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平:直击广州私盐黑幕
2007-06-15

 

 

一包小小的食盐,引发一场深度调查,也是我意想不到的,调查得到民众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短时间内,市场上再也无法买到私盐了,这是作为一名记者感到欣慰的地方。

                ——王华平,广州《新快报》记者

 

      文/本刊记者 李     图片提供/王华平  《三月风·新闻人物》2007年第6

 

2007年过完新年,王华平从老家回到广州,发现家里没盐了,他到楼下小区商店买盐,在2家不同的店,他发现同一包装的食盐有2种不同的价格,1.3/包,1/包。“食盐是由国家定点研制和统一定价,怎么会出现2种不同的价格?”王华平一样买了一包。

他拿着这两包盐跑到天河区食品安全检测局一个朋友处,朋友告诉他,1.3/包的是真盐,1/包的是假盐。真盐含碘,假盐不含碘,“十年前开始,国家已经在食盐里面加碘,普及碘盐,消除碘缺乏病。”这意味着王华平买的这包假盐是私盐,由非正规盐厂生产。

“私盐!?”王华平联想之前听热线部的同事说,有民众在路边捡了一包未拆封的盐回家食用,一家三口吃死了一个人。朋友告诉他,有些私盐是工业用盐,不能食用,工业用盐加工环境简单,不卫生,含有大量汞、铅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更有对人体有毒的亚硝酸盐,会导致人死亡。“私盐来自哪里?如何研制?怎么流通到市场上?通过何种非法渠道流入市场,而流通的私盐占多大市场份额?”王华平疑问丛生。

  

私盐来自哪里?

王华平调查了广州6个区10个菜市场90个销售食用盐的商铺,发现82个商铺(店)、批发点都有假冒食用盐违法销售,在调查的区域内,私盐的市场覆盖率高达90%。王华平意识到,“这个事情是很大的。”

他查找资料,从《2005年中国碘缺乏病检测报告》的数据中,他发现,2005年广东省的碘盐覆盖率仅为79.9%,位列全国倒数第四,“广东省至少有1500万人吃的是非碘盐(私盐)。排在广东前面的3个省份,新疆、西藏、海南是因为人口分布散,普及碘盐存在现实困难,广东人口如此密集,而且是沿海省份,碘盐的覆盖怎么会如此低?”私盐对广东市场的侵占是可想而知了。

调查中,王华平了解,卖假盐商铺老板的私盐都批自东莞中堂镇江南农批市场。“这个市场是亚洲建筑面积最大的农业批发市场。”王华平决定装扮成饭店老板去这个大批市采购暗访。

中堂市场有一千五百多个商铺,王华平走了7家商铺,问人的第一句话都是,“老板,有盐卖吗?”没有一家告诉他有盐卖,反而对他很警惕,他打算无功而返,市场一保安得知他要买盐,神秘地告诉他:“现在风声很紧,这里的盐不卖给陌生人。”他这才弄明白,真正买盐的老板才不会问,“有没有盐卖”,而是直接说“买盐”。

走到第8家商铺,王华平说,“买盐。”那家店铺的老板问“买多少?”王华平心里没底,说“两袋。”老板惊讶,开始盘问他是做什么生意的。王华平说我是某酒楼的。老板说,我怎么没见过你。王华平只好再编谎,说我是第一次来这里批货的,因为年前酒店的采购员忽然辞职不干了。老板一边再继续问王华平的姓名和电话,一边使眼色让几个人去察看跟随王华平来的小货车上有什么物品。王华平感觉有些不妙。

这时,在车里的司机大声朝王华平喊,“老板,我们饭店还有大米和油要买,我去前面看看。”与司机有过多次配合,王华平灵机一动,告诉他,“你打电话问问需要多少,要不就在这个老板这儿买了。”王华平买了袋大米,盐老板很高兴,放松了些警惕,告诉王华平,在这买盐的人根本不会以“袋”为单位购买,都是按“吨”购入,“我卖的是假盐,当然要谨慎。”盐老板说。

盐老板搬来了2袋盐,100斤一袋,每袋装有100包一斤的包装食盐。暗访过多家商铺,王华平打开一看,就判断出这是假盐,“包装袋两边有折痕的一定是假盐,因为真盐厂会花50万购买专业的打包机器,与盐的生产同时进行,边生产边包装,包装袋上就不会有折痕,假盐厂一般不会花50万购买打包机器。”

王华平跟盐老板攀谈起来,盐老板告诉他2个重要信息,一是,这个有1500个商铺的东莞中堂大批市是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假(私)盐的集散地。几乎每个批发副食品的档口都卖假盐,每家存货几十吨上百吨,基本在一年内卖出。二是,这个大批市的私盐分为2种,一种是海盐,来自广州西部徐闻县、雷州和海南;一种是矿盐,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和山东,其中湖北是广东私盐的主要供应地。

314,王华平有关私盐的系列报道一《私盐黑幕调查》赫然出现在《新快报》头版头条,当日上午,广州市及东莞中堂镇政府立即组织检查组,突击检查报道中披露的经营、使用假盐的商铺、酒楼。而广东省假盐投诉业务和假盐防伪密码的查询次数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追查私盐源头

早在《私盐黑幕调查》报道发表前,王华平已去徐闻县角尾乡许家燎村进行暗访,追踪调查私盐的产出地。到了徐闻县,王华平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300多户私人盐田。在当地,晒私盐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这300多户私人盐田占地三四百亩,连成一片,一望无垠,形成浑浑噩噩的另一个世界。王华平的第一感觉也是唯一的一个感觉“触目惊心”。

私晒盐场散发着浓浓的恶臭,每块盐田旁的泥土水沟中,流淌着又脏又黑的海水。沟里的黑海水就是用来晒盐的原料,它来自私晒盐场旁边的国有盐场多次过滤后排出的废卤水,里面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杂质。当地农民把引入的废卤水和海水混合,然后在自家的盐田中晒出白花花的盐。

王华平向晒盐的户主了解,徐闻县角尾乡晒盐有10年历史了,每年至少10000吨。如此炮制而成的私晒原盐流向广东各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地的商铺没有一斤假盐出售,而且当地卖的真盐是1.5/包,比外地高出2毛。

王华平在私晒盐场蹲点,想探知这些私晒盐以何种渠道运出当地,又是哪些人在操作。他蹲点了2天,没有得到任何讯息,在徐闻县呆的第3天,私盐主问他是不是记者。王华平说不是,私盐主说你肯定是,问的问题太不专业了。王华平赶紧撤,辗转去了临近的另2个村,情况也是如此。319,系列报道二《追查假盐源头:脏水臭布晒出暴利私盐》发表,此时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关注三农》的记者赶到广东,也对假(私)盐流入市场的情况展开全面调查。

王华平回到广州,接到一个电话,一湖北中年女老板看到私盐黑幕的第一篇报道后,告诉他,“广东的私盐,只有20%来自徐闻等地的海盐,80%更大的比例来自湖北等地的矿盐。”“这个女老板从10年前就开始从事湖北中盐宏博等公司的盐业走私,专门负责广州地区的走私盐销售,将工业盐包装成食用盐出售,她现在在广州拥有价值千万元一套的别墅6套,两辆奔驰,1辆宝马。”王华平之前认识这个女老板,只是没想到她是如此起家。

中盐宏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盐业总公司重点制盐企业,排名全国最大制盐企业50强。320,王华平在广州私盐黑幕调查系列报道《“中盐宏博”惹的祸?》中记载,广州市去年查处80多个黑盐加工点,查处的6000余吨假盐八成是“中盐宏博”的工业盐。该集团几乎每天都通过铁路向广东输送工业盐,几乎每天有一货运专列,一次达1000余吨,一年则高达百万余吨之巨。广东盐业总公司去年盐销售量中,工业用盐是20万吨,如果全部由中盐宏博提供,那中盐宏博运入广东的另外80万吨工业盐流向何处则是未知数。这些数据来自广州市经贸食盐专卖局和广东盐业总公司。

王华平再到市场调查,很快就发现“中盐宏博”包装的食盐,检测显示,这盐是由工业盐包装而成的假食用盐。王华平赶往湖北,“中盐宏博”科技部宣传负责人回复他,“公司从来没有将工业盐卖给广东私人,但不排除一些不法企业购入中盐宏博的工业盐后,为牟取暴利非法将工业盐包装成食用盐销售。”没有事实证据显示中盐宏博的工业盐被非法加工。

  

垄断导致私盐泛滥

王华平反思私盐泛滥的原因,表面看是因为卖一包假盐的利润比卖3包真盐还多,本质的原因是广东盐业公司的垄断,使盐业的价格被人为抬高,才让贩卖私盐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

广东省盐业公司的知情人给王华平算了一笔帐,“食盐从出产地到销售地,包括其间运输、保管、包装环节中的全部费用在内,成本不会超过900/吨,产地最贵500多元/吨,有的已经加碘,有的到广东后加,由广东盐业总公司负责,剩下的就是分成小袋包装投放市场,按照市场价推算,每吨盐的利润都在800-1000元之间。1袋小包装食盐从1元卖到1.3元,事实上只是包装从原来的9分钱提高到125,也就是说只增加了3分多钱的成本,可提价却是3角钱。广东盐业总公司的利润,甚至比现在市场上私盐的利润还要高!”

其次,广东盐业多头管理、无序管理也让私盐泛滥。广东盐业政企分离后,盐业公司没有了行政职能,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局、公安局、质量技术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五六个部门都可以管理盐业,但“管的人多了,导致没人管,因为没利可图,《食品卫生法》对私盐贩卖没有惩罚力度,而盐也重得要命,没收存在困难”,使私盐流入成为可能。

20073233篇私盐黑幕产生的解释性报道《省盐业公司内部人爆:垄断不破私盐仍将流通》《省发改委副主任:食盐购销差价导致私盐泛滥》《打破盐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发表,在王华平看来,打破行业垄断和加强立法来保障国人食盐安全已迫在眉睫。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