建设,试种藏蒜两百亩,亩平均收入3800元,户均收入1.48万元。第一期藏蒜喜获丰收后,蒜农们自发端着青稞酒,捧着洁白的哈达,从昌珠镇步行到县政府,感谢援藏干部为他们找到了金饭碗。如今,藏蒜种植、藏鸡养殖已成为山南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藏鸡蛋、青稞酒、藏蒜等藏产品,已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大型超市占有一席之地。
2005年6月24日,是琼结县最边远、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切如村公路通车的日子。村民们早早备好糕点,打着香喷喷的酥油茶和醇香的青稞酒,手捧洁白的哈达,隆重迎接他们最尊贵的客人———襄樊市第四批援藏干部。70多岁的老村委会主任眼含泪水,拉着县委书记项晓峰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今天,路通了,我们比过藏历年还高兴,感谢党,感谢援藏干部!”项晓峰动情地说:三年来,我们来自襄樊市的第四批援藏干部将援藏资金的80%用于农牧区建设,目的只有一个:着力解决农牧民用电难、行路难、就医难、收看电视难、人畜饮水难!
2006年5月,由我省援助600万元实施的琼结县“白浪”和“相达”两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完工。楼上楼下,人畜分离,卧室、客厅、厨房、厕所一应俱全。面对各级前去参观的领导,住进新房的次仁群培老人热泪盈眶:“感谢共产党!感谢湖北人民!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住不了这么好的房子。”
我省第四批37位荆楚志士,雪域三载,山南援藏,博得了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的高度评价:湖北援藏干部视西藏为第二故乡,视雅砻儿女为亲人,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辛勤工作,默默奉献,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皑皑雪山和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见证了湖北和西藏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的无悔人生!
鄂藏情深雪山作证
加查,藏语意为“汉盐”,相传为文成公主来此施舍盐巴而得名。
加查县是我省援藏的山南地区四个县中环境最为艰苦的一个县,而坝乡则是加查县境内唯一不通公路的高寒乡,平均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坝乡距离县城130多公里,从县城出发到坝乡,需要穿越2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需要走过80多公里的骡马道。
来自荆州的援藏干部们面对雪山发誓:我们一定要为坝乡的藏民修建一条通往县城的路!
2006年,县城到坝乡的简易公路终于竣工通车,坝乡政府所在地通往各村委会的10多个简易吊桥被钢筋水泥桥取代。当援藏干部今年5月最后一次去坝乡的时候,该乡农牧民群众自发集中到乡政府,纷纷献哈达,敬青稞酒,说的最多的是“土切”(谢谢)和“亚咕嘟”(好得很)。今年6月28日,山南地区纪检委副书记、行署副秘书长管俊和商务局副局长穆雄等三名援藏干部驱车前往洛扎县调研边贸情况。中午经过一个海拔4200米的山口时,越野车陷入泥石流中,进退不得。边巴乡乡长格桑闻讯后,带领10名干部和群众,扛着铁锹徒步20多公里实施救援。管俊等人拿出500元钱准备酬谢他们,遭到乡干部和老乡的拒绝。浑身泥巴、满头大汗的藏族同胞在给援藏干部们指明道路后,挥手目送他们离开。
三年间,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和藏族同胞之间演绎了无数个这样的故事。
援藏干部用心援藏,藏族同胞充满感激。汉藏之间,鄂藏之间,情深意长,雪山作证。
“我不是一个人在援藏”
“我不是一个人在援藏。”省公安厅援藏干部、山南地区公安处副处长张智平,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05年,在张智平第一次休假期间,老父亲脑溢血突发住进了医院。老父亲的病情刚有点好转,张智平接到提前返藏通知。半个月后,张智平的爱人李琳告诉他“老父亲病情恶化”。就在张智平心急如焚之际,其弟弟毅然放弃生意,回家专门照看父亲,并在电话中嘱咐“哥哥安心工作”。
然而就在这一年夏天,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张智平远在湖南的岳父去世。张智平准备请假回去奔丧。就在他要启程时,爱人李琳来电话说:“家人已经料理好丧事,你不用回来,安心做好工作。”
张智平说:“我是当过兵的人,明白‘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但我亏欠家里人太多。”
记者接通张智平爱人李琳的电话,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李琳大姐却说:“我也是当过兵的人,知道援藏并不是张智平一个人的事。”
三年援藏期间,张智平分管的工作在西藏自治区公安系统名列前茅,个人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地区和自治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等。
对于援藏,张智平与爱人的看法惊人一致。张智平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援藏,我的背后有父亲、妻子、女儿、弟弟,还有我工作单位省公安厅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都是西藏的支援者。”
不仅如此,张智平的背后还有6000万湖北人民。
为了山南更美好——
省第四批援藏干部总领队陈金刚访谈
5日,在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即将离别西藏之际,山南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总领队陈金刚接受了湖北日报记者专访。
从2004年6月27日赴藏那天起,陈金刚就深感肩上多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这天,他给自己定下八字目标: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进藏之初,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结合山南地区实际,提出了“一个加大、两个突破、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陈金刚说,“一个加大”就是争取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援藏资金投入和援藏项目建设力度;“两个突破”,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努力扩大湖北援藏成果,二是推动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推行县乡结成帮扶对子;“三个转变”即从注重形象工程向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从无偿援助向无偿和有偿结合、促进广泛经济合作转变,从单一的干部、项目援藏向人才、技术、管理的综合性援藏转变。
好思路还要有好干劲。陈金刚动情地说,援藏干部都是好样的!
由于高原缺氧,进藏后援藏干部不同程度地出现头痛、失眠、呼吸困难、口干舌燥、鼻孔出血等情况。三年来,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高原病,如脱发、高血压、心房闭合不全等。但援藏干部们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牢记“缺氧不能缺志气,海拔高目标要更高,艰苦不能叫苦,气压低工作标准不能低”的誓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山南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援藏思路,拓宽援藏渠道,改进援藏方法,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陈金刚说,援藏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山南地区党委和行署对援藏干部的信任,离不开援藏干部的艰辛努力,也离不开援藏干部家属的付出和牺牲。
即将离别之际,谈到西藏,谈到山南,谈到雅砻河的山山水水,陈金刚兴奋之中流露出依恋之情:“西藏要发展,山南要发展,离不开与内地在技术、人才、资金上的交流。援藏干部正是充当了桥梁和纽带的角色,密切了西藏人民和内地人民的联系,密切了藏汉民族感情。”
他深信:山南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援藏者感言
记者的话:37名湖北干部,雪域三载,挥洒的是汗水,付出的是智慧;高原风流,雅砻圆梦,建树的是丰碑,留下的是奉献;收获内凝,感悟外发,流露的是心迹,永存的是记忆———
李一丹(山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援藏前系省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助理调研员):
藏民族的伟大和可爱、藏文化的博大精深、西藏干部群众的纯朴和坚韧、雪域高原独特的工作历练,极大地感染和丰富了我的人生,这将是我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涂洪春(山南地区司法处副处长,援藏前系省司法厅计划财务装备处助理调研员):“为什么我的眼睛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青藏高原、吐蕃故里,与你相伴的三年时光,必将使我受益终身!感谢我的家人,为我,付出太多……
张继凯(山南地区文广局副局长,援藏前系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办公室副主任):
告别在即,微风轻拂,杨柳飒飒,添我别绪。过隙之驹,催我别离。浩浩江水,忆我多情。凝望雅砻,我心依依。独立风中,无愧于心……
徐孝敬(中共加查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援藏前系石首市委常委):
西藏令人神往,难以忘怀,她催人奋进,给人以宽阔的心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
援藏———我无悔的选择。李雄文(加查县副县长,援藏前系荆州市农业局副局长):
碧水蓝天云游,雪山草地牦牛,经幡青稞酥油。接天山头,援藏人在守候。李德明(中共琼结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援藏前系襄樊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亲近和念想,都将成为昨日的生动和明天的记忆。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净化,将伴随一生,铭刻在心,终身难忘。
田水欣(中共曲松县委常委、副县长,援藏前系汉川市副市长):
西藏有山,世人知道;西藏有水,世人亦然;她们孕育的伟大民族,世人知之甚少。置身其中,体味西藏山、水、人之和谐,乃人生又一境界。
张明新(山南地区科技局局长,援藏前系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调研员):
三载雪域作异客,无数长夜望星月;壮岁离乡饮孤苦,历练身体启心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