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捡来老人当亲娘
2007-07-04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4日电 (陈健君、王峰) 今年23岁的郑秀珍,是河南省渑池县陈村乡一心村的一个普通女孩。她失去了哥哥、母亲、父亲等多位亲人。她面对流落路边一位素不相识、奄奄一息的病妇时,自身生存成问题的她毅然伸出援助之手,一养就是两年。

    捡回“外地娘”

    2005年初秋的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一心村21岁的女孩郑秀珍与男友王清华在地里干完农活准备回村。在近村的路边,郑秀珍忽然看见一个分不清是男是女的老人窝在草丛里不停地抽搐。老人衣衫槛楼,蓬头垢面,光脚穿着一只撕裂了的塑料拖鞋,另一只不知去向。老人双目紧闭,身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老人家,你是哪里人呀?在这干什么?”郑秀珍急步走上前,蹲下身子轻声询问。极度虚弱的老人依旧双目紧闭,没有一丝力气说话。

    看着老人虚弱的样子,郑秀珍和男友把老人抬上车拉回了家。到家后,两人忙前忙后给老人梳洗、喂水、喂饭。两天后,老人的精神稍有恢复,但说话语无伦次,问不出个所以然。邻居们听说秀珍捡了个老人后,过来帮着照看探问,可是问来问去还是没结果。大娘外地口音不说,还前言不搭后语。一来二去大家才明白,原来老人神智不清。

    经郑秀珍悉心照料,老人的身体有所好转,可精神上的毛病越来越明显。一些好心人关切地劝解秀珍说:秀珍,你家本身就很困难,你还没成家,让这样一个病号呆在家里,万一老人有个三长两短,人家的亲属找上门来,你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啊,还是先顾自己要紧,把她送到救济收容部门算了。

    然而,郑秀珍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作出了一个让大家难以置信的决定。“老人的家没找着,无非就是在我这多停几天罢了,一口馍掰成两半吃,老人就不会饿死;再说,把她往外一推,老人有个三长两短,我这良心一辈子也不安生。”

     郑秀珍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精心照顾这个“捡来的亲娘”。侍奉老人平时吃喝拉撒,帮老人每月洗几次澡。看到老人的头发花白,秀珍省吃俭用买来染发剂为老人染黑了头发,让老人看上去年轻了许多。一有空闲,秀珍就和老人坐在一块拉家常聊天,一方面锻炼老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让老人尽快康复,一方面希望能从老人的言语中发现些联系家属的线索。可是老人除了能说出自己的名字郭秀琴和家住焦作外,说不出其他有用的信息和线索。

    秀珍多次托人在互联网上查询,想方设法查找老人的亲属。

    2005年腊月二十六,是郑秀珍和王清华大喜的日子。当地农村有“长不离父”的风俗,就是说长子结婚必须在自己家里和父母在一起,不能离开父母独居,更不能到女家入赘。王清华是长子,把秀珍娶回家好办,可秀珍一到王家,老人怎么办?

    善良淳朴的王清华和家人深明大义,王家决定让王清华入赘到秀珍家,照顾老人。去县城置办嫁妆时,郑秀珍专门为老人添置了一身新衣服,买了一双新棉鞋。    

     因为长期在一起生活,老人对郑秀珍产生了强烈的依赖,非秀珍的话不昕,不是秀珍做的饭不吃。让秀珍感动的一件事是一天晌午忙完地里活,她一身疲惫地回到家,守在家里的老人孩子般地笑着,用双手颤巍巍地端来一碗白面汤,从不轻易落泪的秀珍流下了热泪。

    农家女原是苦命人

    秀珍原本一家4口人,她4岁那年夏天,比她大五岁的哥哥突然得急病救治无效离开了人世。受不了剌激的母亲因伤心过度,精神恍惚,父亲既要干活、做饭,还要照顾女儿秀珍和自己年迈的老母亲,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由于家庭困难,秀珍9岁才上小学,为交学费,父亲卖了家里仅剩的两袋小麦。之后家里断了顿,只好借粮吃。1997年,郑秀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乡中,可家里交不起学费,一家人东奔西跑借了80多元才没让秀珍辍学。乡里和学校知道后,决定减免秀珍的学费。

    因为家里穷,又是借钱读书,秀珍知道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她想,只要自己的学习成绩好,长大以后有出息,爸妈就不会再作难了。她刻苦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知道她的家境后,有的主动拿衣服给她穿,有的把家里带来的馍和咸菜给她吃。这种无私相助的举动,在秀珍的心里打下深深烙印,她明白:当别人遇到危难时,每个人都应伸出援助之手。

    天有不测风云,母亲得了偏瘫,父亲外出干活时遭遇车祸,肋骨五处骨折,躺在床上。15岁的秀珍为了照顾双亲辍学回家。然而,几年间父母相继过世。

    老人亲属团聚渑池

    今年4月初,陈村乡的烟叶技术员到一心村指导工作,在郑秀珍家串门时,他晃着手里的资料和郭秀琴开玩笑:“我可是公安局查户口的,你家到底在哪里啊?”谁知,这一玩笑使郭秀琴清楚地报出了自家的住址:焦作市博爱县许良镇范庄村,并说出自己儿子的名字。

    郑秀珍当即请姑父按照老人提供的地址和姓名,以郭秀琴的口气写了一封信寄了出去,并留下了联系方式。等回信期间,为了方便王清华找活干,郑秀珍一家搬到了渑池县城郊黄花村租房居住,郭秀琴老人跟他们一道搬到了城郊。

    4月21日,郑秀珍接到了郭秀琴儿子来自博爱的电话。第二天一早,郭秀琴家五位亲属租车一路奔到了渑池县黄花村郑秀珍租住的房门口。在郑秀珍夫妇简陋的房子里,望着眼前衣着干净、一头黑发的老人,一家人激动不已。

   “这些年,我们几乎都绝望了,没想到过了两年老人健在!”

   “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好闺女!”老人的亲属被郑秀珍的事迹深深感动。他们拿出钱物表示酬谢,被郑秀珍婉言谢绝……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