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澎:3月3日开学,4月1日当爹
2007-06-14

 

/本刊记者 冯    摄影/本刊记者 张立洁   《三月风·新闻人物》2007年第6

 

 

1966年,正在北京二中上高一的汪澎踌躇满志,“考进二中,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安排得很有条理。但是,马上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彻底粉碎了这个梦想。停课闹革命、大串联、无事逍遥便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完全荒废,全民内战的高昂气势,令年少的汪澎不可逆转地顺应着时代的步伐。1968年高三毕业,汪澎像其他数以百万的年轻人一样,响应党的号召,从城市奔赴边远的黑龙江呼伦贝尔盟农场。一待,就是两年,而后参军到福建,在部队又呆了整整五年。直到1975底,经过多次波折,才招工回城。

多年颠沛流离,他的大学梦早已破灭,他想,这就是自己的命运吧。

 

为他人“壮胆”进考场

“一走7年,我终于回到北京了!”一贯表现好、在部队就入了党的汪澎分到了当时挺红火的北京照相机厂。虽说在一线车间做光学镜片,工作环境不好,天天与苯、沥青打交道,但有北京户口,还有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比起插队,已经很幸运了。

父母从五七干校出来,妻子也有了几个月的身孕,汪澎很知足,以为生活就会这样延续。所以1977年秋天,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30岁的他压根没想考。然而这平地一声炸雷,还是让车间里的小学徒工们纷纷拾起了课本,斗志昂扬。这些70届后的毕业生,文化大革命前只上到初中,高中的东西一点也没学过,都来找汪澎辅导。汪澎倒也乐意,一有时间,就给大家集中补习。等到报名时,没见过考场是啥样的小学徒工们胆怯着央求汪澎一块去,给壮壮胆。就这样,汪澎“稀里糊涂”报了名。考试结果实在太戏剧化,整个车间居然就他一个人考上了,并且数学还得了满分。

 

33开学,41当爹

孩子马上要出生,怎么上大学?汪澎在填志愿时只考虑两点:离家最近;学业轻松。听说文科没什么作业,啥也没想,就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最终这个“娃儿他爹”和差自己好些岁甚至一辈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做了同学。

阔别11年后重回校园的日子,汪澎过得比较特殊。入学不到一个月,儿子出生了。父母身体不好,幼儿园都没有恢复,爱人要上班,有时还要倒夜班,汪澎只能自己带儿子,白天上课做学生,晚上回家当爹,把孩子哄睡着了,再拿出书本自习,“大家都在拼命地学,不能不抓紧”。第二天,必须早早起来,在第一节课前赶回学校,以至于常常踏着老师的后脚跟进门。就这样,四年里,他一天假也没请过。“我上四年大学,把孩子也带大了。”

 

他们很有勇气和魄力

毕业二十多年了,大班长还是大班长,汪澎热心地给我们找出大家的联系方式,“上个月我刚组织了一次聚会,你放心,绝对是最新的!”又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照片,照片上,青春的面庞神采飞扬。现在,这132名学生中,大部分都去了政府机关、大学、报社、出版社等单位,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部级干部、厅级干部、大学教授、媒体管理者等,不少人还主动下海,在企业高层任职。“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应当承担起的责任。”

在当时整个社会氛围还比较“左”的情况下,作为资历最老的党员,汪澎一进校门就毫无准备地被推荐做了中文系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年级大班长。除了日常学习,同时组织各种学术、文艺、体育活动。“这一届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思想空前活跃。”对文化的饥渴,对独立思考的崇尚,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幸运儿,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经历文革摧残的大学校园在70年代末尤显生机勃勃,学生刊物风行,民主思潮悄悄蔓延。

然而思想解放是有代价的,是亲身经历的这一代年轻人所要付出的代价。汪澎提到了80年那次著名的自由竞选活动,当局极为恼怒。“我一次也没参加。”对这个敏感问题,汪澎反应异常迅速,回答得十分谨慎。比大多数同学年长,历经文革、插队、参军的丰富阅历,他的政治嗅觉格外敏锐、老练,但在内心,他被撼动了,“他们很有勇气和魄力。”

毕业后,好学生典范的汪澎被中纪委点名要走,一干就是20年,办了一系列类似胡长清、许运鸿等大案要案。后来实在觉得有些压抑,主动调到了进出口银行。对于现状,汪澎十分满足,“北京照相机厂早就倒闭了,要不是高考,我可能也下岗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