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从心所愿 其实很幸福 
2007-06-13

  
 
2007-06-13    □张秋蕾 cenews.com.cn


  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给他的颁奖词是:“他以学者的思想、记者的行动力和草根的立场,创造了本土NGO的新典范。他对中国水污染预见性的关注,为现实所验证;他对信息公开机制的创新,为公众参与环保创造了新的模式。”
  马军这个名字对从事环保事业的人来说太熟悉了,他的三十几年的岁月似乎都是由生命中无数明亮的点构成的。曾经清华附中爱思考的青年,曾经国际关系学院的高材生,曾经香港《南华早报》的研究员,曾经在7年间遍访中国山山水水的媒体工作者。他出版了《中国水危机》一书,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他带领一批充满热情的青年人绘制了《中国水污染地图》,第一次将有关环境的信息公布在公众面前,但是在这些荣誉光环的背后有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是大家所不知道的,在这篇文章里,记者就带领你走进关于马军的故事之旅。
  ■提起这些不堪的回忆,马军显得有些激动,双手不停地比划着,还时不时地敲一下桌子。
  高中毕业之后,马军考上了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1993年进入香港《南华早报》任研究员,他说媒体工作虽然不一定最适合自己,但是这个工作让他在今后的7年中,能够亲历中国的山山水水,让他亲眼看到黄河断流、太湖水污染等触目惊心的环境事件。而这些事件迫使他寻求水污染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那本著名的《中国水危机》就是他一路走来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结晶。他发现中国的山水和文字上的太不一样了。
  90年代,走在华北的土地上,马军很吃惊,他发现很多河都干了,更糟糕的是,他觉得没人把这当成一回事,大部分人觉得河干了是种历史的演变。比如永定河,它已经干了40多年,人们都习以为常了,包括黄河,90年代开始断流,此后越来越严重,直到1997年的时候,226天断流,这与他所知道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描述大相径庭。
  在西北地区,马军探访废弃的古城,高大的城墙在荒原之上显得格外突兀,遗址旁边巨大的河床早已干涸。显然,当环境剧变,水源枯竭,城市只能被废弃。但出乎意料的是,现在人们又回到了荒原,在扶贫的名义下,大量居民移居到古城周围,靠打深井开荒种地,结果当地地下水位10年间骤降了30米,最后只留下一座空城。走在西北的很多地区,马军清楚地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表面化的,它更像是一种寓言,昭示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
  面对南方水乡,马军同样感到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在南方,有着数不清的池塘湖泊,苏州、无锡、常州、嘉兴、绍兴、宁波、湖州,都是著名的水乡城市。而在城市之间,农人们自古饭稻羹鱼,舟船代步,无时无地不与水亲近。然而近几十年来,这些水乡泽国却饱受着缺水的折磨。马军说,他曾去过苏州的一个水乡,在这个美丽的小镇上,一条条小河就从居民房屋的后墙流过,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都受益于这些河。20年前,他们可以从流过的河水里舀上一桶,煮开之后直接烹茶。但是20年后,这些河不仅鱼虾绝代,更脏臭得让人难以忍受。以致当地人强烈要求在这些河上盖板,甚至希望把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河填掉。眼看着门前屋后的小河一天天恶化,他们编出这样的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
  提起这些不堪的回忆,马军显得有些激动,声音高了8度,话也一下子多了起来,他双手不停地比划着,还时不时地敲一下桌子。记者看得出,马军对中国的水危机很忧虑、很焦急。马军说,水污染导致的后果深受其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所以水污染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依赖于公众的参与。现在有很多化工厂,周边的老百姓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只知道自从这个厂子建了之后,他们种的菜不香了,河开始黑了,身体也随之不好了。所以,马军认为,无论农业生产还是工业发展必须要按照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来办事,比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里面就规定了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
  ■马军说,这个荣誉成了朋友们调侃他的话柄。每次吃饭聚会的时候,就会有人开玩笑地说,知道这个饭桌上有什么人吗?
  在马军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关于《中国水危机》的故事之后,记者自然而然地与马军谈到了这本书所给予他的众多荣誉。最让人们津津乐道地就是在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把马军评选为本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同时入选的中国人还有国美电器老板黄光裕以及华裔著名导演李安等。
  但是马军显然对这个荣誉看得很淡,他说这个荣誉成了朋友们调侃他的话柄,每次吃饭聚会的时候,就会有人开玩笑地说,知道这个饭桌上有什么人吗?一到这个时候,马军都会觉得有点尴尬和不好意思。他觉得其实自己难以担当这么高的荣誉,更没那么大的影响力,他认为《时代》之所以会把这个奖颁给他,更多是由于对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
  写完《中国水危机》之后,马军以为,他与水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没想到这本书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方方面面的读者都来找他询问这些事情,包括研究部门、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政府部门、环保NGO、普通老百姓。他们都比较认同书中的结论:如果不改变目前治水的思路,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面临水危机。
  读者的关注促使着马军必须扛着这个事情继续向前走,并且让他觉得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了,必须要做些什么。这推动着马军开始了水资源研究,并逐渐转向环境保护的专业领域。于是,在2002年,马军进入了一个环境咨询公司,担任环境顾问。在这个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提供环境、健康和安全咨询服务的公司里,马军了解到跨国公司如何从商业角度应对环境问题,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一旦市场的力量被激发出来,可以为环境问题提供某种程度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后来的任职期间,他却改变了这种想法。
  在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马军曾经到一家电子企业进行考察。当下班的铃声响起的时候,成千的女工从他身边走过,那种生命的感觉给了他无比的震撼,但是比这个震撼还要大的是她们恶劣的工作环境。这个厂的印刷车间完全没有按照环评的规定来修建:空气异常闷热,湿度大,通风极差,弥漫着着有毒、有害溶剂的气味,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直到现在,马军想起这些还是很伤感很辛酸:“这些年轻的女孩子来自中国的四面八方,有四川的、湖南的、贵州的,她们在这些工厂工作也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以后都要回家乡结婚、生子,这种有毒的环境不仅影响了她们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她们的下一代,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类似的事情不只一件。一次,马军去西藏参与一家外资矿业项目的环评。经证实,这家企业想建工厂的地方是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缓冲区。当地居民只知道这家企业要修路,却不知道勘探完成后,他们就要面临搬迁,就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没有人询问他们的意见,没有人征得他们的同意。于是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马军为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为了环境的利益,据理力争。他说当时他的头很疼,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他知道事情的结果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他还是要坚持,他说他有自己的底线。
  2004年,马军作为当年惟一的中国代表参加了“耶鲁世界学者”项目,到耶鲁大学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其间,马军对中国和西方环境治理体系作了一个对比性研究,并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是国内相对西方最为欠缺的一个部分。同时在研究中马军认识到,中国2003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已为公众有序参与环境保护奠定了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于是回国之后,马军没有再回到环境咨询公司,而是更多地参与到民间环境保护的活动。2006年5月,他成立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希望能促进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聊到水污染地图目前所发挥的作用时,马军的脸上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笑容。
  2006年5月,马军创办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其标志是3个参差相连的汉代瓦当“云纹”图案,表明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在马军的办公室里,记者了解到他的团队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怀着对环保的热情走到了一起。
  马军开玩笑地说,他是中心里最老的人了。
  2006年9月,第一期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发布,它汇集和整理了全国各省、市水污染信息,并以“中国水污染地图”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通过点击这一数字地图,用户可以查阅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的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还可以对各省市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进行排名。目前,该系统公布的污染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既有百事可乐、三星电子等大型跨国公司的在华企业,也有青岛啤酒、宜昌双汇等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有的是超标排放,有的是违反环评、“三同时”等制度,还有的是被要求限期治理和挂牌督办而被记录在案。
  水污染地图的出现,让一些污染企业坐立不安,但更多的人面对中国水污染地图,感到的是沉重与责任。地图发布后,登陆访问者络绎不绝,在网站交流互动栏目中,常有公众举报当地的污染信息。在“我有想法”中,人们纷纷留言,或发表感想、或提出建议。“马军先生,感谢你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我是一名温州的市民,今天知道贵网站,整整看了一天,非常激动。如能增加一些水污染治理方法的栏目,让大家一起来推广环保会更加有意义。”
  据马军介绍,数据公布以后,一些被披露的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迫于压力前来沟通,希望能将名单从地图上撤下来。马军认为企业能够主动沟通是件好事,但如果仅仅希望通过公关手段解决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的跨国公司在华超标排放情况被水污染地图公布后,经过其总部所在国媒体的报道,在其本国形成了公众压力,最终导致这些企业提出整改措施,直至承诺第三方审核。有的跨国公司的主管甚至专门从国外飞过来,带着他们的PPT给民间环保组织展示企业的污染整改方案,显示出了一种积极、诚恳的姿态。
  聊到水污染地图目前发挥的作用,马军的脸上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笑容,虽然这只是他刚刚迈出的一小步,但在这背后所隐藏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却已经清晰地显示出来,而且随着中国环境保护空间的扩大,马军相信公众参与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除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正在和香港自然基金会一道做中国空气污染数据库,目前已经完成大部分工作,处在录入数据的阶段,预计今年7月公众可以上网查询。马军告诉记者,完善水污染数据库,做空气污染数据库,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推进信息公开,推进公众参与,以此解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马军觉得,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很幸福的。
  2007年3月,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再次重磅出击,通过联合北京地球村等20多家绿色环保组织,向超市及消费者发出“绿色选择”的倡议,即不销售、不购买污染企业生产的产品。
  对于此次绿色选择的倡议,马军解释道,尽管水污染地图已经披露了部分企业的污染情况,也期待企业改进环境表现,但大部分企业仍在观望,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加主动的公众参与行为来施加压力,通过消费者的购买权利促使污染企业改进其环境行为。
  绿色选择也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马军透露,在绿色选择前,企业的环境压力明显不够,普遍的现象是要么询问一下就无下文,要么不愿意公开回应这件事情。但发出“绿色选择倡议”后,媒体跟进报道,污染企业就非常急切地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企业表示订单在减少、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协会也在施压,“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记者开玩笑地问马军,你们对企业进行曝光给他们造成了损失,企业是不是要恨死你们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搞垮企业。”马军立刻纠正了记者的想法,“企业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但企业没有权利向社会转嫁其环境成本,没有权利违反环境法规。我们希望不达标企业能够正确地看待公众的压力,停止违法排放。在此基础上持续改进其环境表现,以便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我们也在积极寻找资源,力求为愿意改进的企业提供建议和专业意见。”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问马军,从媒体工作者到环境咨询员再到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主任,这一路走来是如何进行转变的?马军说他从没有为自己的道路规划过什么,更多的是从心所愿,心里想做的就是现在正在做的。一些朋友对他说:“你的这份工作既辛苦又赚不到钱,那岂不是很没有意思?”但是马军觉得,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很幸福的。
 
  采访札记
  如水一般的人
  在采访马军之前,我的内心是很忐忑的,毕竟他在环保组织里是那样一个声名赫赫的人物。带着很多的不自信与不确定,我惶恐地给马军发了短信,小心翼翼地措辞,无比客气地约他采访。他很快给了我答复,令我惊讶地是,他似乎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遥不可及,因为从他的语气里,我看到了认真、细致、周到。
  第二天,我见到了马军。一个干净、没有沾染任何杂质如水一般的人,他对我和煦地笑着,感谢我对他进行采访。说实话,我觉得该说感谢的人是我,毕竟因为我的工作耽误了他一个美好的周末,而且据说他刚刚从广西考察回来,舟车劳顿了一个星期,想必该是很疲倦了吧。
  与他真正坐下来交谈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大人物似乎还没我来得放松,尤其是当我提到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 为“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的时候,他更是非常羞涩地捂了一下脑门。这个动作让我彻底忘记了之前的紧张,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一向他抛出,听着他时而严肃、时而伤心、时而无奈、时而开心地说着他这些年来所经历的事情,我对他肃然起敬。他是真正的环保人,没有哗众取宠,没有沽名钓誉,他只是做着自己关心的事情,他说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能够不妥协地从心所愿地做事情已经让他很高兴了。
 
 广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