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小小的食盐,引发一场深度调查,也是我意想不到的,调查得到民众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短时间内,市场上再也无法买到私盐了,这是作为一名记者感到欣慰的地方。
——王华平,广州《新快报》记者
文/本刊记者 李 樱 图片提供/王华平 《三月风·新闻人物》2007年第6期
2007年过完新年,王华平从老家回到广州,发现家里没盐了,他到楼下小区商店买盐,在2家不同的店,他发现同一包装的食盐有2种不同的价格,1.3元/包,1元/包。“食盐是由国家定点研制和统一定价,怎么会出现2种不同的价格?”王华平一样买了一包。
他拿着这两包盐跑到天河区食品安全检测局一个朋友处,朋友告诉他,1.3元/包的是真盐,1元/包的是假盐。真盐含碘,假盐不含碘,“十年前开始,国家已经在食盐里面加碘,普及碘盐,消除碘缺乏病。”这意味着王华平买的这包假盐是私盐,由非正规盐厂生产。
“私盐!?”王华平联想之前听热线部的同事说,有民众在路边捡了一包未拆封的盐回家食用,一家三口吃死了一个人。朋友告诉他,有些私盐是工业用盐,不能食用,工业用盐加工环境简单,不卫生,含有大量汞、铅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更有对人体有毒的亚硝酸盐,会导致人死亡。“私盐来自哪里?如何研制?怎么流通到市场上?通过何种非法渠道流入市场,而流通的私盐占多大市场份额?”王华平疑问丛生。
私盐来自哪里?
王华平调查了广州6个区10个菜市场90个销售食用盐的商铺,发现82个商铺(店)、批发点都有假冒食用盐违法销售,在调查的区域内,私盐的市场覆盖率高达90%。王华平意识到,“这个事情是很大的。”
他查找资料,从《2005年中国碘缺乏病检测报告》的数据中,他发现,2005年广东省的碘盐覆盖率仅为79.9%,位列全国倒数第四,“广东省至少有1500万人吃的是非碘盐(私盐)。排在广东前面的3个省份,新疆、西藏、海南是因为人口分布散,普及碘盐存在现实困难,广东人口如此密集,而且是沿海省份,碘盐的覆盖怎么会如此低?”私盐对广东市场的侵占是可想而知了。
调查中,王华平了解,卖假盐商铺老板的私盐都批自东莞中堂镇江南农批市场。“这个市场是亚洲建筑面积最大的农业批发市场。”王华平决定装扮成饭店老板去这个大批市采购暗访。
中堂市场有一千五百多个商铺,王华平走了7家商铺,问人的第一句话都是,“老板,有盐卖吗?”没有一家告诉他有盐卖,反而对他很警惕,他打算无功而返,市场一保安得知他要买盐,神秘地告诉他:“现在风声很紧,这里的盐不卖给陌生人。”他这才弄明白,真正买盐的老板才不会问,“有没有盐卖”,而是直接说“买盐”。
走到第8家商铺,王华平说,“买盐。”那家店铺的老板问“买多少?”王华平心里没底,说“两袋。”老板惊讶,开始盘问他是做什么生意的。王华平说我是某酒楼的。老板说,我怎么没见过你。王华平只好再编谎,说我是第一次来这里批货的,因为年前酒店的采购员忽然辞职不干了。老板一边再继续问王华平的姓名和电话,一边使眼色让几个人去察看跟随王华平来的小货车上有什么物品。王华平感觉有些不妙。
这时,在车里的司机大声朝王华平喊,“老板,我们饭店还有大米和油要买,我去前面看看。”与司机有过多次配合,王华平灵机一动,告诉他,“你打电话问问需要多少,要不就在这个老板这儿买了。”王华平买了袋大米,盐老板很高兴,放松了些警惕,告诉王华平,在这买盐的人根本不会以“袋”为单位购买,都是按“吨”购入,“我卖的是假盐,当然要谨慎。”盐老板说。
盐老板搬来了2袋盐,100斤一袋,每袋装有100包一斤的包装食盐。暗访过多家商铺,王华平打开一看,就判断出这是假盐,“包装袋两边有折痕的一定是假盐,因为真盐厂会花50万购买专业的打包机器,与盐的生产同时进行,边生产边包装,包装袋上就不会有折痕,假盐厂一般不会花50万购买打包机器。”
王华平跟盐老板攀谈起来,盐老板告诉他2个重要信息,一是,这个有1500个商铺的东莞中堂大批市是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假(私)盐的集散地。几乎每个批发副食品的档口都卖假盐,每家存货几十吨上百吨,基本在一年内卖出。二是,这个大批市的私盐分为2种,一种是海盐,来自广州西部徐闻县、雷州和海南;一种是矿盐,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和山东,其中湖北是广东私盐的主要供应地。
追查私盐源头
早在《私盐黑幕调查》报道发表前,王华平已去徐闻县角尾乡许家燎村进行暗访,追踪调查私盐的产出地。到了徐闻县,王华平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300多户私人盐田。在当地,晒私盐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这300多户私人盐田占地三四百亩,连成一片,一望无垠,形成浑浑噩噩的另一个世界。王华平的第一感觉也是唯一的一个感觉“触目惊心”。
私晒盐场散发着浓浓的恶臭,每块盐田旁的泥土水沟中,流淌着又脏又黑的海水。沟里的黑海水就是用来晒盐的原料,它来自私晒盐场旁边的国有盐场多次过滤后排出的废卤水,里面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杂质。当地农民把引入的废卤水和海水混合,然后在自家的盐田中晒出白花花的盐。
王华平向晒盐的户主了解,徐闻县角尾乡晒盐有10年历史了,每年至少10000吨。如此炮制而成的私晒原盐流向广东各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地的商铺没有一斤假盐出售,而且当地卖的真盐是1.5元/包,比外地高出2毛。
王华平在私晒盐场蹲点,想探知这些私晒盐以何种渠道运出当地,又是哪些人在操作。他蹲点了2天,没有得到任何讯息,在徐闻县呆的第3天,私盐主问他是不是记者。王华平说不是,私盐主说你肯定是,问的问题太不专业了。王华平赶紧撤,辗转去了临近的另2个村,情况也是如此。
王华平回到广州,接到一个电话,一湖北中年女老板看到私盐黑幕的第一篇报道后,告诉他,“广东的私盐,只有20%来自徐闻等地的海盐,80%更大的比例来自湖北等地的矿盐。”“这个女老板从10年前就开始从事湖北中盐宏博等公司的盐业走私,专门负责广州地区的走私盐销售,将工业盐包装成食用盐出售,她现在在广州拥有价值千万元一套的别墅6套,两辆奔驰,1辆宝马。”王华平之前认识这个女老板,只是没想到她是如此起家。
中盐宏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盐业总公司重点制盐企业,排名全国最大制盐企业50强。
王华平再到市场调查,很快就发现“中盐宏博”包装的食盐,检测显示,这盐是由工业盐包装而成的假食用盐。王华平赶往湖北,“中盐宏博”科技部宣传负责人回复他,“公司从来没有将工业盐卖给广东私人,但不排除一些不法企业购入中盐宏博的工业盐后,为牟取暴利非法将工业盐包装成食用盐销售。”没有事实证据显示中盐宏博的工业盐被非法加工。
垄断导致私盐泛滥
王华平反思私盐泛滥的原因,表面看是因为卖一包假盐的利润比卖3包真盐还多,本质的原因是广东盐业公司的垄断,使盐业的价格被人为抬高,才让贩卖私盐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
广东省盐业公司的知情人给王华平算了一笔帐,“食盐从出产地到销售地,包括其间运输、保管、包装环节中的全部费用在内,成本不会超过900元/吨,产地最贵500多元/吨,有的已经加碘,有的到广东后加,由广东盐业总公司负责,剩下的就是分成小袋包装投放市场,按照市场价推算,每吨盐的利润都在800-1000元之间。1袋小包装食盐从1元卖到1.3元,事实上只是包装从原来的9分钱提高到1角2分5,也就是说只增加了3分多钱的成本,可提价却是3角钱。广东盐业总公司的利润,甚至比现在市场上私盐的利润还要高!”
其次,广东盐业多头管理、无序管理也让私盐泛滥。广东盐业政企分离后,盐业公司没有了行政职能,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局、公安局、质量技术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五六个部门都可以管理盐业,但“管的人多了,导致没人管,因为没利可图,《食品卫生法》对私盐贩卖没有惩罚力度,而盐也重得要命,没收存在困难”,使私盐流入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